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純
(江蘇省蘇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蘇州215009)
橈骨遠端骨折作為一種骨傷科臨床常見骨折,治療方法眾多,傳統(tǒng)的手法整復治療此類骨折在手術指征越來越寬的時代,其簡、便、廉、效的優(yōu)勢無法被代替。我院對大部分橈骨遠端骨折行手法閉合復位加小夾板外固定,療效確切,筆者搜集并整理近期80例患者行分析總結。
本組80例患者,男34例,女46例,年齡15歲~82歲,平均60.5歲,均為閉合性骨折。按照損傷類型分:colles:60例,smith:7例,barton:13例(背側型10例,掌側型3例)。均采用手法閉合復位后,小夾板固定,療效良好。
患者取坐位(年高體弱者取臥位),疼痛較甚者采用局部血腫內麻醉,患肢屈肘90°,伸直型損傷者前臂旋前位(掌心向下),屈曲型損傷者前臂旋后位(掌心向上),助手握持前臂近端,術者雙手分別握持患者大小魚際,對抗拔伸牽引約30 min,放松患者肌肉后,術者迅速將腕部掌屈尺偏(屈曲型為掌背伸尺偏)已糾正骨折成角、短縮移位,在持續(xù)牽引下,觸摸骨折斷端,如仍存在斷端的對位欠佳,可使用端提、搖晃等手法糾正直至復位效果滿意。復位后在持續(xù)牽引下行小夾板包扎固定(4塊木質小夾板,2寬2窄,置于腕部尺、橈、掌、背部,其中伸直型損傷者背側夾板超腕,屈曲型損傷者掌側夾板超腕),并使用棉質壓墊,布繃帶環(huán)形纏繞加壓包扎,colles型及背側型barton骨折均固定在前臂旋前掌屈尺偏位,smith型及掌側型barton骨折固定在前臂旋后(或中立)背伸尺偏位。固定完畢后均攝X片復查,如復位欠佳,可再次復位調整。
術后當日即行患肢手指屈伸、對掌功能鍛煉,并注意抬高患肢,口服本院自制骨折合劑(組成:木香、丹皮、澤瀉、拳參等),仍有疼痛較甚者可加服美洛昔康。術后3~5 d內復查,調整夾板松緊度,根據(jù)復查X片情況必要時再次手法整復。以后每7~10 d復診1次,指導功能鍛煉,并適時調整夾板松緊度,傷后4~6周視復查X片示斷端骨痂生長情況而決定拆除外固定時間,拆除后繼續(xù)腕關節(jié)功能鍛煉。
本組80例,經(jīng)3~6月隨訪,骨折全部愈合。其中:優(yōu)20例,腕部無畸形,無疼痛,關節(jié)功能恢復完全正常;良41例,腕部無明顯畸形,一般活動無疼痛,關節(jié)功能恢復基本正常;中:10例腕部輕度橈偏,但關節(jié)活動功能尚可;可:6例腕關節(jié)活動范圍在背伸30°,掌屈25°,但一般生活動作無明顯受影響;差:3例,腕部仍有橈偏畸形,活動時疼痛,關節(jié)活動度45°以內。優(yōu)良率:76.25%,有效率:96.25%。
橈骨遠端骨折常見于兒童及中老年人,本病病因基本以跌傷為主,受傷后骨折斷端移位,伴局部軟組織損傷,骨折斷端可有成角、嵌入短縮等畸形,常伴尺骨莖突骨折。任何一種治療目的均是恢復盡量做到解剖復位橈腕關節(jié)面,復位后維持固定,恢復腕關節(jié)(橈腕、尺腕、下尺橈)的穩(wěn)定與活動功能。筆者采用二人拔伸牽引骨折遠端,手法整復骨折斷面,使用自制小夾板,使腕關節(jié)固定在逆損傷機制體位,及時復查X片,如有移位、短縮,可及時糾正,保持良好的復位和牢固的固定,注重早期功能鍛煉,故本組患者療效大都較滿意。
小夾板局部固定是一種能動的固定方式,通過夾板對外傷肢的杠桿力及棉墊對骨折端的效應力來維持骨折復位效果,使骨折保持對位或糾正殘余移位,并且夾板外固定能允許腕、手的活動,利于患肢靜脈回流,促進腫脹消退,加快骨折愈合。與石膏托固定相比,兩者均能較好的治療此類固定[1]。后者的穩(wěn)定性(靜力性固定)上更勝一籌,但缺乏彈性固定(動力性固定),且密閉不透氣,易產(chǎn)生皮膚濕疹。
熊學華等[2]對此類骨折進行研究后認為,在AO分型屬于C型骨折(關節(jié)內骨折),國外一般建議行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3],而對于A、B型骨折,閉合手法復位加小夾板外固定即能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在此項研究中,本法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有效率達96.25%,優(yōu)良率達76.25%,方法簡便,費用少,療效確切,值得在我們繼續(xù)推廣應用。
[1]殷鋒,喬麗娟,鐘林,等 .閉合復位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09,15(6):610~611.
[2]熊學華,許月蓮,王克剛,等 .橈骨遠端骨折不同治療方法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7,15(16):1221~1223.
[3]Barrie KA,Wolfe SW.Internal fixation for intraartieula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Tech Hand Up Extren Surg,2002,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