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蓮 溫昌斌
(1.中國勞動關(guān)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北京 100048 2.全國科學技術(shù)名詞審定委員會,北京 100717)
從oxygen(氧元素)中文譯名的演變看科技譯名被接受的條件
馬 蓮1溫昌斌2
(1.中國勞動關(guān)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北京 100048 2.全國科學技術(shù)名詞審定委員會,北京 100717)
元素oxygen的中文譯名,大致經(jīng)歷了從“養(yǎng)氣”,經(jīng)“養(yǎng)”“”“”“氱”,最后到“氧”的變化過程??萍甲g名能否被普遍接受,受到以下幾個條件制約:是否符合漢語規(guī)律;是否符合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是否簡單、明了;是否由權(quán)威譯名工作組織認可和推行。
氧,譯名,演變
隨著西方科技的大規(guī)模輸入,近代中國產(chǎn)生了一大批科技譯名。“氧”就是其中的一個。這個譯名的產(chǎn)生和被接受,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氧元素西文原名是“oxygen”。oxygen(法文為:oxygène,源自希臘文oxys<酸>和gene<產(chǎn)生、源>)是法國化學家拉瓦錫于1778年給出的,因為他認為這種物質(zhì)是酸性物質(zhì)的制造者。此前,有人將這種物質(zhì)稱為生氣(vital gas)或養(yǎng)氣(nourishing gas),因為它是人和動物生命所必需的。19世紀初,歐洲化學家發(fā)現(xiàn),拉瓦錫的觀點——“oxygen是酸性物質(zhì)的制造者”并不正確,因為鹽酸(HCl)和氫氟酸(HF)都不含有氧元素,但它們都有酸性。因此,他們認為,拉瓦錫將這種物質(zhì)命名為“oxygen”并不正確[1]。
1855年,英國傳教士合信在《博物新編》里首次將oxygen翻譯到中國來。他將oxygen譯為“養(yǎng)氣”,依據(jù)的不是“酸性物質(zhì)的制造者”之意,而是取“生養(yǎng)”之意[2]?!吧B(yǎng)”之意顯然比“酸性物質(zhì)的制造者”之意更準確。
譯名“養(yǎng)氣”基本上被隨后出版的化學書籍采用,如《化學鑒原》[3]。1908年,清政府學部審定科編纂了《化學語匯》,用的也是“養(yǎng)氣”。
造一個形聲字來表示元素名稱,是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的元素譯名方法,既照顧到了漢語習慣,又避免了完全音譯的煩瑣。這種方法是由在江南制造局工作的傅蘭雅和徐壽提出來的[4]。1890年,傅蘭雅在第二次新教全國大會上做了題為《科技術(shù)語:當前的歧義與尋求統(tǒng)一的方法》的報告,認為譯名要簡單、明了、符合漢字造字規(guī)律、系統(tǒng)化。他指出:偏旁是漢語的顯著特征,新術(shù)語不應該小看偏旁的廣泛作用;術(shù)語譯名用字越少越好,譯名簡化是永恒的趨勢;同類術(shù)語譯名必須具有相似性,譯名必須表明術(shù)語間的聯(lián)系[5]。以此觀之,傅蘭雅和徐壽提出造一個形聲字來表示元素名稱,與上述原則是相吻合的,即:符合漢字造字規(guī)律、簡單、明了、系統(tǒng)化。雖然傅蘭雅和徐壽提出造一個形聲字來表示元素名稱,但對于oxygen,他們沿用了“養(yǎng)氣”的譯名。
1877年,由傳教士組成的益智書會在上海成立。同年,益智書會成員狄考文撰文認為,譯名要簡單、明了、系統(tǒng)化。他指出:(1)譯名必須簡單、明了。又長又復雜的譯名不但用起來不方便,而且缺乏尊嚴,也不利于統(tǒng)一。(2)同學科譯名必須具有一致性,如“分數(shù)”“倍數(shù)”“乘數(shù)”“根數(shù)”等都使用了“數(shù)”這個字,譯名間體現(xiàn)了相似性。[6]1898年,益智書會出版了《修訂元素表》(The Revised List of Chemical Elements)。該表依據(jù)“重要元素應該意譯,一個元素譯以一個漢字”的原則,將oxygen譯為“養(yǎng)”;還特別提到,所有的金屬元素譯名帶“金”字旁,氣體元素和金屬元素之外的譯名帶“石”字旁,其好處是減輕記憶負擔[7]。1901年,益智書會公布《協(xié)定化學名目》(Chemical Terms and Nomenclature),與《修訂元素表》基本一致,只是給所有氣體元素名稱加上了“氣”字頭[8]。這樣,oxygen的譯名就成了“”。這些元素譯名主要是由師圖爾、赫士、狄考文確定的。他們把oxygen的譯名定為“”,是出于明了的需要,即把表示元素名稱的“養(yǎng)”與不表示元素名稱的“養(yǎng)”區(qū)別開來[9]。
1915年,中國科學社社長任鴻雋發(fā)表《化學元素命名說》一文,提出83種元素的譯名,以供中國科學社“暫時之用”。他把oxygen譯為“養(yǎng)”[10]。
oxygen的日文譯名為“酸素”。甲午戰(zhàn)爭后,我國翻譯了許多日文書籍,“酸素”這個名詞進入中國,部分中國人直接使用了這個名詞。任鴻雋對此提出了批評。他認為,中國人不應該照oxygen的原義來翻譯,因為當時化學知識不足,因而造成這個元素的命名錯誤。他還認為,在漢語里,“酸素”與“酸類”這兩個名詞容易造成混淆。因此,他選擇了“養(yǎng)”這個譯名。
到1920年時,由于元素譯名混亂,任鴻雋并不主張非使用他提出的元素譯名不可,而是希望大家能統(tǒng)一意見,而不要“固執(zhí)己說”[11]。
大約在1916年,中華民國醫(yī)藥學會提出了《化學名詞草案》,認為元素的翻譯應以西語(拉丁語、英語、德語)原意為首要依據(jù),然后再參考舊譯名和日本譯名。
在氣體元素翻譯方面,中華民國醫(yī)藥學會認為,在一種元素對應一個單字的原則下,為明了、簡單、系統(tǒng)化起見,過去的譯名“養(yǎng)”“養(yǎng)氣”及來自日本的譯名“酸素”等都不宜使用。
(一)……養(yǎng)……等字在行文上易與名詞、動詞、形容詞相混,不能以一字獨立成名。
(二)如……養(yǎng)氣……必于名詞、動詞、形容詞之下,加一氣字區(qū)別之,殊覺煩贅,且與液體從水、固體從石、金屬從金,皆能以一字獨立成名者,不歸一律。
(三)舊名硝氣、鹽氣及日名……酸素……盡可采取其意,惟不便直襲之。所以不便直襲之理由,固舊名必連氣字、日名必連素字,其弊正與(一)(二)項相同。[12]
中華民國醫(yī)藥學會明知氧元素的西文命名oxygen并不正確,但還是按照oxygen的原意來翻譯,大概是因為德國人和日本人都按oxygen的原意來翻譯。因此,該學會翻譯oxygen時取義“酸素”,在一種元素對應一個單字的原則下,把oxygen翻譯成“”,音同“酸”。還認為,“”不會與“酸類”之“酸”造成混淆。
1916年,中華民國醫(yī)藥學會等團體發(fā)起成立了醫(yī)學名詞審查會。1917年1月,醫(yī)學名詞審查會審查元素名詞時,否決了“”這個譯名。因此,這個譯名的影響不是很大。
1917年1月,當時負責統(tǒng)一醫(yī)學名詞的醫(yī)學名詞審查會召開第二次審查大會。由于醫(yī)學與化學聯(lián)系緊密,大會審查了元素名詞。
氱(O),昜音與養(yǎng)同?!墩f文》:水象眾水并流,中有微昜之氣。夫水為H與O所成,故據(jù)此用之,但加氣頭,制為氱字,讀如養(yǎng),會意兼諧聲。[14]
這樣,oxygen的譯名就被確定為“氱”“養(yǎng)”。醫(yī)學名詞審查會審查通過的元素譯名后來經(jīng)教育部審定,這兩個譯名被保留?!稏|方雜志》公布了經(jīng)教育部審定過的名詞,并補充說明了醫(yī)學名詞審查會審查元素譯名的原則是有意可譯者譯意,無意可譯者譯音,并且以習慣為主。
醫(yī)學名詞審查會在元素譯名的審查方面不可謂不用心,其審查通過的元素譯名也經(jīng)過了教育部的審定、公布。但是,由于沒有化學學會的加入,其審查通過的元素譯名并不能代表化學界的意見。從審查員名單看,這些譯名更多的是代表醫(yī)學界的意見。故這些元素譯名僅僅統(tǒng)一于組成醫(yī)學名詞審查會的幾個團體之間。
1915年9月,教育部公布《元素命名商榷》,認為oxygen的舊譯名“養(yǎng)”,日文譯名“酸素”都是意譯,應用時容易使人誤解[15]。因此,《元素命名商榷》將oxygen譯為“氧”。鄭貞文認為“氧”的名稱在當時已經(jīng)通用,教育部只是順應了這種潮流而已[16]。這個譯名雖由教育部公布,但在當時并沒有獲得一致贊成。
1920年,鄭貞文發(fā)表《化學定名說略》一文,認為化學定名要“嚴、簡、有系統(tǒng)”[17]。同年,他編纂的《無機化學命名草案》出版。該書確定元素譯名時,以一種元素用一個既表狀態(tài)又諧聲的漢字表示為原則,若通行的俗名不合此原則,則對其進行改造。他指出,1915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元素命名商榷》所用元素之名,與上述原則較為符合,且通行較廣,故沿用它們,不必為了爭論名詞而標新立異[15]。
商務印書館一直采用鄭貞文制定的名詞系統(tǒng),直到舊版在1932年“一·二八”戰(zhàn)役中被全部燒毀為止。
醫(yī)學名詞審查會沒能統(tǒng)一oxygen的譯名,這個任務留給了后來負責譯名統(tǒng)一工作的國立編譯館。國立編譯館成立于1932年,它一成立,便開始著手整理化學名詞。鄭貞文主持這項工作,他參考各方意見,編成具體方案。
1932年8月,教育部召開化學討論會,全國化學專家集于一堂,討論化學上的重要問題,其中的譯名統(tǒng)一問題由譯名組負責。譯名組成員為王季梁、張資珙、鄭貞文、徐作和等18人。譯名組首先討論了化學定名原則,議定原則如下:
A.取字須遵一定的系統(tǒng)。
B.以諧聲或會意為主,不重象形。
C.須便于讀音、便于書寫,筆畫以簡單為原則。同音字、不易識別之字、易與行文沖突之字,皆宜避免。
D.舊有譯名合于上列條件者,盡量采用;倘有二字以上可用者,則依照上列各條,擇其最為合用之一字。[18]
經(jīng)表決,與會的18人中,15人贊成用“氧”字。張資珙認為:“oxygen譯為‘氧’已頗久,且采用者甚多?!蓖跫玖赫J為:“‘氧’字筆畫少,合于定名原則?!毙熳骱驼J為:“‘氱’下面所從之‘昜’字,極易誤寫作‘易’字且全個字不便書寫。”[19]也就是說,他們認為“氧”字更簡單、更明了、更通行。隨后,“氧”這一譯名獲得了大會的同意。
同年8月,教育部及國立編譯館合聘鄭貞文等7人為化學名詞審查委員會委員。在元素譯名的制定方面,與醫(yī)學名詞審查會相比,該委員會更權(quán)威。因為前者代表的是醫(yī)學界,而后者代表的是化學界,委員都是隨后成立的中國化學學會的會員。該委員會根據(jù)化學討論會議決的化學定名原則,參照歷年來各家草案、論著和化學討論會上各專家的提案及意見,悉心整理,審慎取舍,反復驗證,鄭重審查,并征求各處學術(shù)機關(guān)的意見,四易其稿,終于完成《化學命名原則》一書,于1932年11月由教育部公布,次年6月出版?!痘瘜W命名原則》的出版,為包含oxygen譯名在內(nèi)的化學譯名的統(tǒng)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時人陸貫一也曾制定了元素譯名[20],主要是以符號加漢字的方式造新字。他將氧元素的譯名定為“”,造的字很奇怪,不符合漢字造字規(guī)律,故未被后人接受。
《化學命名原則》出版后,由于其自身的優(yōu)勢和政府的支持(如不用該名詞系統(tǒng)的教科書審定時不予通過)等原因,在學術(shù)界及全國各地得到普遍推行,各種用中文撰寫的化學書籍和論文所用的名詞,多以此為根據(jù),以前同名異譯、凌亂紛歧的弊端,逐漸消除了。不過,關(guān)于oxygen的譯名,中華醫(yī)學會仍主張用醫(yī)學名詞審查會確定的“氱”。
1937年1月19日,教育部召開化學名詞審查會議,討論《化學命名原則》的修改,特邀中華醫(yī)學會、中華藥學會及衛(wèi)生署派代表參加。經(jīng)過討論,審查會大體主張保留原公布譯名,以少改動為原則。特別是氫、氧、氮、氯、砷五個元素譯名,全場一致議決永不更改,如必欲修改,須經(jīng)審查會出席委員全體同意通過。至此,oxygen的中文譯名“氧”,被賦予了永久性的地位。
由上可知,從“養(yǎng)氣”到“養(yǎng)”,是出于簡單和系統(tǒng)化的需要;從“養(yǎng)”到“”,是為了避免混淆,即出于明了的需要;從“”到“氧”,是出于簡單的需要;而“氧”最終被一致接受,是因為它不但具有簡單、明了、科學性、系統(tǒng)性等優(yōu)點,而且由權(quán)威譯名工作組織國立編譯館組織的化學名詞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并由教育部公布。
由上還可以推知,科技譯名能否被普遍接受,受到以下幾個條件制約:
(2)是否符合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譯名應該準確表示科學概念,并體現(xiàn)系統(tǒng)性即相關(guān)性。“”“氱”不符合科學概念,故未被大家接受?!梆B(yǎng)氣”非單音節(jié),且未體現(xiàn)“氣字頭表氣”的定名原則,因而缺乏系統(tǒng)性?!把酢备鼫蚀_地表示了概念,也體現(xiàn)了系統(tǒng)性。
(4)是否由權(quán)威譯名工作組織認可和推行。雖然早在國立編譯館成立之前,“氧”就已較為通行,且被教育部選用,但由于當時缺乏權(quán)威的譯名工作組織來認可、推行,因而當時這個譯名沒有得到普遍接受。國立編譯館是當時權(quán)威的官方譯名工作組織,由它組織的化學名詞審查委員會將當時較通行的“氧”定為oxygen的譯名,代表了當時化學界的意見。當中華醫(yī)學會對這個譯名有意見時,國立編譯館進行了及時的協(xié)調(diào)。國立編譯館還采取了一定措施推行“氧”,不使用“氧”的教材審定時不予通過。
[1]張澔.氧氫氮的翻譯:1896—1944年[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2(2):123-134.
[2]合信.博物新編(一集)[M].上海:墨海書館,1855:10.
[3]化學鑒原(卷1)[M].傅蘭雅,徐壽,譯.上海:江南制造局,1872:21.
[4]王揚宗.化學術(shù)語的翻譯和統(tǒng)一[M]//趙匡華.中國化學史·近現(xiàn)代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74.
[5]Fryer J.Scientific Terminology,Present Discrepancies and Means of Securing Uniformity[C]//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Shanghai: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90:531-549.
[6]Mateer C W.School Books for China[J].The Chinese Recorder,1877(8):427-432.
[7]The Revised List of Chemical Elements[J].The Chinese Recorder,1898(29):87.
[8]王揚宗.清末益智書會統(tǒng)一科技術(shù)語工作述評[J].中國科技史料,1991(2):9-19.
[9]Preface.A glossary of Chemical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M].Shanghai:the Presbyterian press,1902.
[10]任鴻雋.化學元素命名說[J].科學,1915(2):157-166.
[11]任鴻雋.無機化學命名商榷[J].科學,1920(4):347-352.
[12]中華民國醫(yī)藥學會.化學名詞草案[M].京華印書局,1916:2.
[13]化學名詞審查組第一次紀錄[J].中華醫(yī)學雜志,1917 (3):24-45.
[14]科學名詞審查會第一次化學名詞審定本[J].東方雜志,1920(7):119-125.
[15]元素及單質(zhì)[M]//鄭貞文.無機化學命名草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20:1-8.
[16]鄭貞文.化學譯名商榷案[M]//.教育部化學討論會???國立編譯館,1932:213.
[17]鄭貞文.化學定名說略[J].學藝,1920(4):41-56.
[18]附:譯名組通過各案(化學譯名原則)[M]//教育部化學討論會???國立編譯館,1932:225-226.
[19]第五次分組會議紀事[M]//教育部化學討論會???國立編譯館,1932:78-92.
[20]陸貫一.原質(zhì)之新譯名[J].科學,1932(12):1858-1864.
How a Translated Term Was Accepted: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Name Evolution for Oxygen
MA Lian WEN Changbin
The Chinese name for oxygen was yangqi(“養(yǎng)氣”)at first,then from suan(“”),yang (“養(yǎng)”),yang(“”)to yang(“氱”),at last yang(“氧”).Whether a translated term is generally accepted,the important factors are as the following:whether to comply with Chinese regulations;whether to compliance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s;whether it is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whether it is certificated and popularize by the authoritative institution.
oxygen,Chinese name,evolution
N04;H059;O6
A
1673-8578(2012)05-0042-05
2012-08-02
中國勞動關(guān)系學院教改項目(JG1027)
馬蓮(1975—),女,滿族,河北人,博士,中國勞動關(guān)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漢語詞匯。通信方式: mlandwc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