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吳敬梓和《儒林外史》前人和時賢的研究已經很全面很深入了,我只就一些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寫下幾則札記,就教于方家和讀者。
王惠在第二回以舉人身份登場,趾高氣揚,視周進如無物。一會兒說自己在考場有神助,所以寫出好文章,“可見貢院里鬼神是有的”,而且預示有“鼎元之分”。一會兒又自我吹噓:“況且功名大事,總以文章為主,那里有什么鬼神!”吃飯時“雞、魚、鴨、肉,堆滿春臺”。雖然周進只有“一碟老菜葉,一壺熱水”,但他“也不讓周進,自己坐著吃了”。走后“撒了一地的雞骨頭、鴨翅膀、魚刺、瓜子殼,周進昏頭昏腦掃了一早晨”。這一回主要是寫周進所受的屈辱,他后來哭貢院、撞號板正是所受屈辱的總爆發(fā)。同時也寫出王惠利欲熏心,驕橫無禮。
到第七回他再次登場,應了他早年的夢,和當時還是周進學生的荀玫同中進士,但這時他已是“須發(fā)皓白”,五十歲了。他覺得和荀玫很有緣分,“我同你是‘天作之合’,不比尋常同年兄弟”。他對荀玫很好,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是“天作之合”,另一方面是為“將來‘同寅協(xié)恭’,多少事業(yè)要同做”。
他和荀玫一起為問功名事,請陳和甫扶乩請仙,正如臥閑草堂評語所說:“最可笑是關帝亦能作《西江月》詞,略有識見者必不肯信,而王、荀二公乃至悚然毛發(fā)皆豎;寫無識見的人,便能寫出其人之骨髓也。”①接著荀玫母親去世,荀玫要報丁憂,而王惠卻讓荀玫瞞報,說:“現(xiàn)今考科、道在即,你、我的資格都是有指望的。若是報明了丁憂家去,再遲三年,如何了得?”黃小田評語:“何苦陷人于不孝,此從賊之根。”荀玫瞞報不成,他陪荀玫回家,借銀,協(xié)助料理喪事。這回回目標出“敦友誼”,并非嘲諷之意。他勸荀玫瞞報,從他的功名心來考慮問題,確實是為荀玫好,以免因丁憂耽誤前程;至于借銀,協(xié)助料理喪事等更是“敦友誼”了。齊省堂評語說:“王惠待友頗厚,所以得蘧公孫贈銀之報。”吳敬梓所寫完全切合特定人物的心理,而且“憎而知其善”,寫人物不絕對化,寫出真實的人,正是他的高明處。
前面這兩回初步揭露王惠,到第八回集中徹底地批判他。他被任命為南昌知府。在辦交接時,他先是不肯就辦,蘧公子送了兩千兩銀子后,他就“滿心歡喜”地辦了。接著抱著“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目的,問蘧公子“地方人情可有什么出產?詞訟里可也略有些通融?”蘧公子見他“都是些鄙陋不過的話”,就諷刺說父親蘧太守衙門里只有“吟詩聲、下棋聲、唱曲聲”,到王惠接任后恐怕就要換成“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而王惠竟不知是諷刺他,還真去打了一把頭號的庫戥;用頭號的板子打人,“這些衙役百姓,一個個被他打得魂飛魄散,合城的人無一個不知道太守的利害,睡夢里也是怕的”。于是王惠就成了“江西第一能員”,升為南贛道。恰值寧王造反,他逃走,被俘,投降。寧王造反,很快被被朝廷鎮(zhèn)壓下去了。王惠只在衙門里取了一個枕箱,里面幾本殘書和幾兩銀子,連夜慌不擇路地逃走了。
到此為止,王惠從貪圖富貴,“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到投降寧王,成為叛臣逃犯。作者好像對他已經蓋棺論定了,他是一個不值得同情的被否定的人物。作為諷刺批判的對象,其性格塑造已經完成,可以像書中很多人物一樣退場了。但是,王惠以后雖然很少露面,但他卻牽出了三件大事。其一是他給蘧公孫的枕箱惹出的風波。其二是引出了關于寧王反叛的議論。其三是他兒子郭孝子尋親。這三件事卻耐人尋味,值得深思。
王惠在逃亡途中遇到蘧公孫,蘧公孫雖知他是逃犯,但出于同情心,把剛剛替他祖父收來的二百兩銀子都送給王惠,讓他去“尋個安靜處安身”。當蘧公孫把這件事告訴祖父時,蘧太守雖然知道王惠投降了寧王,是朝廷追捕的逃犯,不但沒有責備他,“還不勝歡喜道:‘你真可謂汝父之肖子’”。當蘧太守和婁三、婁四議論王惠時,婁四公子說:“寧王此番舉動,也與成祖差不多,只是成祖運氣好,到而今稱圣稱神,寧王運氣低,就落得為賊為虜,也要算一件不平的事?!边@種大膽的議論,把皇帝天授君權的神話戳穿了。后來,魯編修和蘧公孫、婁三、婁四談起王惠時說:“古語道得好:‘無兵無糧,因甚不降?’……”。對這個朝廷的通緝犯持同情的態(tài)度。
王惠從中舉、升官,飛黃騰達到成為通緝犯,落荒而逃,人生像過山車,大起大落。經過這場宦海風波,他好像恢復了一個讀書人的良知,吳敬梓也換了一付筆墨,諷刺批判變?yōu)橥?。他逃亡時,沒有帶金銀財寶,卻只帶了個枕箱,箱里放了他珍藏的《高青邱集詩話》,如蘧太守所說:“這本書多年藏之大內,數(shù)十年來多少才人求見一面不能,天下并沒有第二本?!庇腥苏f,王惠把箱子和書送給蘧公孫是嫁禍于人,這個說法是沒有根據的。他之所以把這本秘籍帶在身邊,是因為珍惜它,是讀書人的習性;把它送給蘧公孫是為了報答在窮途末路時對他的救助。后來蘧公孫想:“此書既是天下沒有第二本,何不竟將他繕寫成帙,添了我的名,刊刻起來,做這一番大名?”于是把書刻出來,“把高季迪的名字寫在上面,下面寫‘嘉興蘧來旬夫氏補輯’”,印了幾百部遍送親友,“人人見了,賞玩不忍釋手”,至此,成了令人仰慕的少年名士。婁三、婁四還把蘧公孫的詩和這本詩話送給魯編修,“極夸少年美才”。蘧太守沒有制止;魯編修和婁三、婁四沒有譴責;印了幾百部送人也沒有惹出麻煩,說明這時它不是禁書,王惠贈書也不是嫁禍于人。至于蘧公孫把枕箱給丫頭雙紅,由此而引起的公案,有人說是因為《高青邱集詩話》,是文字獄云云。這不符合小說里的描寫。書里寫的只是與枕箱有關,而與《高青邱集詩話》無關??措p紅是怎么說的:“我也是聽見姑爺說,這是一位王太爺,就接蘧太爺南昌的任,后來這位王太爺做了不知多大的官,就和寧王相與。寧王日夜要想殺皇帝,皇帝先把寧王殺了,又要殺這王太爺。王太爺?shù)秸憬瓉恚恢醯?,又說皇帝要他這個箱子,王太爺不敢?guī)г谏磉呑?,恐怕搜出來,就交與姑爺。姑爺放在家里閑著,借與我盛些花,不曉的我?guī)Я顺鰜怼N蚁牖实鄱枷胍臇|西,不知是值多少錢!”這里沒有一句涉及書,所以,后來差人只要馬二先生出錢贖了箱子,蘧公孫這場危機就化解了,絲毫沒有提及《高青邱集詩話》。說“王惠將此書贈給蘧公孫后,公孫因此被告,用銀了結”②,沒有文本的根據。
寧王造反是正德十四年(1519),王惠把箱子給蘧公孫也在這一年。馬二先生救蘧公孫大約在嘉靖二年(1523),在這四年間《高青邱集詩話》事并沒有惹禍??墒菚r隔三十多年,到了嘉靖三十五年(1556),小說又一次提起高啟的書。莊紹光奉旨進京,盧信侯在路上拜見他。盧信侯說他收集到高青邱集,莊紹光說:“青邱文字,雖其中并無毀謗朝廷的言語,既然太祖惡其為人,且現(xiàn)在又是禁書,先生就不看他的著作也罷?!焙髞恚灰虼藭R信侯被捕,莊紹光托朝中大老斡旋,釋放了他,反將誣告之人治罪。
為什么在三十多前沒有惹出麻煩,而這時成為禁書,以至盧信侯因為家里藏有《高青邱文集》而被捕?高啟的書在明代的命運如何?《四庫全書總目》:“《大全集》十八卷,明高啟撰。啟字季迪,長洲人,元末避張士誠之亂遁居松江之青邱,自號青邱子。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至戶部侍郎。后坐撰魏觀上梁文被誅,年僅三十九,事跡具《明史·文苑傳》。所著有《吹臺集》、《江館集》、《鳳臺集》、《婁江吟稿》、《姑蘇雜詠》,凡二千余首。自選定為《缶鳴集》,十二卷,凡九百余首。啟沒無子,其侄立于永樂元年鏤板行之。至景泰初,徐庸掇拾遺佚合為一編,題曰《大全集》,劉昌為之序,即此本也。”③高啟在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被腰斬,書當然被禁。但是到了永樂元年(1403),他的侄子就刻了他的集子,景泰初就編了十八卷的《高太史大全集》,可見高啟的著作在永樂年間就不是禁書了。高啟是明代最有成就的詩人,他品格高尚,朱元璋讓他當戶部右侍郎,他以年少不能當重任而辭官。又因《宮女圖》詩觸怒朱元璋,借魏觀案把他腰斬了。吳敬梓敬仰他的人品,推崇他的詩歌,同情他的悲慘命運,所以,用他所受的迫害來批判清代的文字獄。陳美林先生指出:“《外史》中所敘寫這一文字獄案,亦非作者向壁虛構,而有其親見親聞為基礎。其子吳烺所師事之學者劉著,曾館于文木老人至友程廷祚家,因其收藏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一書,而為顧燝誣陷下獄。劉著原籍湖北江夏,居江南九年,而被捕下獄‘前后七年,父死家破,幾至刑戮?!?程廷祚《青溪文集續(xù)編·紀方輿紀要始末》)此案發(fā)生時,吳敬梓已移家南京,對此案之經過知之甚詳?!锻馐贰匪鶖ⅲ匾源税笧榛A,參酌其他文字獄案,予以改寫?!雹軈蔷磋魇墙琛陡咔嗲裎募穼懰H見親聞的事,信手拈來,沒有嚴格按照歷史來寫,出現(xiàn)了前后不一致的情況。
杜少卿等人都知道郭孝子是王惠的兒子,他們卻熱情招待,杜少卿沒錢,把衣服當了,資助他四兩銀子。虞博士、莊紹光、武書等除資助銀子外還寫了兩封信,讓同官縣尤知縣幫忙。尤知縣熱情接待,送五十兩銀子做盤費,寫信給蕭昊軒讓他關照。郭孝子尋親雖然遇到一些風險,但在這些真儒高賢的幫助下都逢兇化吉了。這些真儒高賢,有的還是朝廷命官,他們不但沒有為朝廷追捕逃犯的想法,也沒有害怕受牽連,而視為崇尚孝道的義舉。
郭孝子尋到父親時,王惠堅決不肯認他。這固然有怕舊案未了,惹禍上身,牽連兒子的顧慮,但我以為更重要的是王惠經過大起大落,已大徹大悟,黃粱夢醒,看破紅塵了。
綜上所述,王惠這個形象的意義在于:第一,王惠醉心功名富貴,一度飛黃騰達,“驕人傲人”,后又跌入深淵,成為朝廷通緝犯,最后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為癡心追求功名富貴者,敲起了宦海警鐘,為全書批判功名富貴的主題服務。第二,通過王惠一生際遇和相關的情節(jié),表達作者的政治觀點和倫理觀念。“成則為王,敗為寇”,揭破君權神授的謊言,閃耀著叛逆思想的光輝。第三,對王惠前后兩付筆墨。在他成了逃犯后,同情他,既有高賢相助,又有孝子盡孝。第四,通過王惠故事表現(xiàn)相關人物的性格,如周進受欺凌的境況;蘧太守、蘧公子淡泊名利的品格;蘧公孫求名心切的心態(tài);馬二先生的古道熱腸,仗義疏財?shù)鹊取?/p>
燕王朱棣以“靖難”的名義用武力奪取了他侄子建文帝的天下,建立了永樂王朝,這不但是明初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而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永樂皇帝一生雖轟轟烈烈,但爭議不斷?!度辶滞馐贰防锒啻握劦接罉穯栴},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書中涉及永樂問題有四處。
第八回,蘧太守和婁三、婁四公子烹茗清談,說起寧王反叛的話,蘧太守和婁三公子贊揚新建伯王守仁平叛的功勞,婁四公子說:“據小侄看來,寧王此番舉動,也和成祖差不多。成祖運氣好,到而今稱圣稱神;寧王運氣低,就落得個為賊為虜?!鞭咎卣f“成敗論人”是“庸人之見”。婁四公子接著罵道:“自從永樂篡位以后,明朝就不成個天下!”
第九回婁府的看墳老仆鄒吉甫大罵永樂:“在洪武爺手里過日子各樣都好,二斗米做酒足有二十斤酒娘子。后來永樂爺掌了江山,不知怎樣的,事事都改變了,二斗米只做的出十五六斤酒來。”他吃著酒又說:“怎得天可憐見,讓他們孩子們再過幾年洪武爺?shù)娜兆泳秃昧恕!崩先私又f:“我聽見人說,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樣好的,就為出了個永樂爺就弄壞了。”婁三婁四聽到老人的話與自己同調,很興奮,當知道鄒吉甫是從楊執(zhí)中那兒聽來,引起婁三、婁四對楊執(zhí)中的興趣,轉入探訪楊執(zhí)中的故事。
第七回寫陳和甫扶乩,吹噓他請神的靈驗,說有一次請到的就是建文帝,詩云:“夢到江南省宗廟,不知誰是舊京人?”陳和甫借扶乩隨手引來的兩句詩,反映了同情建文的心情。
蘧太守和婁三、婁四公子聊天是正德十四年(1519),可是到了二十九回,從書里所寫的時間來看是嘉靖三十年(1551)左右,時隔三十多年,另一個公子杜慎卿卻跳出來發(fā)表了和婁三婁四公子完全相反的看法:“列位先生,這‘夷十族’的話是沒有的。漢法最重,‘夷三族’是父黨、母黨、妻黨。這方正學所說的九族,是高、曾、祖、考、子、孫、曾、元,只是一族,母黨、妻黨還不曾及,那里誅的到門生上?況且永樂皇帝也不如此慘毒。本朝若不是永樂振作一番,信著建文軟弱,久已弄成個齊梁世界了!”議論方孝孺:“方先生迂而無當。天下多少大事,講那皋門、雉門怎么?這人朝服斬于市,不為冤枉的。”
婁三、婁四公子和杜慎卿都是作者有所貶抑,又有所肯定的人物。婁三、婁四公子想做信陵君,落得一場掃興,但他們“科名蹭蹬”,“激成了一肚子的牢騷不平”,有不同凡俗的見解;杜慎卿矯情,一付名士做派,但他不同于那班斗方名士,有身家,有才情,有自己獨立的見識。一個舉辦了鶯脰湖聚會,一個導演了莫愁湖大會。他們這場超越時空的論戰(zhàn),那一方代表作者的觀點?學界或避而不談,或含糊其辭,觀點最明確的是張國風先生,他說:“可以斷定,杜慎卿對永樂的肯定不是作者的見解,而是作者要諷刺和否定的觀點?!腿藢の兜氖牵≌f中凡提及永樂、建文之處,均與情節(jié)發(fā)展沒有關系。既不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結果,也不推動情節(jié)向前發(fā)展。全書的基本傾向是批判、否定功名富貴,如果把關于永樂的穿插理解為對雍正嗣位的影射,這些穿插和全書基本傾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就顯露出來了?!雹?/p>
張國風先生的意見可備一說,對我們很有啟發(fā)。但我有些不同看法。第一,關于建文、永樂的議論,并非與情節(jié)發(fā)展都沒有關系,就是聽了鄒吉甫有關的議論,婁三、婁四才去找楊執(zhí)中,引出鶯脰湖名士聚會等故事。第二,吳敬梓的先人也是平民百姓,其遠祖因永樂時“從龍”才開始發(fā)家的?!兑萍屹x》:“有明靖難,用宣力于南都(自注:遠祖以永樂時從龍),賜千戶之實封,邑六合而剖符?!笨磥硭麑τ罉窙]有反感。第三,更重要的是雙方看似尖銳對立的觀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杜慎卿說“方先生迂而無當。天下多少大事,講那皋門、雉門怎么?這人朝服斬于市不為冤枉的”。也就是說,方孝孺為維系建文正統(tǒng)名分而反對永樂是“迂而無當”,這和婁四公子永樂、寧王的議論如出一轍,講什么正統(tǒng)不正統(tǒng),還不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吳敬梓并沒有表現(xiàn)出他站在那一邊,是同情建文還是支持永樂;是贊成婁三婁四的觀點還是同意杜慎卿的看法。他是把明末清初關于明代歷史上這場大辯論雙方的觀點客觀地介紹出來。
朱棣起兵“靖難”,奪取皇位是明代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永樂是不是篡位;如何評價建文的忠臣如方孝儒;建文帝的下落等問題,從嘉靖年間不同的看法就開始表露,到明末清初,爭論就激烈起來了。明之遺民對“故國”滅亡教訓的探討;明史館修史時的爭論⑥等在社會上有很大的影響,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吳敬梓當然關心這場論戰(zhàn),了解爭論的觀點。他寫到書里的幾個問題,都是有根據的。
嘉靖時的文人鄭曉《今言》卷1第73條:“成祖于建文己卯七月起兵靖難,宸濠亦以正德己卯六月反湖廣?!雹咄跏镭懺唬骸拔幕示鸽y師在己卯秋,寧庶人作難亦在己卯秋,相去正得二甲子。文皇之起,以都督三司謝宴,伏兵僇系之,寧庶人亦然。豈偶合耶,抑有所借襲耶?”⑧這就曲折地把永樂和寧王等同了。難怪婁四公子說:“據小侄看來,寧王此番舉動,也和成祖差不多?!秉S宗羲則將成祖與七國之亂的吳王濞相比:“夫分封太過,七國之反,漢高祖釀之;成祖之天下,高皇帝授之,一成一敗。成祖之智勇十倍吳王濞,此不可以成敗而譽咎王室也?!雹釋⒚鞒勺姹戎畢清ǎ渌岛庖咽置黠@。只是鄭曉、黃宗羲等是明朝人,還沒有把“篡”字說出口而已,到清初直指永樂篡位就是普遍的看法了。
遺民們在總結明亡的教訓時,指出永樂殺戮忠臣、重用宦官、復置廠衛(wèi)、東南賦重等等,如顧炎武所說,造成人才之衰、道德之衰(“十族誅而臣節(jié)變”)、文化之衰(“八股行而古學廢”、“大學出而經說亡”),成為明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婁四公子罵道:“自從永樂篡位以后,明朝就不成個天下!”
永樂是個有為之君,“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明史·成祖本紀》)。因此,不少文人雖然同情建文帝,但又認為建文帝柔弱,使朱元璋開創(chuàng)的基業(yè)難以為繼?!皫煼Q靖難,或疑無難可靖,是不睹善述為功而忘二百年治安賜也”⑩。認為朱棣以守兼創(chuàng),如周代的武王,“嘗考商周之際,武王克商,夷齊餓死,圣賢之行若甚不能同者。然究而論之,武王之所行者仁也,夷齊之所守者義也。不有武王固無以安天下,不有夷齊,又何以風勵后世,而綿八百年之精神命脈哉?”這個比喻就是說,朱棣奪取皇位是對的,否則“無以安天下”;建文諸臣盡忠也是對的,否則就沒有風勵后世之精神。杜慎卿所說:“本朝若不是永樂振作一番,信著建文軟弱,久已弄成個齊梁世界了!”也反映了當時對永樂、建文一種見解。
對方孝孺評價和“誅十族”事的辨析,見于朱彝尊的《曝書亭集》卷三十二《史館上總裁第四書》:“建文帝既自焚,方先生孝孺衰杖哭闕下,語文皇曰:‘成王安在?’此事之所有也。至文王謂曰:‘獨不顧九族邪?’答曰:‘便十族奈何?’因并其弟子友朋為一族戮之,此則三家村夫子之說矣。歐陽夏侯尚書雖云九族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而馬、鄭俱云九族,上自高祖,下至元孫。九峰蔡氏從之,故世之言九族者,名為九,其實本宗一族爾。迨秦漢誅及三族,則兼逮母妻之黨。村夫子不知九族尚輕,三族為最酷,而造為是說。使文皇果用是刑,無舍母妻之族而遽株及于弟子友朋者?!倍派髑浜孟窬褪前阎煲妥鸬脑拸褪隽艘槐椤V煲妥鹞闹羞€駁斥茅大芳妻死,成祖命飼狗的說法,認為永樂“不應若是之酷”,與小說中杜慎卿所謂“況且永樂皇帝也不如此慘毒”不是一樣的口吻嗎?
明清之際的社會大動蕩、大變革震撼了文人的心靈。吳敬梓把明末清初關于永樂的一場大辯論,展示在讀者面前,表現(xiàn)了思想家小說的特點。他在作品里不但思考和探索著封建制度下知識分子命運,而且思考著封建社會的君主制度,包括“成則為王,敗為寇”;君與民的關系;君與臣的關系等,體現(xiàn)了吳敬梓先進的民本思想?!昂笾疄榫邉t不然?!蕴煜轮M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聽聽黃宗羲這些振聾發(fā)聵的言論,吳敬梓的思想就不難理解了。受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顏元等思想家所發(fā)動的思想解放思潮的影響,吳敬梓也在思考著,探索著。
“忠”和“孝”是封建道德的核心。通觀《儒林外史》全書,贊揚孝道的很多,如在杜少卿、匡超人、余大余二先生、郭孝子的故事里都有很生動的描寫。但提倡忠君的只有一兩處,反而多處宣揚“成王敗寇”思想,否定所謂“真命天子”、“君權神授”的觀念,已如上文所述,無需贅言。就那一兩處提倡忠君的描寫也很值得懷疑。
學者舉出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三十九回蕭云仙在明月嶺救了遇難的老和尚后,遇到郭孝子。郭孝子勸他:“這冒險借軀,都是俠客的勾當,而今比不得春秋、戰(zhàn)國時,這樣的事就可以成名。而今是四海一家的時候,任你荊軻、聶政,也只好叫做亂民。像長兄這樣品貌才藝,又有這般義氣肝膽,正該出來替朝廷效力。將來到疆場,一刀一槍,博得個封妻蔭子,也不枉了一個青史留名?!边@段話與全書的思想格格不入,恐非吳敬梓的手筆。
這涉及版本問題。程晉芳《文木先生傳》說《儒林外史》只有五十卷。胡適、吳組緗等均持此說,但沒有深入論證。章培恒先生在《〈儒林外史〉原本應為五十回》、《〈儒林外史〉原貌初探》兩文中作了周密細致、令人信服的論證。他根據有關資料論證吳敬梓所寫此書只有五十回外,還進一步探討書中后人竄入的另外五回是第三十六回的一半,第三十八回至第四十回的前面一大半,第四十一回結尾至四十四回的前面一小半。“吳敬梓并未寫過蕭云仙的故事,書中涉及蕭云仙之處,當都是后人竄入。至于郭孝子尋親的故事,顯非一人手筆,三十八回郭孝子去同官以后的事當也系后人竄入。又,沈瓊枝在今本中是由蕭云仙引出的:他經過揚州時遇到了沈瓊枝父女,在原本中則當由郭孝子引出,因為郭孝子從南京到四川途中也可能經過揚州而遇到沈瓊枝父女”。根據章先生的見解,“書中涉及蕭云仙之處,當都是后人竄入”,那么郭孝子對蕭云仙說的話當然也是后人所編。李漢秋雖不持五十回說,但他的研究卻證明了蕭云仙等故事是后人竄入:“我對原始素材作綜合研究,將原型人物活動的時間進行排比,就驚訝地發(fā)現(xiàn)并指出:小說后半部以杜少卿為中心線索,具有自傳體小說的紀實色彩。小說第二十八回寫季葦蕭,第二十九至三十回寫杜慎卿,從而引出第三十一回到三十四回的杜少卿主傳,接著仍以杜少卿為貫穿線索,第三十三、三十四回寫遲衡山,第三十四、三十五回寫莊紹光,第三十六、三十七回寫虞博士,第四十一回寫沈瓊枝,第四十四、四十五回寫余大先生、余二先生,第四十六回寫諸賢人餞別虞博士離開南京,第四十八回余大先生在徽州遇到王玉輝父女的事,第四十九回高翰林在南京高談闊論……基本上都是按照原生活的時間順序安排的?!蹦敲础皼]有按照原生活的時間順序安排”的就是蕭云仙、湯鎮(zhèn)臺等人的故事,這不就存在“后人竄入”的可能嗎?吳組緗先生力主五十回說,他用銳利的藝術眼光指出“三十八回寫郭孝子尋親途中經歷,三十九回蕭云仙救難、平少保奏凱,以至四十回上半勸農興學;另外,還有四十三回野羊塘大戰(zhàn)”都可能不是吳敬梓手筆。特別是郭孝子和蕭云仙的對話“和全書精神、作者思想完全違背”而且語言也多“陳詞濫調,生硬呆滯”,手法上也“庸俗拙劣”。陳美林先生是反對五十回說的,但也和吳組緗先生一樣,認為這段描寫與全書思想傾向矛盾。他說:“郭孝子作為王惠的兒子,其先路過南京時的種種表現(xiàn),確與受害者家屬身份一致;而入川后與蕭云仙所言,則與從前判若兩人。在南京連‘國子監(jiān)的官府’都不愿見;而此際卻諄諄勸說蕭云仙‘正該出來替朝廷效力’,前后言行截然相反,顯為敗筆,此抑或為作者思想矛盾所致焉?”也就是說,即使郭孝子這些話是吳敬梓所寫,也與全書的思想格格不入。
總之,我認為在《儒林外史》中只有“盡孝”的思想沒有“盡忠”的思想,只歌頌孝子,沒有表彰忠臣。在這一點上與《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相比,是大有進步了。但是,讀者會提出這樣的質疑:難道生活在封建社會,有正統(tǒng)儒家思想的吳敬梓就沒有忠君思想嗎?他那些“頌圣”的詩文又怎么解釋?
作家的思想不等于作品的思想。作品是作家寫的,作家的思想總會這樣或那樣地表現(xiàn)在作品里,作品的思想總是作家的思想或明或晦的反映。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作家的思想就等于作品的思想。這是因為作家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豐富而復雜的,其政治思想也并非單一的,很可能有的思想表現(xiàn)在這一作品里,又有的思想表現(xiàn)在另一作品里,還有的思想卻沒有表現(xiàn)在作品里,而只有那已被表現(xiàn)在作品里的,才是該作品的思想。
作家比一般人對生活的感受更敏銳,對人生的體驗更深刻,更重視也更忠實于自己感性經驗的真實。當他看見了,感覺到了,心靈受到了震撼,于是抓住不放,孕育成了藝術形象,哪怕它與自己的思想觀點相左,所以,偉大的文學作品,其客觀的情感意義總是比作者主觀的思想傾向更寬廣,更能引起讀者的思考,激起讀者情感波瀾。
在吳敬梓生活的時代,一個讀書人如果不能科舉榮身,就要貧窮一輩子,像作品里倪老爹說的:“拿不得輕,負不的重,一日窮似一日”。杜少卿辭了薦舉后說得很輕松:“放著南京這樣好頑的所在,留著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好了!我做秀才,有了這一場結局,將來鄉(xiāng)試也不應,科、歲也不考,逍遙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罷!”但現(xiàn)實卻是嚴酷的,吳敬梓家產耗盡,靠賣文典當和親友資助過日子,有時甚至斷炊挨餓。晚年在揚州見到也趨破產的老友程晉芳,執(zhí)手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處也,奈何!”因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不可能徹底拋棄追求功名富貴的思想;不可能不表示對現(xiàn)行的國家政治制度的擁護,不可能不寫一些“頌圣”的詩文。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南巡時,吳敬梓長子吳烺以迎鑾獻詩被召試行在,吳敬梓自己雖然沒去,但并沒有反對吳烺去。結果吳烺被錄取,賜舉人,授內閣中書。吳敬梓因為吳烺授官而得到文林郎的虛銜。吳敬梓《金陵景物圖詩》現(xiàn)存二十三首,首頁題“乾隆丙辰薦舉博學鴻詞、癸酉敕封文林郎內閣中書秦淮寓客吳敬梓撰”,有陽文正方形“吳敬梓印”和陰文正方形“中翰之章”圖章兩個。字雖然是作者好友樊明征手跡,但標舉出他被薦舉和“敕封”的經歷,刻“中翰之章”這樣的圖章則應該是吳敬梓自己的意愿,從中可見他以此為榮的心理。吳敬梓也有一些“頌圣”的詩文。在參加學院、撫院考試時寫的應試之文,難免寫下這樣的詞句:“皇上握紀開階,御符當璧。聰明智勇,商后之珠庭;敦敏徇齊,神農之玉理……?!睘楹霘v登極唱贊歌。在其他詩文里“頌圣”的詩句也不少,如說琉璃塔有康熙的御書匾額,“輝煌天語,至今士民瞻仰焉!”“香燈仗佛力,莊嚴托圣朝”(《琉璃塔》);“乃知圣明朝,隆禮高千古”(《靈谷寺》)等等。
吳敬梓的曾祖一輩兄弟五人四成進士。中舉的時間都在明清改朝換代之際。國鼎明崇禎癸未十六年(1643)中進士、國縉崇禎己卯十二年(1639)舉人,清順治己丑六年(1649)進士、國對(吳敬梓親曾祖)順治戊戌十五年(1658)探花、國龍崇禎癸未十六年(1643)中進士。他們或在明中舉人,入清中進士;或在明中舉,入清做官。國龍在明為戶部主事,入清任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山東主考、禮科掌印給事中等職。明清易代之際,不少知識分子或拒絕參加入清以后的考試,或屢拒清庭征召;或逃避山林,隱居不仕;甚至奔走呼號,參加抗清活動。吳敬梓引以為榮的祖輩沒有一個當遺民,沒有一個以當“貳臣”為恥。吳敬梓也并不隱諱,反說是“受兩朝之眷顧”。說他有反滿的民族情緒是沒有根據的。
科舉路上的掙扎令其痛苦;家庭變故,“兄弟參商,宗族詬誶”使其心碎;士人追逐功名富貴,道德淪喪讓他痛心疾首,這些震撼心靈的感受讓他塑造出那些可笑又可憐的人物形象;傳統(tǒng)儒家的孝悌觀念,對建安文人風雅的追慕,時代思潮的影響使其將理想熔鑄到真儒賢人的形象里。
總而言之,吳敬梓感受最深的,在《儒林外史》里有生動、鮮明的描寫,激起讀者情感波瀾。而忠君思想很淡漠,因此在作品里也沒有突出、強烈的表現(xiàn)。
注:
① 所引作品原文和評語均據李漢秋輯校的《儒林外史匯校匯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③ [清]永瑢等纂《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九,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471頁。
⑤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1988年第1期。
⑥ 從順治二年(1645)開始準備修明史,到乾隆四年(1739)《明史》定稿,前后九十四年,就從康熙十八年(1679)恢復明史館,開始撰修算起,也有六十年之久。
⑦ 《今言》,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40頁。
⑧ 《弁山堂別集》卷十八《皇明奇事述三·己卯壬午之際》,中華書局1985版,第325頁。
⑨ [清]黃宗羲著,沈芝盈點?!睹魅鍖W案》卷四十三《諸儒學案上一·文正方正學先生孝孺》,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045頁。
⑩ [明]欽叔陽《建文書法擬序》,載[明]朱鷺撰《建文書法擬》卷首,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據明萬歷刻本影印,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11冊,第4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