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寇 峰
(作者是《城市信報》記者)
本欄編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
2009年5月18日,《城市信報》編輯部從炎熱的濟南搬到了清爽的海濱城市青島。作為《半島都市報》的一個“小兄弟”,報業(yè)競爭的一堵防火墻,《城市信報》一開始的定位,就讓這張小報紙走進了極端的“夾縫”。
按照要求,《城市信報》與《半島都市報》合并發(fā)行,新聞選題須完全“區(qū)別化”。也就是說,在信息源本就了了的二線城市青島,同樣一個新聞事件,《半島都市報》有的,《城市信報》就不能碰,這絕對讓人糾結(jié)。但正是這個“夾縫”,讓《城市信報》“無心插柳柳成蔭”。
狹小的新聞空間,讓《城市信報》的領導班子“壓力山大”。但壓力,也成為報紙往深度、專度、溫度深潛的一種動力。
從第一期頭版開始,《城市信報》就找到了立報之本——值得信賴。破繭而出的《城市信報》,在短短的一個月后,就蛻去稚嫩的外衣,換上了戰(zhàn)士的鐵袍。6月29日,《城市信報》推出“信報暗訪組”系列新聞報道,新尚快餐、彤德萊火鍋等后廚見諸報端。記者以親身經(jīng)歷 、暗訪揭秘、內(nèi)線追蹤、讀者報料等原生態(tài)方式,對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一線直擊,為市民揭示一些行業(yè)不為人知的內(nèi)幕。
“一箭穿心”后,讀者稱快,快馬加鞭時,萬箭齊發(fā)。
耐克代工廠、海底撈、房地產(chǎn)銷售、汽車4S店……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就是我們最關心最專注的領域。為了解華麗的外表下的真實,《城市信報》的記者們一次次深入這些領域的核心工序中,探究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3年時間內(nèi),《城市信報》暗訪觸角涉及飲食業(yè)、建材業(yè)、車飾業(yè)、保險業(yè)、美容美甲業(yè)、化妝品、干洗業(yè)、醫(yī)藥業(yè)、救助站……探訪的領域,也走出青島,遍及山東 ,并延伸至其他省份:赴甘肅揭秘乞丐村,在德州調(diào)查假冒洗滌用品,淄博探訪瓷磚銷售內(nèi)幕,河北臥底某知名食品企業(yè)、臨沂暗訪玩具小作坊、臥底海南游、貴州揭秘某知名酒企……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2010年全年就有近200篇、500多個版面。
暗訪的道路何其艱險,又何其曲折,只有《城市信報》自己知道。
記者暗訪丹香,拍照被發(fā)現(xiàn),不得不現(xiàn)場刪除,而證據(jù)已經(jīng)被及時發(fā)回報社;記者暗訪糖海參,在打工取證后,因為設備故障,所取證據(jù)消失,只能立即返回重新取證;臥底海底撈,記者每天晚上11點多下班,仍要將錄音、錄像等整理下載;記者臥底好麗友,經(jīng)過前后三次、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月的面試,最終分別以第一、第二的成績被錄取。
曾經(jīng)暗訪學生配餐公司的記者 ,暗訪結(jié)束后累得一整天不吃不喝;記者暗訪一家面包廠時,被安排打掃廁所,其大學生的身份竟然成為公司的笑柄,身體上的勞累尚且能忍,精神上的羞辱著實讓記者倍感壓抑,但是為了揭露真相,記者心中只有兩個字——堅持。
對記者而言,每一次暗訪,都是一場戰(zhàn)爭,一場為揭露真相為新聞理想而奔命的戰(zhàn)爭。但是作為一份報紙,只有艱辛磨練出鐵肩,才能有望擔得起道義。
《城市信報》的暗訪之路,如今已經(jīng)成為報業(yè)一種新的生態(tài),當人們對它重新審視時,褒貶不一的觀點,正是對新生事物誕生的最佳解讀。
“它是神槍手,每一篇稿子消滅一家連鎖飯店;它是特工隊,每一個臥底都搞來一個廚房里的內(nèi)幕……”這是網(wǎng)絡上盛行的對《城市信報》的描述。甚至有網(wǎng)友戲言,“人類阻止不了的海底撈,《城市信報》阻止了?!?/p>
其實這是一種誤讀,《城市信報》未曾阻止過海底撈,而是將料包勾兌的真相告之,將消費者與海底撈的距離拉近,將顧客與商家的隔閡去除,這無疑是餐飲業(yè)發(fā)展中的進步,是一個有歷史紀念意義的進步。
真正無法阻止的,不是一份報紙,而是民心所向,是渴望了解真相的純樸的愿望。
在暗訪的道路上,摸著石頭過河的日子里,不僅讀者產(chǎn)生過質(zhì)疑,就連《城市信報》的記者也曾茫然不知所措,記者們一起探討新聞價值取向,探討暗訪之路的風險,探討新聞報道的意義,探討未來道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