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領導者來說,讀書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要求,是領導力的內在支撐,更是一種美麗的精神休閑,一種“生命的快樂”。
4月23日,第17 個“世界讀書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fā)布了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2011年,中國人均閱讀圖書、報紙和期刊分別是4.35 本、100.70 期(份)、6.67 期(份),人均閱讀電子書1.42 本。歷史資料顯示,1999年國民閱讀率為60.4%,2005年時,下降到48.7%。而2011年,國民閱讀率已遠低于12年前的上世紀末??傮w上,中國國民閱讀率呈下降態(tài)勢,讀書似乎越來越成為“奢侈”的事了。
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而擔當著公共責任的官員,更應當成為勤于讀書的群體。從政的職業(yè)特質,要求領導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人。這不僅因為公共行政、公共決策的基礎是經驗和知識,不僅因為治國理政需要豐富的知識,更因為知識本身是一種美德,我們的人格行為需要書香來涵養(yǎng)。
在中國古代,官員是讀書量最大的社會群體。至于飽學之士,歷朝歷代層出不窮。屈原、張九齡、姚崇、韓愈、歐陽修、蘇東坡、王安石、張居正、紀昀等,都是飽讀詩書的官員,他們的文章著述成為中國文化的瑰寶。當年毛澤東閱讀《舊唐書》、《新唐書》,對“開元之治”的重要人物姚崇,有“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的批注。范仲淹做地方官時,應邀為新落成的岳陽樓寫點文字,他沒機會到實地看,只憑圖紙,留下了千古絕唱《岳陽樓記》,這是一種文化素養(yǎng)。中國古代的文官制度,是由一批讀書人作為其靈魂的。
但今天,人們疏于讀書已是慣常現象。偶爾讀點有限的書,也多為官場秘笈、股市經緯、保健養(yǎng)生、易經測事之類。當年毛澤東批評“不讀書、不看報”、“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今日尤甚。當下中國,實用主義理性高漲,凡人凡事皆以“有用無用”為考量。讀書離“實用”太遠,人們普遍重“術”而輕“道”。輕視知識、貶低知識,讀書無用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和傾向,整體性地又在重新抬頭。
在中國古代,官員不讀書是很難混的,不讀書連奏章都寫不好。今天,稍有職務的官員,不用讀書和動筆,一切可由文秘人員或專門班子代勞,即使三五分鐘的“講話”或一個開場白,亦有專人起草。在整個行政過程和公務流程中,人們可以“不讀書、不看報”。但是,勤于讀書、善于研究和思考,歷來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行為的應有之義。任何“工作繁忙”、“缺乏時間”的借口,都是不能成立的,都不能成為不讀書、不學習的理由。
《劉向新序·雜事第五》記載,魯哀公問子夏說:“必學而后可以安國保民乎?”子夏說:“不學而能,安國保民者,未嘗聞也?!标悏邸度龂尽酚涊d,三國時期孫權要大將呂蒙多讀書,呂蒙以“軍中多務”搪塞,孫權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今天,“學習型社會”的建立,首先得有“學習型”的官員隊伍和領導者群體;而和諧社會的最終實現,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書香社會”的形成。今天公共事務、公共決策日趨復雜,領導者擔當的公共責任和公職活動,決定了對于知識和理性的內在信賴性。古今中外大量事例表明,知識學養(yǎng)很欠缺的人,不可能成為稱職優(yōu)秀的官員。沒有良好的讀書習慣,很難形成良好的領導人格,也很難有真正好的領導力。
領導者的“書生氣”不好,但“書卷氣”是需要的。有現代素養(yǎng)的領導者,應具有“寧靜致遠”的良好品性,多一些讀書,少一些應酬;多一些沉靜,少一些浮躁。對于領導者來說,讀書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要求,是領導力的內在支撐,更是一種美麗的精神休閑,一種“生命的快樂”,正如法國思想家蒙田說的:“在書籍中尋找的是一個歲月優(yōu)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