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春
(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江西 九江 332000)
炎癥性腸病又稱IBD,是一種復發(fā)性慢性腸道炎癥,包括克羅恩病與潰瘍性腸炎,其發(fā)病率在近年來有上升趨勢。目前臨床上尚不清除IBD的發(fā)病原因,其治療效果一般,易復發(fā)。有研究顯示在IBD活動期,患者體內有高凝狀態(tài),腸黏膜中會形成微血栓,IBD活動期患者體內的凝血酶原片段與D—二聚體水平顯著明顯。所以從IBD發(fā)病機制入手,應用中藥實施抗凝治療以改變血液高凝狀態(tài)是IBD治療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丹參川芎嗪緩解IBD患者的高凝狀態(tài),并對其療效予以觀察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間我院收治的炎癥性腸病患者96例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29~47歲,平均34歲,病程為34~40個月。對照組48例,其中男23例,女25例,年齡30~46歲,平均35歲,病程為32~41個月。所有患者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排除急性出血、肝功能異常、惡性腫瘤、骨髓增生與造血不良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不明顯,有可比性。
對照組每日口服1.0g艾迪莎(產(chǎn)自法國),一日一次,6周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在給予10mL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加入250mL的5%葡萄糖溶液中靜滴,1日1次,15d為一療程,連續(xù)用藥兩個療程。
內鏡評定:在治療6周后對患者實施電子內鏡檢查,評定患者的腸黏膜改善效果。①無效:內鏡檢查顯示腸黏膜情況無變化;②有效:潰瘍范圍有所減小,但沒有完全消失;③顯效:炎癥明顯緩解,潰瘍面基本消失;④治愈:內鏡檢測顯示病變完全消失。其中總有效=有效+顯效+治愈。
總體評定:治療結束后實施總體療效評定。①無效:內鏡檢查無改善,癥狀無緩解;②有效:癥狀稍微緩解,腸黏膜有好轉但不顯著;③顯效:腸黏膜炎癥明顯緩解,形成部分假息肉,癥狀基本消失;④治愈:內鏡檢查顯示腸黏膜完全正常,癥狀完全消失??傆行?有效+顯效+治愈。
運用SPSS13.0軟件對各項資料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6周后,內鏡檢查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無效率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1。整體療效上,觀察組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與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77.1%),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總體療效對比[n(%)]
IBD是一種慢性疾病,尚不清楚其發(fā)病機制,一般認為和腸道免疫相關,遺傳與環(huán)境因素也扮演有一定作用。90%以上的IBD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便血現(xiàn)象,雖然臨床上也給予止血治療,但療效一般且易復發(fā)。有研究顯示IBD患者體內有高凝狀態(tài)導致血栓形成,這一發(fā)現(xiàn)也為抗凝治療IBD提供了依據(jù)[1,2]。
丹參川芎嗪注射液主要由鹽酸川芎嗪與丹參素構成,靜滴后藥物可在體內完全分布。川芎嗪是提取自川芎根的一種活性成分,是一種療效優(yōu)良、起效迅速、吸收迅速的藥物,有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環(huán)、抗凝的作用。丹參則有著抗凝、擴張血管、抗氧化的左右。研究顯示,上述兩種成分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本組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應用丹參川芎嗪后,IBD患者的凝血酶原片段與D—二聚體水平下降明顯,說明患者的高凝狀態(tài)明顯改善,斷腸黏膜形成微血栓的過程被抑制,提高了臨床治愈率。可見丹參川芎嗪的抗血小板、抗凝作用對IBD的治療與抑制其復發(f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川芎嗪也有著清除自由基和抗炎癥遞質的作用,抑制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等炎性細胞的活性,避免造成新的炎癥反應。由此可見,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對炎癥性腸病的治療是多靶點、全方位的,而丹參川芎嗪在體內沒有蓄積毒性、可迅速清除代謝,應用十分方便,值得臨床推廣。
[1]額爾燈格日勒.蒙藥治療炎癥性腸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3):124-125.
[2]葉淑云,朱曙東.陽和湯治療炎癥性腸病機理探析[J].廣西中醫(yī)藥,2009,12(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