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國,王日中,彭慧頡,陳 鋒
(吉林省肝膽病醫(yī)院 檢驗科,吉林 長春130062)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7年間從我院門診和住院病人腹腔感染患者中分離到的1200株病原菌,因我院為肝病的??漆t(yī)院,所以肝腹水合并感染的患者很多,而且多為混合感染。在所有分離的病原菌中,大腸埃希菌占有比例最高,可達907株(75.6%),390株(32.5%)為革蘭陽性球菌(包括單獨感染及合并革蘭陰性桿菌感染)。用法國梅里埃分司的ATB半自動微生物鑒定儀鑒定到種,并用紙片法對常用抗生素進行了藥敏試驗,了解革蘭陽性球菌的耐藥情況,為臨床提供參考。
1.1 材料
1.1.1 菌株來源 實驗用菌株來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7年間從門診和住院病人腹腔感染患者中分離到的390株革蘭陽性病原菌,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半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tǒng),rapid ID 32STREP(鏈球菌)卡及ID 32STAPH(葡萄球菌)卡進行細菌鑒定。
1.1.2 抗菌藥物及培養(yǎng)基 抗菌藥物紙片、頭孢硝噻吩紙片、哥倫比亞血平板、中國蘭平板、MH培養(yǎng)基均購自廣洲迪景公司(OXOID公司)。
1.2 方法
1.2.1 腹水標本接種哥倫比亞血平板+中國蘭平板后,放入36℃孵箱孵育18-24h。挑取單個革蘭陽性菌做純培養(yǎng)。
1.2.2 菌種鑒定 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半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tǒng),rapid ID32STREP(鏈球菌)卡及ID 32STAPH(葡萄球菌)卡將細菌鑒定到種。
1.2.3 抗生素敏感試驗 采用K-B法。操作方法按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CLSI)標準操作和結果判讀。質(zhì)控菌株為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及糞腸球菌ATCC29212。
1.2.4 β-內(nèi)酰胺酶的檢測 用Nitrocefin紙片法檢測β-內(nèi)酰胺酶。
1.2.5 數(shù)據(jù)分析 用 WHONET5.4分析結果
2.1 其中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92株(溶血葡萄球菌47株,表皮葡萄球菌31株,腐生葡萄球菌10株,其他葡萄球菌4株),屎腸球菌87株(22.3%),金黃色葡萄球菌70株(17.9%),糞腸球菌58株(14.9%),星座鏈球菌43株(11%),其他革蘭陽性球菌40株(11.3%)。
2.2 β-內(nèi)酰胺酶的檢測 所有葡萄球菌均為陽性,腸球菌及鏈球菌均為陰性。
2.3 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對萬古霉素和替考啦寧的敏感性幾乎為100%,屎腸球菌對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大環(huán)內(nèi)酯類的敏感性都小于10%,對四環(huán)素類的敏感性要高于糞腸球菌(見表1)。鏈球菌除對大環(huán)內(nèi)酯類和四環(huán)素類的耐藥率較高外,對其它抗菌素均較敏感(見表1)。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及利萘唑胺的敏感率均為100%,對喹諾酮類的敏感率為40%左右,而對四環(huán)素類及大環(huán)內(nèi)酯類的敏感率均不到20%,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復方新諾明的敏感率為92%,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對復方新諾明的敏感率僅為15%(見表2)。
表1 腸球菌及鏈球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率(%)
革蘭陽性球菌是皮膚及腸道的正常菌群,為條件致病菌,當機體免疫力低下時可致嚴重感染,如尿路感染、心內(nèi)膜炎、血流感染,腹腔感染等。近年來,由于氟喹諾酮類和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過度使用,革蘭陽性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趨勢[1],在美國腸球菌占到醫(yī)院感染病原菌的第2位[2]。從表1可看出,腸球菌對青霉素敏感性較差,對喹諾酮類和大環(huán)內(nèi)脂類抗生素耐藥嚴重,對四環(huán)素類糞腸球菌的耐藥率要高于屎腸球菌,腸球菌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最敏感。由于腸球菌屬中各種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差異很大,因此臨床細菌分離的腸球菌屬應鑒定到種[3]。從表2可以看出,雖然在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中,青霉素和氨芐西林有10%左右的敏感率,但因所有的葡萄球菌β-內(nèi)酰胺酶實驗均為陽性,所以臨床也不能報告敏感,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及利萘唑胺的敏感率均為100%,對喹諾酮類的敏感率為40%左右,而對四環(huán)素類及大環(huán)內(nèi)酯類的敏感率均不到20%,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復方新諾明的敏感率為92%,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對復方新諾明的敏感率僅為15%。
表2 葡萄球菌對常見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而隨著廣譜抗菌素的大量應用,一些革蘭陽性球菌的耐藥率也在大幅度的提高?,F(xiàn)在MRSA的發(fā)生率在某些醫(yī)院已經(jīng)達到了70%以上[4],還出現(xiàn)了萬古霉素耐藥的腸球菌(VRE)。而我院MRSA的發(fā)生率僅為34.3%,且沒有出現(xiàn)VRE。因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大多是由腸桿菌(主要是大腸埃希菌)引起的[5-7],臨床醫(yī)生往往只注意應用抗革蘭陰性桿菌的藥物而忽略了革蘭陽性菌的問題,從而使用抗菌素應用不到位,導致抗菌治療效果不理想。所以要注意向醫(yī)生傳達革蘭陽性菌引起感染狀況,從而有效地預防和控制革蘭陽性菌所致醫(yī)院感染,減少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和耐藥基因的傳播。
[1]孔俊峰,王 兵,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07,6:213.
[2]李景云,馬 越,張力,等.臨床52家醫(yī)院常見分離菌株的藥物敏感性監(jiān)測[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6,29(5):452.
[3]Shepard BD,Gilmore MS.Antibiotic-resistant enteroocci:the mechanisms and dynamics of drug introduction and resistance[J].Microbes Infect,2002,4(2):215.
[4]朱德妹,胡付品,汪 復,等.2007年中國CHINET葡萄球菌屬耐藥性監(jiān)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09,3:152.
[5]邱華紅,鐘海萍.福州市134株腸球菌的耐藥性分析[J].國外醫(y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5,6:383.
[6]方 勇,洛 俊,曹 雋,等.革蘭氏陽性球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38例分析[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0,10(2):104.
[7]易建華,曾令蘭,姜偉超,羅端德;158例腹腔感染患者致病菌譜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1,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