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仁寶 胡 蓓
《新文學評論》出版懇談會側(cè)記
◆ 王仁寶 胡 蓓
經(jīng)過半年多的緊張籌備,中國新文學學會的會刊《新文學評論》(學術集刊)終于面世了?!缎挛膶W評論》出版懇談會于2012年4月24日在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中心會議室舉行。華中師范大學副校長李向農(nóng),湖北省作協(xié)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黃運全,華中師范大學原校長、中國新文學學會名譽會長王慶生,武漢卓爾控股集團董事長、著名詩人閻志,湖北省作協(xié)副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劉醒龍,湖北省作協(xié)副主席、湖北省文藝理論家協(xié)會主席、武漢大學教授於可訓,湖北省作協(xié)副主席、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胡亞敏,以及多位在漢的知名評論家和媒體人古遠清、王澤龍、王兆鵬、樊星、何錫章、李俊國、曉蘇、劉川鄂、蔚藍、周新民、熊喚軍等出席了懇談會。懇談會由《新文學評論》執(zhí)行主編、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李遇春主持。在歡樂融洽的會議氛圍下,與會領導、專家、學者圍繞《新文學評論》的編輯出版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對會刊的創(chuàng)辦表示了高度肯定,同時為會刊的進一步發(fā)展建言獻策。
李向農(nóng)在致辭中回顧了中國新文學學會的創(chuàng)辦、發(fā)展歷史,肯定了新文學學會在全國的重要影響力,希望《新文學評論》本著立足中國新文學學會的原則,放眼全國乃至海外新文學研究界,團結和凝聚一大批有造詣的中國新文學專家學者,把“思想性、學術性、批判性、前沿性”的在辦刊理念落到實處,堅決恪守會刊的純學術品格,力圖打造出一份像卓爾集團一樣“卓爾不群”的中國新文學研究集刊,為進一步繁榮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做出更大的貢獻。
黃運全說《新文學評論》的出版令人耳目一新,創(chuàng)刊號厚重、有品位、有分量,對當前的文學評論、文學理論建設具有積極作用,是中國新文學學會“出手不凡”的力作。他在講話中指出,今年是延座講話發(fā)表70周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又提出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方針,加強文藝理論批評建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他希望這本會刊能夠高瞻遠矚,激濁揚清,擔負責任,助推創(chuàng)作,探求學術,為中國新文學發(fā)展貢獻力量。
閻志坦言《新文學評論》還屬草創(chuàng)階段,與新文學學會王慶生老師和學會廣大會員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表示要在版式、組稿以及選題策劃上更下功夫,保持高品位,希望編輯部更廣泛地聯(lián)系作者和讀者,努力把《新文學評論》當成文學界的“國刊”之一來打造,樹立“中國新文學研究”品牌。
劉醒龍認為《新文學評論》的出版意義重大,因為她圓了湖北文學界長久以來的一個夢——湖北終于擁有了屬于自己全國性的文學批評刊物。他還結合《芳草》雜志的辦刊經(jīng)驗提出“確定風格,堅持品格”的建議。
胡亞敏高度贊揚了《新文學評論》的水準,非常欣賞刊物的欄目設計。她強調(diào)刊物在發(fā)表評論性的文章時要有一個基本立場,指出新文學學會會刊應以“面向湖北、面向當代、面向世界”為辦刊宗旨,做到既有立足點,又有全國視野乃至世界視野,以符合國家級刊物的定位。
於可訓回顧了他幾十年來創(chuàng)辦各類刊物的艱辛歷程,直言“辦刊物難”。他認為《新文學評論》的出版正逢其時,對新文學學會的影響甚大。在談到刊物的風格定位時,他指出,刊物欄目設置醒目,內(nèi)容生動、文風多變,希望繼續(xù)保持《作家語錄》、《詩人檔案》、《重審茅盾文學獎》、《中國現(xiàn)當代舊體詩詞研究》等特色欄目。同時,他提議開設“口述文”欄目,以吸收老專家學者的見解。
曉蘇認為《新文學評論》學者作家云集,雜志既有看頭又具有收藏價值,贊嘆欄目新穎“刺激”。熊喚軍認為專欄設置非常豐富,既有學術個案的研究,又有綜合性的研究,而且還包括中國新文學在海外,現(xiàn)當代舊體詩詞這樣一些在學術研究中處于邊緣化的學術課題作為欄目。他同時也建議每期組織一篇重頭稿,在內(nèi)容版式設計上更加新穎活潑一些,比如插入插圖,還有旁白式的精彩摘要等。曾巍從出版人的角度談了《新文學評論》在出版方面的優(yōu)勢和難處。
關于雜志的欄目設置,其他學者也提出了懇切的建議,如古遠清肯定了雜志對臺港澳文學的關注,強調(diào)欄目要關注文學、學術熱點與爭鳴;王兆鵬認為《新文學評論》要擴大視野、面向海外,開設一個關于海外華人文學的欄目;李俊國建議為大眾美學及其相關的通俗文學開設一個固定的欄目;王澤龍建議開設一個文學新人、文學新作的欄目。
圍繞會刊學術性的追求,不少學者發(fā)表了意見。何錫章認為刊物所選文章應有一定的學術意識,時評文章不宜過多,所討論的問題不應僅僅指涉當下,還應上觸到現(xiàn)代、近代乃至于與當代相關的一些古典傳統(tǒng)。李俊國探討了追求學術性的具體做法,認為不宜過多采納學術含量太低的話題,對茅盾文學獎的評論應該更加深入、具體。張巖泉建議刊物設置穩(wěn)定的學術性欄目,做學理性的研究。李華忠也強調(diào)刊物要有學術性,不應做成大眾讀物。
刊物既要有學術性,還必須堅持批判性。劉川鄂認為《新文學評論》可以對某些重要的文學文化問題、文學體制問題及當代的某些文學文化現(xiàn)象包括國學熱、方言熱、方言寫作熱、地域?qū)懽鳠岬?,有意識地展開討論,引起學術和大眾的爭鳴,使刊物在純粹的學術梳理之外,還具有深透的思想性。
此外,“前沿性”也是與會專家學者討論的熱點。樊星認為刊物應該具有青春氣息,關注當下熱點,青春寫手和網(wǎng)絡文學的影響力應該引起學院派的注意。蔚藍強調(diào)新文學要體現(xiàn)文學進程的跟隨,在市場化文學和傳統(tǒng)文學三分天下的背景下,學術研究也可以將網(wǎng)絡和新媒體、非主流寫作等納入研究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