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琛
(蘄春縣人民醫(yī)院,湖北 蘄春435300)
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老年人常見疾病之一,眩暈是其主要臨床癥狀,近幾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發(fā)病人群逐漸趨向年輕化,因此詢問好病史是診斷眩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注意眩暈的鑒別診斷[1],診斷按文獻(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1985,1∶6)標準。2007年5月-2010年8月,我們采用中西結(jié)合方法治療本病,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75例均系我院門診就醫(yī),確診為眩暈綜合征的連續(xù)門診患者,符合下述標準者入選:①年齡30~72歲性別不限;②血壓≥110/70mmHg;③以眩暈為主訴;④兼有其他腦干一過性缺血癥狀;⑤病因明確,排除其它疾患所致眩暈,包括頭顱CT 檢查正常。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中西組和對照組:中西組75例,男42例,女33例,年齡30~72歲,平均42歲,病程6~26個月,平均10個月;對照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23~58歲,平均36歲,病程8~22個月,平均11個月。
中西組采用自擬鎮(zhèn)眩湯(黃芪50g,太子參30g,當歸10g,砂仁10g,六曲15g,天麻15g,丹參20g,澤瀉20g,鉤藤30g,法夏15g,黃芩30g)水煎服,1劑/d,同時用鹽酸倍他司汀注射液20mg(國藥集團國瑞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0473)加入5% 葡萄糖液250mL,1次/d,療程3天。對照組采用654-2注射液10mg(徐州萊恩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4750)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靜脈滴注,1次/d,同時肌注安定注射液10mg,1次/d,3日為一療程。
痊愈:眩暈、耳鳴、惡心、汗出、頭脹滿等消失,聽力恢復正常,停藥后無復發(fā);好轉(zhuǎn):眩暈、耳鳴、聽力較前明顯好轉(zhuǎn),惡心、汗出、頭脹滿消失;無效:治療3個療程后癥狀和體征無變化。
中西組治療75例,痊愈64例,占85.3%,好轉(zhuǎn)11例,占14.7%,有效率100%。其中1個療程治愈53例,2個療程治愈11例,平均1.1個療程。對照組治療40例,痊愈20例,占50.0%,好轉(zhuǎn)12例,占30.0%,無效8例,占20.0%,有效率80.0%,其中第1個療程治愈3例,第2個療程治愈8例,第3個療程治愈9例,平均2.6個療程。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中醫(yī)辨證屬“眩暈”之氣血虧虛,《景岳全書·眩運》指出:“眩運一癥,虛者居其八九,……”強調(diào)了“無虛不能作眩”,因此在治療上“當以治虛”為主,自擬鎮(zhèn)眩湯中,太子參黃芪補氣生血,砂仁六曲健脾和胃,天麻鉤藤平肝熄風,丹參當歸活血化瘀,澤瀉利水瀉下,黃芩清熱瀉火,半夏燥濕化痰。諸藥合用,共奏補氣生血、化瘀利水、瀉火熄風之功效,此為治本之法。鹽酸倍他司汀是組胺H1受動激動藥,對腦血管、心血管和周圍血管,特別是對椎-基底動脈有明顯的擴張作用,顯著增加腦、心及周圍循環(huán)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huán),能有效控制惡心、嘔吐、汗出頭暈脹等癥狀,此為治標之法。所以中西結(jié)合治療椎-基底供血不足性眩暈,標本兼治,故收效甚速,療效滿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王希明.倍他啶的藥理與臨床[J].中級醫(yī)刊,1991,15(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