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崔建華
(作者是浙江省衢州日報社副總編輯、《衢州晚報》總編輯)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
孔子堪稱古代大眾傳播的先驅者,也是古代傳播模式創(chuàng)新的探索者和生動實踐者。盡管孔子并沒有專門涉及大眾傳播的言論,但他的言語,尤其是《論語》經典,用時下最流行的一個詞來形容,是世界上最早的微博,其中已經帶有傳播理論的色彩,閃爍著傳播智慧的光芒,體現(xiàn)了烙著中國文化印記的傳播規(guī)律和人文符號,當今新聞報道實踐可以從中汲取很多有益的養(yǎng)分。
本文是《衢州晚報》總編輯崔建華在韓國忠南大學紀念中韓建交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的演講,作為一家之言刊發(fā)出來,供探討。
在社會轉型、多元疊加、資訊過剩的現(xiàn)代傳媒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在追求創(chuàng)新的同時,如何堅守新聞傳播某些規(guī)律性的符號和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標識?這是擺在現(xiàn)代傳媒人面前的一個“時代之問”。
《論語》作為一部承載儒家思想的恢弘巨著,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鮮明的東方文化特征和高度濃縮的理論精華,影響了中國2500多年的歷史,并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
在人際口頭傳播時代,傳播主體就是人,而在大眾傳媒產生后,人與媒體共同構成傳播的主體,但人依然是傳媒生產力中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傳播主體的媒介素養(yǎng)直接決定了傳播的效果。
孔子設教招徒,有弟子三千,并培養(yǎng)出精通“六藝”的七十二賢人。從現(xiàn)代傳播學理論來看,這七十二賢人就是在當初口頭傳播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的“意見領袖”。他們的“媒介素養(yǎng)”直接決定了儒家思想的傳播效果。
在孔子看來,傳播是一項高尚而嚴肅的事業(yè),它對傳播者的要求很高。《論語·述而篇》中有這樣一段話,“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薄爸居诘馈本褪乾F(xiàn)今說的“理想”,要求人首先要樹立一種立志高遠追求人生的精神和毅力。“據(jù)于德”,就是要重視實現(xiàn)目標、理想的方法和途徑,言、動、視、聽一律依據(jù)首先規(guī)范?!耙烙谌省?,就是說首先的主體是“仁”,內心的活動和行為的表現(xiàn)以仁道仁德為載體?!坝斡谒嚒保唇洺S朴斡诙Y、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技藝的學習和實踐中。志道、據(jù)德、依仁是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格,即當今提倡的“德”?!抖Y記》中說:“不興其藝,不能樂學?!彼杂嗡囀桥囵B(yǎng)人的工作能力和生活樂趣。
孔子在對待事業(yè)的態(tài)度上也有精辟的論述。他在《論語·雍也篇》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贝笠馐菍Υ魏问聵I(yè),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際行動以它為樂的人。從現(xiàn)代傳媒的實踐看也是如此,只有一個對新聞事業(yè)充滿了滿腔熱情,并愿意視為之奉獻而當作人生樂事的人,方可真正投入其中,并有所收獲。
孔子在《論語·雍也篇》中,還對傳播主體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熬硬W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博學于文”,講的是業(yè)務素質,要求廣泛學習各種文獻技藝,掌握盡量多的資料和知識,換句話說就是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從而才能在傳播中擁有底氣,并游刃有余。在現(xiàn)代大眾傳播中,要求記者編輯做一個“雜家”,也就是這個道理。
如何提高自己的業(yè)務素質?孔子強調學習,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他在《論語·述而篇》中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彼€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篇》)他不僅向書本學習,而且向周圍人學,向生活學,從研究歷史文獻中學,從教學相長中學。他曾經去周都洛陽問禮于老子;曾經問樂于萇弘;在衛(wèi)國向蘧伯學習嚴于律己;在齊國向晏嬰學習貴人賤己,先人后己等等。他學無常師,見賢思齊。他說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在學習的方法上,孔子提倡凡事都要問個“為什么”,從深層次去想一想。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只學習,不思考,在認識上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學習,那就疑惑難解了。
除了業(yè)務素養(yǎng),孔子還談到了道德素質,這也是孔子在他的言論中講得最多的。他要求學生自覺以“周禮”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非禮的事情不要去做。這個觀點盡管帶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撇開這一點,他要求學生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從而在傳播中受人尊敬,以禮服人,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孔子還在傳播的社會責任方面有專門的論述。他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彼€論述了見利忘義,不承擔社會責任所帶來的后果?!胺庞诶校嘣?。”(《論語·里仁篇》)意思是說一切依照自己的利害關系行事,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當今社會的新聞傳播人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利益陷阱,不得不防。時代不同,我們不需要從業(yè)者像“子路衣敝氳袍,顏淵簞食瓢飲”那樣,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原則還是要堅守。
聯(lián)系眼下全國新聞界正轟轟烈烈開展的“走轉改”活動,與孔子的以上所述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論語》中,記載了不少孔子關于傳播的價值取向、社會責任和職業(yè)倫理等方面的重要論述。對我們當今的新聞傳播實踐,同樣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
《論語·子路篇》中有孔子與魯定公的兩句對話。魯定公接連向孔子提了兩個問題:“一言而可以興邦”“一言而喪邦”,有這么回事嗎?孔子以兩個“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作答。意思是“話不可以講得這樣肯定,但有與這接近的?!笨鬃映38嬲]他的弟子“慎言”“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子張篇》)。
在輿論傳播零時差、多渠道、個性化、互動性和海量性的現(xiàn)代社會,輿論的重要性有目共睹,無論是當政者,還是經商辦企業(yè)者,甚至是普通公民,都十分重視新聞輿論,因為“記者筆下有財產萬千,記者筆下有毀譽忠奸,記者筆下有是非曲折,記者筆下有人命關天”。(新華社原社長郭超人語)作為現(xiàn)代傳媒人不能打著道德的幌子,而強奸法律的尊嚴,當然也不能高舉法律的鞭子,而無情地抽打我們道德的同類。
對于傳播內容的定位,孔子有自己的原則。他將“禮”作為最完美的倫理規(guī)范和制度,同時又將“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他在《論語·顏淵篇》中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边@也是他在闡述傳播內容的定位。
孔子治學嚴謹,他遵循兩條原則,即:“述而不作”和“無征不信”,通俗說法是承傳記述而不創(chuàng)作,沒有證據(jù)就不足為信。在孔子看來,“成人之美”也不是亂“成”的,他提醒要注意有事實根據(jù)。他在《論語·衛(wèi)靈公篇》中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意思是說:“我對待別人,毀謗過誰?贊譽過誰?如有所贊譽,必定是實踐檢驗過他的。”這反映了他對傳播內容真實性要求之嚴格。
《論語·八佾篇》也記述著孔子這樣一段話:“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币馑际钦f,“夏代和殷代的‘禮’是什么樣,我能說得出來,但夏禹后代杞國和殷后代宋國現(xiàn)行的禮儀,卻不足以作為考證的證明。因為文字資料不足,熟悉夏禮、殷禮的賢人也不多。如果‘文’、‘獻’足夠的話,我就能用它來作考證的證明了?!庇纱丝梢?,孔子對待“證明材料”態(tài)度的嚴肅認真。
□ 2012年7月6日,《衢州晚報》基層聯(lián)系點掛牌。(作者供圖)
孔子在《論語·陽貨篇》中說:“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备嬖V人們:“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痹凇墩撜Z·衛(wèi)靈公篇》中又強調:“巧言亂德?!?/p>
當今,我們在做新聞報道中也強調“孤證不立”原則,再現(xiàn)一個新聞事實必須要有兩方面以上的證據(jù)來印證,也是這個道理。也正是“道聽途說”和“巧言”,制造了現(xiàn)代社會有損新聞媒體形象的虛假新聞和失實報道。
不過,孔子也認為,做事難免有錯,但要知錯即改。他在《論語·學而篇》中說:“過,則勿憚改?!备嬲]人們,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論語·衛(wèi)靈公篇》中他則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笨鬃拥膶W生子貢則秉承老師的精神,他也認為:“君子之過也,為日月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保ā墩撜Z·子張篇》)君子因改過而受人敬仰。
在資訊發(fā)達的當下,媒體因新聞發(fā)布量大,報道速度快而導致一些差錯的產生?!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差錯產生不可怕,怕的是有差錯遮遮掩掩,或“死不認賬”,漠視新聞更正,這將對新聞真實性產生嚴重損害,降低媒體公信力。
知錯而改錯,最終減少且消滅差錯,關鍵在于“內省”?!墩撜Z·學而篇》中有記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大意是,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老師傳授我的學業(yè)有沒有去實習?”孔子倡導在日常行為中,對人對事不偏聽、不偏信、不偏見、不偏向、不偏激、不偏執(zhí)、不偏愛、不偏私,不講過頭話,不做過頭事;隨時、隨處、隨事堅持中道原則。
有學者認為,新聞更正,是媒介不可缺失的公信力。新聞更正是新聞傳播活動中克服錯誤、回歸真實的理性之舉。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如今我們做新聞傳播的人,也需要經常這樣“內省”:今天我傳播出去的新聞有錯嗎?受眾喜歡嗎?對人有幫助嗎?
孔子聚徒講學,讓教育走向平民,讓禮儀和六藝傳播到民間。他既是“有教無類”的倡導者,也是躬行實踐者,教育對象無地域之別、貴賤之分,只要是成年人,他都愿意施教,“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保ā墩撜Z·述而篇》)同時,他對傳播對象進行細致認真的研究。
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保ā墩撜Z·雍也篇》)也就是說:“對有中等水平以上才智的人,可以講高深的知識學問;對中等水平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講那些高深的知識學問。”這段論述,對我們新聞媒體確立受眾定位,有較好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項目區(qū)主要建設工程內容:香樂和寧固片對輸水渠道采用混凝土梯形防滲;新莊片區(qū)新建提水泵站1處,并采用管道輸水;新營更新機井1眼,采用高效節(jié)水的滴管灌溉。主要工程包括:新建輸水防滲渠42 210 m,鋪設PVC塑料輸水管道4 330 m,更新配套水泵3臺,渠系建筑物848處。新增節(jié)水灌溉面積466.67 hm2。
怎樣對待傳播對象?《論語·衛(wèi)靈公篇》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貢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的本意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具體表現(xiàn)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現(xiàn)代社會的各種媒體所面對的受眾已越來越平民化。作為新時代的媒體人,記者寫稿,編輯編稿,老總審稿,都要換位思考,站在受眾的角度去想一想:我這篇稿、這個版面(節(jié)目)、這份報紙(廣播、電視、網站),受眾愛看、愛聽嗎?現(xiàn)在有些報社的情況往往是,記者只管完成任務寫稿,編輯只管填滿版面編稿,老總只管報社眼前利益出報,這樣辦出的報紙怎能受讀者歡迎?以前說報紙是“誰寫誰看,寫誰誰看”,而在信息過剩的年代,是“誰寫誰也不看,寫誰誰也不看”。為什么?空話、套話甚至假話連篇,不看也罷,這是“心中無讀者”的表現(xiàn)。
認知受眾,熟悉受眾,是做新聞傳播的最基礎工作。尊重受眾,服務受眾,是新聞傳播獲得效果的關鍵所在。眼下,我們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也是強調受眾觀念。
“夫子循循善誘人”,這是《論語·子罕篇》中顏淵對孔子傳授方法的贊嘆。孔子在傳播他的思想主張中,有許多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提倡察言觀色、因材施教,說話看對象?!墩撜Z·先進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耍蔬M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
此段文章寫的是孔子師生四人,相安相坐,質疑答疑的情景。同樣是一句“聽道理后就去行動嗎?”,孔子根據(jù)因材施教的原則,給不同心理個性的人有不同的對答。由躁抑性,求慢助勇,揚人善,善益善,補人短,短變善,各得其所,知心為關鍵?!墩撜Z》中,像這樣孔子與弟子之間的互動還有很多,同樣是問“仁”、問“孝”、問“政”、問“士”、問“君子”,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回答。這也告訴我們,新聞傳播切不可主觀主義,得看對象,“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做到有的放矢。要想想看,受眾需要聽什么、看什么、讀什么,然后才用恰當?shù)脑捳Z和表達方式,讓傳播對象高興接受。
《論語·學而篇》有記述:“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边@是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討教如何對待生活中的貧富,并聯(lián)想到《詩經》中“切磋琢磨”的深層含義時,孔子作的回答。意思為:“子貢呀,今后,咱們可以討論《詩經》了。你已掌握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方法?!蓖凇墩撜Z·學而篇》中,孔子還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舉一反三不僅是學習方法,也是傳播思想的方法。
“辭達而已矣!”這是孔子在《論語·衛(wèi)靈公篇》中提出的一個觀點:“言辭足以表達意思就行了”。他認為,凡言辭無論口頭,還是書面,達意為先,不要故弄玄虛?!墩撜Z》記載的文字,就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的這一信條。這一點在新聞傳播中尤為適用,新聞就是要用簡潔準確的語言文字把事實再現(xiàn)給受眾。
另一方面孔子又強調語言文采的重要性。他說:言而無文,行之不遠。他在《論語·憲問篇》中說:“為命,裨諶草創(chuàng)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碑敃r鄭國的外交文書的工序有:起草、研核、修改、潤色,并各有專人負責各道工序。這里也反映“潤色”已成文書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為的是能起到更好的傳播效果。《論語·述而篇》中記載,孔子在讀《詩》、讀《書》、讀《禮》的時候,總是使用“雅語”。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用規(guī)范的語言。事實上傳播內容如果過于干巴,就缺乏可受性,也就缺乏傳播力。
“法語之言”,孔子主張既要“不過”,又別“不及”,要掌握好“度”,不求辭美而傷意。他在《論語·雍也篇》中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認為,如果質樸勝過了文采就會粗俗,如果文采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好的。
同樣的內容讓不同的人傳播,會有不同的傳播效果。為什么?其中很大程度來自傳播者的親和力和影響力。親和力往往來自“平民立場”,受眾認為你與他一樣看問題、想事情,不是居高臨下,沒有對立情緒,往往會產生共鳴。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原想“求仕傳道”,但始終不得志,這種平民的身份,也讓他的思想更容易讓大眾接受。
影響力往往來源于受眾對你的了解,對你的信任??鬃忧趭^好學,到二十歲時,就聞名魯國,魯國的大夫孟僖子甚至讓自己的兒子師事于他。不僅如此,他的名聲,讓許多人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求學,影響力可想而知。正因如此,今天,我們要打造媒體品牌,提升影響力,也是為了更好地傳播新聞。
博大精深的《論語》經典,并非傳播學,但其中所蘊含的眾多傳播學邏輯思維方法,卻至今仍閃耀著理性的光芒。如果我們能結合當下新聞傳播的實際,取其一瓢,細嚼慢咽,同樣能讓我們豁然開朗,明白作為現(xiàn)代傳媒人需要摒棄什么、堅守什么,明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