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區(qū)楊村一中 周玉波
在中國,德育一直是排在首位的教育形式,但同時,德育也遭到了最大程度的質(zhì)疑。德育被虛化、表面化的現(xiàn)象還較為嚴重,“被動德育”、“一廂情愿的德育”還較為普遍。
德行是受心理支配的?!皠有摹笔堑掠摹盎辍?。一味地以規(guī)范“行”來觸動“心”,那是“法律”,而發(fā)自內(nèi)心的行為改變,那才是德育。
德育不能只針對“行為”、只針對“人”。如果我們的德育只停留在人的“行為”層面,那么我們的評價就會停留在這個人是否“善良”、“孝敬”、“愛國”、“遵守公德”等標簽上,對“行為”、對“人”總會有一些定性的味道;而當?shù)掠高^人的行為進入到心靈層面時,所有這些“標簽”歸根到底都與心靈有關(guān)。缺失的心靈是可以培植的,缺失什么就播種什么,使之認同,最終內(nèi)化,這才是成長性的。所以,真正的德育是根植在人的心靈層面之中的。心靈是德育最直接的對象,是德育工作的“操作間”和“成品庫”。
人的任何行為都有它的“出處”,學生的行為形成,開源在“因”,形成有“因”;我們要改變學生的行為,溯源有“因”,改變在“因”。而推動人的行為的“根因”就是心理。所以在“德行是受心理支配的”大的命題下,德育的心靈管理才是符合教育本質(zhì)的有效的教育。
德育的心靈管理和行為管理截然不同,前者旨在通過把心理學的有關(guān)知識、方法與教育學深層交融,從新的視角詮釋德育,它主要以受教育者的心理訴求為探究點和操作點,以心理的改變與調(diào)適為歸宿,集教育學和心理學方法之大成于一身,來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如果把心靈看作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么德育就是播種培植,就是刈草鋤雜。
學生的心靈就是一片“空地”,最初播種什么可以由教師決定,但一旦學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德育就不是一個簡單的灌輸行為了。
道德是最高的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最基本的維系鏈條,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德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就是把道德標準細化為“種子”,適時地播種。德育選取什么樣的種子、播種什么樣的種子是受社會制約的,是一個個社會的公約,是一個個人文的規(guī)定。
從這個意義上講,德育就是約束、就是規(guī)范。所以德育目標總是“板著一副面孔”,達到德育目標總是帶有一些強制的意味,這是在所難免的。但問題是德育的操作卻有著廣闊的空間。
德育“播種”什么我們不能遂性而為,但選擇優(yōu)良“種子”我們是可以做到的。我們可以把德育目標改變一種說法、改變一種叫法,把德育目標和人性拉得更近些。要讓德育目標在心靈中軟著陸,就要盡量使它們同質(zhì),那樣的著陸才是和諧舒適的。有時候哪怕就是一種表面的改變,也會改變?nèi)说恼麄€感覺。臺灣省某小學的德育理念就是簡單的4個字:“心存善念”,仔細想想,它又涵蓋了我們多少的德育“條條”?“善念”是更加人性化的東西,是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向往和希望追求的美德,因此也是更容易被接受和內(nèi)化的。
德育怎么“播種”我們是能夠改變的。什么季節(jié)播種什么是農(nóng)民最樸實也最簡單的操作,而德育恰恰忽視了這些。人總是處在成長過程中的,不同的成長階段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德育伴隨著學生成長的全過程,在學生不同的成長階段,德育的內(nèi)容也是不同的,不能顛倒次序,更不能一股腦兒地灌輸?!皭鄹改浮钡慕逃汀皭鬯恕钡慕逃?、“愛家”的教育和“愛國”的教育是有次序的,不能倒置。如果連父母都不愛,怎能愛他人?如果連家都不愛,那么,說愛國也是假的。
道德有著最社會性的本質(zhì),因此,社會中的所有元素都可能成為德育的種子。道德的種子是龐雜的,它幾乎散落在社會環(huán)境的整個空間,成為良窳不齊的文化元素。德育工作者如果不能站在時代的潮頭,不能把握心靈的脈搏并以此主導德育,我們的德育就會變得蒼白無力,德育就會經(jīng)常處在“不該播種的在播種,該播種的沒播種”的尷尬中。
當然,德育工作者不可能是全能全控的,在德育的心靈土地上,和農(nóng)民種田一樣,也會出現(xiàn)辛辛苦苦栽種的幼苗生長緩慢、雜草卻很茂盛的情況。社會各種元素在心靈中的傳播有時是很難控制的,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就占據(jù)了學生的心靈。
因此,我們的德育不僅要選擇良種、精心播種,還要適時鋤雜、修剪改變。每個人的一生都會出現(xiàn)許許多多的問題,人的一生就是解決問題的一生。人只要活著、只要成長就要面臨許多問題,尤其是處于快速成長中的學生。學生是一個成長速度最快的群體,他們的心靈是開放的,他們的分辨能力是較弱的,對于五光十色的社會元素,他們會一股腦兒地接受,由著性子,由著喜好。他們的心靈往往是草苗叢生、雜念繁衍的。在心靈管理上,鋤雜改變是學校德育的一大常態(tài)。
德育工作真的是無盡無休、無處不在的。我們每天都在忙著“搞活動”,在學生的心靈上播撒德育的種子;我們每天都在忙著“抓違紀”,在學生的心靈上鋤雜改變。教師每天都會面對學生很多很多的問題,也因此,許多教師總是被“光火”、“挫敗”的情緒籠罩著。殊不知,教師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群體,一個心智尚不完善的群體。學生有問題才是正常的,學生有許多問題才是正常的,學生沒有問題那才是反常的。更直白地說,教師要面對的就是許許多多的“問題”,就是許許多多的“缺欠”。
當然,當遇到學生的行為問題時,我們要學會用心靈管理,不要急于用行為規(guī)范去約束和懲罰,一定要透視行為,探索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即行為發(fā)生的心理動機、心理狀態(tài)。在對學生的行為問題進行處理時,應更多地考慮“因”的要素,而不能一味地從“果”的角度去思考和定位。
其實,許多行為問題實際上是心理問題。在有些學生不文明甚至違紀的行為背后,如果我們深入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一段叫我們心動的故事。一個班主任抓班集體文明建設,要求學生無論在什么地方見到教師都要打招呼。剛剛要求完,一個女生在院里見到班主任卻低頭繞著走,班主任很不高興。一個男生僅因某個同學多看了他兩眼,就對其大打出手,氣得班主任火冒三丈,發(fā)誓要嚴懲。其實就是這個女生,小學時屢次遭受家庭暴力,內(nèi)心的痛苦不敢和任何人說,因此患上了社交恐懼癥。知道了這一情況,你還會氣她躲著你走嗎?就是這個男生,總是懷疑同學們都不喜歡他、躲著他、嫌他身上有味兒,盡管他每天都洗腳,但一年四季他還總是偷偷地用塑料袋裹住雙腳,再套上襪子??粗凰芰洗米冃蔚碾p腳,你還會火冒三丈嗎?行為是學生問題的表象,心理才是學生問題的“根”。
其實,我們大可以換一種思考法,當我們面對學生的問題時,永遠把“為什么”作為思考的起點,繞過“是什么”,并學會用“怎么樣”去表達。學生課上“搗亂”是常有的事,如果你從“是什么”切入,就必然把它界定為“搗亂”,你就會非常“光火”,就會做出過激的處理。如果你能繞開“是什么”,從“為什么”開始思考,探究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也許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搗亂”的原因是他得不到重視,是他想表現(xiàn)自己,是他希望得到同學、教師的關(guān)注。從這個角度考慮,那倒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欲望,倒是值得欣慰的。當你想和學生溝通交流時,最好不要用“為什么”,而要用“怎么樣”去表達。比較“你課上怎么會鬧出這么大的動作呢?”和“你課上為什么鬧出這么大的動作呢!”前者就多了許多啟發(fā),少了許多指責,德育真的就能在學生的心靈上軟著陸。
德育的心靈管理,工夫在心理,參透了學生的心理,才能實現(xiàn)方法的對接。實施德育的全過程中,要始終把握心靈的脈動,選擇適應學生心理訴求、學生樂于接受的方法。德育重在學生的感悟,重在“助人自助”。灌輸?shù)目倸w是“別人”的,感悟的才是“自己”的。
學生的感悟主要來自“認同”和“內(nèi)化”。所謂心理認同,就是你自認為該不該接受的問題。心理認同的事天塌下來你也接受,心理不認同的事針鼻兒大小你也不接受。學校德育其實就是一個“使認同”的過程,是一種趨同的改變,是一種認同的強化。就像寫議論文,講究的是擺事實、講道理。說到底,讓人改變的就是這樣兩個東西:使他認同你的看法,使他認同原本的事實。
“使認同”就是一次對問題的重新詮釋。要引導學生換個角度看問題,要引導學生透過表象看問題,要引導學生換個情景看問題,要引導學生換個參照物看問題。改變了看法就會改變行為,甚至改變一生。
“使認同”要關(guān)注“同類效應”。教師要改變學生的心靈,就要先體悟?qū)W生的心靈。在心靈中沒有師生的互動,就很難施加影響,更無從實現(xiàn)心理認同。當我們不能有效地對學生施加影響、給予教育時,在學生心中,你肯定不是他的“同類”。德育不能忽視這種“同類效應”:最深的影響多是在“同類”群體中發(fā)生的,但德育僅憑影響是不夠的,它還需要有這樣一種媒介,那就是學生對你的“景仰”。體悟?qū)W生的心靈,還要駕馭學生的心靈。
給德育插上心靈的翅膀,是德育的自我修復,也是德育的理性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