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婦科(延安716000) 薛艷霞 李曉琳 薛 娟
為總結改良式全子宮切除術的臨床應用,對我科因子宮良性病變而施行子宮切除術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1 研究對象 選擇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收治的婦科手術病人共386例為觀察組,選用同期的及2008年以前收治手術病人共130例作為對照,其年齡、病種與研究組相近,術前入院常規(guī)化驗均正常。
2 手術方式 觀察組采用改良式手術,術前準備和麻醉、開腹、探查、處理圓韌帶、子宮動脈上行支同傳統(tǒng)的全子宮切除術,打開膀胱腹膜返折,下推膀胱達宮頸外口處,與子宮動脈結扎殘斷水平位置略下環(huán)形切開宮頸筋膜,切口深2~3mm,一手上提子宮,邊提邊下推筋膜使宮頸呈脫袖樣露出,與宮頸周圍可見膨出,由此剪開筋膜進入陰道,于宮頸外口外緊貼宮頸環(huán)形剪開宮頸筋膜附著處使子宮離體,碘酒、酒精消毒殘端,用0號腸線沿殘端邊緣連續(xù)縫合筋膜及宮旁組織,于3、9點兩角各縫一針縮小陰道內口,對合后腹膜,放回腸管,逐層關腹。術后禁性生活及盆浴兩個月后復查。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式全子宮切除手術。術后1年隨訪。
1 一般情況:觀察組年齡15~30歲10例(2.59%),31~45歲98例(25.39%),46~55歲104例(26.94%),56~65歲96例(24.87%)。65歲以上78例(20.21%)。婦科病的構成,子宮肌瘤70例(18.13%),功血48例(12.44%),子宮腺肌病66例(17.10%),嚴重粘連的子宮內膜異位癥72例(18.65%),嚴重粘連的結核34例(8.81%),腹部有多次手術史導致盆腔粘連96例(24.87%)。對照組年齡15~30歲6例(2.59%),31~45歲46例(25.39%),46~55歲53例(26.94%),56~65歲22例(24.87%)。65歲以上5例(20.21%)。子宮肌瘤42例,功血38例,子宮腺肌癥22例,子宮內膜異位癥17,盆腔結核粘連6例。
2 兩組手術過程中各指標的比較,見表1。
表1 改良式和傳統(tǒng)式觀察指標比較(±s)
表1 改良式和傳統(tǒng)式觀察指標比較(±s)
手術方式 手術時間(min)最小~最大出血量(ml)最小~最大尿管時間(h)最小~最大住院時間(d)最小~最大排氣時間(h)最小~最大改良式 30~40(36±3.4) 10~30(20±6.1) 20~36(28±3.6) 6~7(6.3±0.5) 24~36(29±2.4)傳統(tǒng)式 50~60(56±3.6) 30~100(78±17.2) 48~60(54±3.9) 7~9(7.9±0.8) 48~60(53±3.3)
從以上表1可以看出,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出血量減少,留置尿管時間縮短,排氣時間早、進食時間早、自主活動時間縮短、術后恢復快,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減少了住院費用。術中出血量改良式(20±10)ml,傳統(tǒng)式(80±20)ml,差異有非常顯著意義(P<0.01)。術后改良式排氣時間(24±4.2)min,傳統(tǒng)式(30±2.8)min,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
3 兩組隨訪1年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種手術方式隨訪一年情況比較(%)
從表2中可以看出,術后隨訪1年,無1例盆腔感染,盆腔積血或積液。術后各種副損傷、膀胱功能恢復有顯著性差異。兩組術后病率,術后尿潴留、盆腔痛、殘斷肉芽腫形成有顯著意義;兩組性生活與術前相比無明顯差別。有殘斷肉芽腫形成者12例,占3.11%。遠遠低于全子宮切除術后陰道肉芽腫發(fā)生率21%[1]
改良式經(jīng)腹全子宮切除術不切開陰道各穹隆,術中采用宮頸脫袖樣處理,于宮頸外口外剪斷宮頸筋膜使陰道的長度不變,較傳統(tǒng)全子宮切除陰道能增加3~4cm,陰道穹隆結構未受破壞,保持了陰道的深度、寬度及彈性,術后患者擺脫術前種種不適癥狀的困擾,生活質量改善更明顯[2]。這樣的術式不斷離主、骶韌帶,保持了陰道的生理解剖的完整性、又兼有次全子宮切除的優(yōu)點,主、骶韌帶保留在筋膜鞘內,在縫合殘端時,連同宮頸筋膜、主、骶韌帶及部分宮旁組織一起縫合,從而增強了盆腔臟器的固定作用及支持力。對盆底的支撐力影響減小,最大限度的保證盆底結構的完整性,有效預防術后陰道壁松弛和脫垂[3]。因在宮頸筋膜內操作,不做宮頸旁組織鉗夾,故不易損傷膀胱、輸尿管、直腸等周圍臟器,尤其是年齡較大的,盆腔粘連嚴重的,子宮肌瘤等筋膜外全子宮切除困難的,不需要再分離子宮動脈結扎以下的部位的粘連,即可切除子宮,更加顯示出其的優(yōu)越性。周圍組織斷端及結扎線少,陰道殘端采用每側陰道壁連續(xù)外翻縫合,3、9點兩角各縫一針,陰道殘斷開放縫合,使其內口不但開放,而且大小適中。有利于引流,解決了滲液或滲血積于陰道殘端與后腹膜間隙,成為感染蜂窩織炎根源的問題,還有利于保護膀胱及輸尿管末端不致因感染而導致膀胱瘺管的形成。而且可作為內出血的信息窗口,壓迫止血的有效途徑,避免二次開腹。后腹膜不關閉,因其活動度小,又有再生能力,再加上腸管的重力作用,愈合較快,同時也減少了術后盆腔牽拉痛。切除宮頸管內膜及增生的結締組織、宮頸移行帶,即達到治療子宮良性病變的目的,又切除宮頸癌的好發(fā)部位,術中切除了容易發(fā)生病變的宮頸鱗-柱狀交界部,預防宮頸殘端腫瘤及宮頸癌的發(fā)生。文獻報道宮頸殘端癌的發(fā)生率為0.3%[1]。膀胱腹膜返折下推少,膀胱剝離面小,盆腔血腫及感染機會減少,不下推尿管,尿管留置時間短,有利于術后膀胱功能的恢復。術后病率明顯降低。
此術式尤其是適用于年齡較大、盆腔粘連嚴重、子宮肌瘤或宮頸肌瘤等筋膜外全子宮切除困難者。本次按此術式共收治子宮良性病變386例,年齡46歲以上278例,占72.02%;盆腔粘連嚴重的有202例,52.33%。由本組資料看出,此術式手術設計合理,手術操作簡單,適應證明顯增寬。而且對手術醫(yī)師的操作技術及熟練程度要求較低,手術操作簡單,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出血少,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尤其在基層醫(yī)院更適宜。
[1]劉新民主編.婦產(chǎn)科手術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74.
[2]Rannesttad T,Eikeland O,Helland H,et al.The quality of lfein women suffering from gynecological disersiimpoved by means of ysterectomy[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01,20:73-87.
[3]Hoffman MS,Lynch CM.Minilaparotomy hysterectomy[J].Am J Obstet Gynecol,1998,179(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