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偉,廖聲豐
(南昌航空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63)
城市人文精神評價指標體系建構初探
王曉偉,廖聲豐
(南昌航空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63)
城市人文精神建設是項復雜的工作,城市人文精神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可以使城市人文精神建設更加科學、細致、系統(tǒng),更加具有保障性,可以改變城市人文精神在人們頭腦中的抽象形態(tài)。對城市人文精神進行微觀的詮釋是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前提,將城市人文精神細化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內容,更加便于人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審視、對照和反思。
城市人文精神;內涵;評價指標體系
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1]城市人文精神是城市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沉淀,是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為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所做的努力和獲取的精神成果,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xiàn)。城市人文精神建設的本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城市發(fā)展中的生動體現(xiàn),也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在城市發(fā)展中的深化和延展。城市發(fā)展迫切需要加強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民的幸福生活呼喚城市人文精神。當前,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現(xiàn)狀與城市的和諧發(fā)展的新要求還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必須在培育城市人文精神的現(xiàn)有路徑上,不斷完善,提高實效性,同時拓寬培育路徑,這對促進城市繁榮發(fā)展、人民安居樂業(yè)有著重要的意義。城市人文精神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是將城市人文精神由抽象的層面具體化,更加現(xiàn)實,便于人們將城市人文精神與自己的行為進行對照、審視和反思,不失為城市人文精神建設的有效途徑。
當前,學術界對城市人文精神的研究日漸增多,對具體的城市人文精神的見解日漸深入,例如,劉華安對寧波人文精神的研究。劉華安認為,“誠信、務實、開放、創(chuàng)新”的寧波精神,既源于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弘揚,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源于寧波人民在歷史長河里的文化沉淀;既是對寧波歷史發(fā)展經驗的高度概括,又是寧波人民堅持與時俱進,弘揚優(yōu)秀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對建設寧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2]劉妙桃在對杭州人文精神的研究中指出,構建“精致和諧,大氣開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并使之提升到“立市之魂、文化之本、文明核心”的高度,具有長遠戰(zhàn)略發(fā)展意義的。[3]蔣有亮在對上海人文精神的探討中認為,上海市政府在最近提出“海納百川、開明睿智、追求卓越、大氣謙和”的城市口號已經道出了上海精神的表象,海納百川而能吸引人才,開明睿智而能培養(yǎng)博雅民性,追求卓越而能設定嚴標準、高目標,大氣謙和而能在擁有大都市氣度的同時不忘中國傳統(tǒng)的謙虛美德,如果能再植以道德復興、文藝融通、科學昌明的內核,使道德自覺成為大多數(shù)市民的精神追求,促使東西方文藝的貫通融合,加快科學技術對社會整體發(fā)展的推動力,則此種上海精神必將推進全人類的共同發(fā)展[4]。
然而,學術界對城市人文精神的研究更多地偏向于抽象的意識層面,為了便于深入理解和在實踐中更好地進行比照,筆者在宏觀把握城市人文精神的前提下,將抽象的城市人文精神從微觀的角度進行了細化和探討(見圖1)。
圖1
筆者將城市人文精神具體分為地域情感、人文知識、思想道德、人生態(tài)度和人際關系五個方面。對每一個方面又分別進行了細化,地域情感包括對該城市風土人情的熱愛與欣賞,對該城市建設與發(fā)展的關注、重視與參與;人文知識既包括對城市歷史文化的知曉,也包括對人文教育下人文知識的獲?。凰枷氲赖卤憩F(xiàn)為個人道德與社會公德;人生態(tài)度體現(xiàn)在對人生價值的追求與對人生的規(guī)劃;人際關系體現(xiàn)為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與社會的關系,其中,社會關系包括對同事、朋友、社會中的人的關系。將提煉出的城市人文精神的情感作用于這些方面,而后外化為人的具體的自覺的行為,這才是城市人文精神的最本質體現(xiàn),最終才能實現(xiàn)城市人文精神的升華。
城市人文精神作為一種精神和價值取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xiàn),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城市人文精神建設本質上就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當前,人們對城市人文精神建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然而,由于城市人文精神的成效在質與量上難以進行客觀的比較,短期效果與長期效果亦難以形成統(tǒng)一,有形成果與無形成果難以充分表現(xiàn),因而研究城市人文精神的狀況存在著較大困難,致使城市人文精神在培育的過程中過于空泛。因此,加強對城市人文精神考核指標體系的研究,不僅僅是一項嶄新的課題和開拓性的工作,更是現(xiàn)實發(fā)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城市人文精神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有利于正確和客觀地掌握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情況。長期以來,由于缺乏一套完善的對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客觀的評價體系,以至于對某一地區(qū)的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水平以及工作成效很難作出客觀而準確的評價,只是依靠總體印象得出一般性結論。因此,建構城市人文精神評價指標體系,它能夠幫助人們摸清楚城市人文精神的實際情況,找出問題與存在差距,是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的基礎和前提,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其次,城市人文精神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有助于建立健全城市人文精神培育過程中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長期以來,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存在著約束和軟化的問題,致使在有些人的眼中,經濟建設和發(fā)展是看的見摸得著的,是“硬指標”;而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是“軟指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培育的好與壞影響并不大。機制的約束和軟化,嚴重挫傷了人們踐行城市人文精神的積極性。加強城市人文精神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有助于在全社會形成壓力機制與動力機制,促使人們在你追我趕中提高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城市人文精神評價指標體系是依據(jù)特定的評價標準和原則來設置相互關聯(lián)的指標,并且通過數(shù)量特征和關系對某區(qū)域的城市人文精神狀況進行判斷。建構完善的城市人文精神評價指標體系是分析和評價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結果的基礎,因此,在構建的過程中,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首先,堅持整體性與全面性。城市人文精神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yè)緊密聯(lián)系,因此,城市人文精神評價指標體系必須遵循全面而系統(tǒng)的原則,用全局的觀點來評價城市人文精神的發(fā)展狀況。在設計城市人文精神評價指標體系時,既要充分考慮城市人文精神內容的全面發(fā)展,又要注意這座城市當前的要求與遠景目標;既要遵照城市政策的目標,又要考慮群眾和社會上的實際;既要看到城市中有形的標志物,又要考慮無形的精神因素;既要考核工作的情況,更要側重考核的實際效果,從整體上體現(xiàn)全面性原則。
其次,注重可行性。在設計評價指標體系時,要充分考慮到考核指標體系的現(xiàn)實需要,一方面要運用最優(yōu)化原則,把體現(xiàn)城市人文精神水平的內容都列入考核體系,確定有關標準和指標值。另一方面,更偏重于可行性原則,立足于可考核性、可操作性。對一些理論上應包括的指標,但現(xiàn)實中難以操作,或難以比較的,一般都不列入,以增強考核結果的客觀性和可比較性。要用量化的辦法,把精神領域中不好把握的東西變成能把握、能計量的東西,但要分析合理,替代得當。諸如把地域情感分解為“對地方風土人情的熱愛”和“對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發(fā)展的關注和參與”等指標,這樣就比較具體了。
第三,遵照量化性。當前,城市人文精神的考核偏重定性評價,因此在設計評價指標體系時,要注重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以定量為主,力求把考核內容和標準數(shù)量化,使評價工作更加易于比較,使之更客觀更具體。研究城市人文精神評價指標休系在于應用,使之成為加強城市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設計城市人文精神評價指標時,要在充分考慮國家政策要求的同時,立足于城市人文精神建設的實際水平和目標任務,有利于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狀況的統(tǒng)計,以求建立健全培育城市人文精神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在對城市人文精神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學者、專家的觀點,筆者認為不同城市的人文精神首先存在著共性,即對人的生命尊重和對人生價值的肯定。培育城市人文精神的目的是為了凈化、陶冶和提升該城市居民的精神世界,愛國、愛家的情感,進一步促進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城市人文精神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體現(xiàn)這一目標。但是不同城市的人文精神的內容又有著個性。因此,在關于城市人文精神的微觀探討的基礎之上,筆者認為,城市人文精神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體現(xiàn)在地域情感指標、人文知識指標、思想道德指標、人生態(tài)度指標和人際關系指標五個方面。
首先,關于居民的地域情感指標。筆者認為,培育城市人文精神,首先須培育居民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因此,城市人文精神考核的首先指標就是居民的地域情感。一方面,考核居民對當?shù)氐娘L土人情的熱愛,這是培育居民地域情感的前提;另一方面,要考核居民對這座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等各方面發(fā)展的重視與參與的程度。
其次,關于人文知識的掌握的指標。人文知識是人文精神的基礎,在這里,筆者結合城市人文精神的實際,將人文知識的掌握分為帶有地域色彩的自然地理和歷史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接受人文教育獲得人文知識的程度。該指標一方面突出了城市的特點,另一方面是對居民人文教育程度的綜合檢測。
第三,關于居民思想道德的指標。居民的思想道德指標主要體現(xiàn)在居民的個人思想修養(yǎng)和社會公德兩方面。個人的思想修養(yǎng)主要側重于居民自身接受思想教育的過程,例如,開展黨員先進性教育。社會公德主要體現(xiàn)在個體對社會的思想和行為。
第四,關于居民人生態(tài)度的指標。居民的人生態(tài)度是城市人文精神的核心,筆者將居民人生態(tài)度細化為對個人的人生價值的肯定、生命的尊重和個人對人生的合理規(guī)劃,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社會性體現(xiàn)。
第五,關于居民人際關系的指標。每個人像是海洋中一滴水,無數(shù)滴水融合成了大海、汪洋。人不是獨立存在的,因此人際關系是人與人相處和發(fā)展的根基。關于居民人際關系的指標,筆者在這里又將其分為家庭關系與社會關系,家庭關系主要指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社會關系體現(xiàn)在對朋友、同事和社會中的每個人的分工協(xié)作與情感交流。
本方案共有10個評價項目,30個評價指標內容,對具體的考核指標,在操作的過程中,采取30分制進行考評。指標的評價等級分為 A、B、C、D四個等級,A為最佳,D為最差。評價結果為:優(yōu)秀、良好、合格與不合格,設計的基本框架如表4.1。
表1城市人文精神評價指標體系
思想道德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1.是否經常進行思想教育,例如:黨員先進性教育等;2.是否愿意傳承國學經典,例如:《弟子規(guī)》;3.是否經常參加講壇、講座等之類的活動;人生態(tài)度社會公德 1.公共場合是否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2.是否會主動制止不文明行為;3.是否會主動遵守《市民文明公約》;對人生價值的肯定1.是否尊重人的生命,珍惜生命;2.是否相信自己的能力;3.是否肯定個人與他人的人生價值;對人生的合理規(guī)劃人際關系1.對當前的生活是否滿意;2.是否樹立近期和遠期的理想和目標;3.做事情是否考慮周全,謹慎嚴密;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1.是否經常與家人一起出游;2.與長輩之間的關系是否融洽;3.與家庭同輩之間關系是否融洽;與社會中其他成員的關系1.是否與同事、領導間關系相處的融洽;2.是否與朋友間真誠相對,常聯(lián)系與溝通;3.是否愿意幫助和支援需要幫助的人;
具體到每個城市的城市人文精神的考察應以表1為依據(jù),結合各個城市的具體實際,對該城市的居民踐行城市人文精神的效果進行評定,以期使該城市的城市人文精神培育得到真正的落實。培育城市人文精神是項復雜的工作,其評價指標體系也不可能一次完成,更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城市人文精神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必須在客觀的實踐中不斷地完善、修改和調整,不斷地摸索和探討,以期使之更緊貼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更適應現(xiàn)實的變化。
[1]胡錦濤.十七大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劉華安.城市人文精神培育與寧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J].三江論壇,2007(11):28-29.
[3]劉妙桃.杭州新人文精神與創(chuàng)建“生活品質之城”[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8(6):35-37.
[4]蔣有亮.上海開埠以來的城市人文精神[J].理論界,2009(10):56-59.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ity humanistic spirit
WANG Xiao-wei,LIAO Sheng-fe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63,China)
City humanities spirit construction is a complex wor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ity humanistic spirit can make the city humanities spirit construction more scientific, meticulous,systematic, more secured, and can change the abstract form of city humanities spirit in people’s minds.Microscopic interpretation of city humanities spirit is the premise of 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which refines the city humanities spirit to the specific content in people’s daily life, and enables people to scan,compare and reflect their behavior.
city humanistic spirit; connot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G417
A
1673-9477(2012)01-0054-04
2011-12-18
王曉偉(1985 -),女,河北邯鄲人,碩士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 王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