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紅
(山西醫(yī)科大學 附屬晉中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山西 晉中030600)
高血壓腎病系原發(fā)性高血壓引起的良性小動脈腎硬化(又稱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和惡性小動脈腎硬化,并伴有相應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是高血壓常見的并發(fā)癥及致患者腎衰竭及心血管意外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選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纈沙坦進行高血壓腎病治療,觀察并評價這兩類藥物單用和聯(lián)合應用在降壓和保護腎臟中的臨床療效。
選擇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就診的診斷為高血壓腎病的患者273例,高血壓診斷及分級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關于高血壓腎病的標準。其中,男性155例,女性118例,年齡40~70歲。所有患者均經(jīng)肝腎功能、電解質(zhì)、心電圖、胸部X線片、心臟彩超等檢查,排除代謝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腫瘤及影響血壓的疾病,如主動脈關閉不全、重度貧血及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無應用ARB(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藥)的禁忌癥患者。
將300例患者隨機均分為三組,A組患者清晨7:00口服纈沙坦片(怡方)80mg,qd;B組患者清晨7:00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施慧達)2.5mg,qd;C組采用纈沙坦聯(lián)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療,用法、用量同A、B組。三組均連續(xù)用藥4周。三組患者的年齡、體重、收縮壓、舒張壓、尿微量白蛋白、尿素氮、血肌酐等比較,A組:91例,年齡(57.83±2.35)歲,體重(65.85±3.23)kg,B組91例,年齡(58.66±2.52)歲,體重(64.27±3.39)kg,C 組 91例,年齡(58.14±2.68)歲,體重(63.55±3.11)kg,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分別檢測患者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收縮壓、舒張壓、尿素氮、血肌酐、24h尿蛋白定量,并記錄不良反應情況。
降壓效果根據(jù)衛(wèi)生部制定的《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心血管系統(tǒng)藥物內(nèi)容進行評定。顯效:舒張壓下降≥10mmHg(1mmHg=133.32Pa)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有效:舒張壓下降雖未達到10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無效:未達到上述水平者??傆行剩剑@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A組:顯效43例,有效26例,無效22例,總有效率75.8%。B組:顯效45例,有效22例,無效24例,總有效率73.6%。C組:顯效51例,有效3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5.6%。與A、B組比較,P<0.05。
A組:治療前:165.37±8.75/95.66±5.98,治療后:130.95±2.34/82.89±2.23。B組:治療前:160.98±7.73/92.73±6.15,治療后:124.13±3.75/83.49±4.22。C組:治療前:163.74±8.11/94.68±5.24,治療后:115.71±2.62/78.70±3.90。三組治療前、后比較,收縮壓及舒張壓都有顯著變化(P<0.05,P<0.01),與 A、B組比較,C組變化更為顯著(P<0.05)。
A組:24h尿蛋白治療前(1.76±0.31)mg,治療后(1.42±0.33)mg,尿素氮治療前(8.67±0.38)mmol/L,治療后(8.22±0.29)mmol/L,血 肌 酐 治 療 前 (93.76±15.84)μmol/L,治療后(87.44±13.76)μmol/L。B組:24h尿蛋白治療前(1.69±0.23)mg,治療后(1.41±0.35)mg,尿素氮治療前(7.94±0.41)mmol/L,治療后(7.77±0.38)mmol/L,血肌酐治療前(97.53±16.84)μmol/L,治療后(92.07±13.76)μmol/L。C組:24h尿蛋白治療前(1.64±0.42)mg,治療后(1.13±0.25)mg,尿素氮治療前(9.06±0.49)mmol/L,治療后(8.53±0.54)mmol/L,血肌酐治療前(95.76±19.19)μmol/L,治療后(86.89±18.55)μmol/L。C組用藥前、后24h尿蛋白明顯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B組用藥前、后24h尿蛋白未見明顯改變(P>0.05),與A、B組比較,C組治療后24h尿蛋白變化更為顯著(P<0.05)。三組用藥前、后尿素氮和血肌酐未見明顯改變,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C組在應用纈沙坦后,有5例患者出現(xiàn)頭暈、頭痛、乏力等不良反應癥狀,之后逐漸減輕或消失,不影響藥物治療,未見其他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三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高血壓腎病在我國仍以慢性腎小球腎炎為主,但是繼發(fā)性因素引起腎功能衰竭的案例在逐年遞增,其中高血壓是主要的繼發(fā)性因素。因此,有效控制高血壓可大大減少腎功能衰竭的發(fā)生。高血壓腎病的病理多表現(xiàn)為良性小動脈性腎硬化。原發(fā)性高血壓引起的腎損害與高血壓的嚴重程度和持續(xù)時間密切相關,早發(fā)現(xiàn)和早期有效治療高血壓腎病已日益受到關注。纈沙坦是一種新型的非肽類口服有效的血緊張素Ⅱ(AngⅡ)受體拮抗劑(ARB),其受體有兩種亞型AT1和 AT2,AngⅡ的作用是由 AT1所介導[1]。抑制AngⅡ所引起的血管收縮和血壓升高作用,使水、鈉排出量增加,血容量減少,心臟前負荷減輕,減少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從而達到降低血壓的作用[2]。纈沙坦可以降低腎小球內(nèi)壓,減輕高濾過狀態(tài),改善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減少尿蛋白,減輕腎臟細胞外基質(zhì)蓄積,拮抗腎小球硬化及腎間質(zhì)纖維化而延緩腎功能損害進展。本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纈沙坦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腎病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5%,表明纈沙坦能有效降低血壓,但是尿蛋白水平未完全降低,未能達到治療標準的目標值。由于纈沙坦達到最大效應需4~6周,為在短期內(nèi)達到血壓目標值,筆者選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聯(lián)合纈沙坦治療高血壓腎病。長效CCB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其降壓作用主要是通過阻滯細胞外鈣離子經(jīng)電壓依賴L型鈣通道進入細胞內(nèi),減弱興奮-收縮耦聯(lián),降低阻力血管的收縮反應性。除具備二氫吡啶類藥物對血管平滑肌的高度選擇性外,還具有獨特的藥動學特征,且半衰期長,具有較高的谷峰比值(>60%),降壓平穩(wěn),對交感神經(jīng)無明顯激活作用,同時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本研究顯示,通過對高血壓腎病患者的治療,纈沙坦聯(lián)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兩種藥物單獨使用的治療效果(P<0.05)。三組治療后收縮壓和舒張壓都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聯(lián)用組下降更為明顯(P<0.01)。三組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二者聯(lián)合使用的機制可能為:纈沙坦可緩解CCB對交感神經(jīng)和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的活化作用[3],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負鈉平衡能減少體內(nèi)水鈉潴留,且對腎小球系膜及腎小球有保護作用。
綜上所述,采用纈沙坦聯(lián)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療高血壓腎病在改善高血壓和改善腎功能等方面有協(xié)同作用,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1]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第1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73-374.
[2]樊均明.循證臨床治療手冊腎臟疾?。跰].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48-158.
[3]陳綠娥.纈沙坦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腎功能損害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19(21):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