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讀到一篇文章,提及誠品書店2008年開始推動結賬模式的轉換,從原本的月結制,改為寄售或銷售結款制度,行文之中,似乎頗有不滿。
從出版社、經銷商的角度來看,當然不樂見由原本的月結制度,轉為銷售結款制度,還要出錢買回原本在書店還沒賣出去的書。
如果我是書店經營者,我也希望采用銷售結款制度,這和書店規(guī)模大小無關,與書店經營成本壓力,以及萬一出現意外天災的賠償等風險管控有關。
先來說說風險管控。當年納莉風災重創(chuàng)臺北,博客來和新學友書局成了重災區(qū),書店庫存被淹沒,損失慘重。
當年書店還是月結制,出事之后,新學友書局拿不出資金再買進大批書籍來上架,與供應商之間的償付比例談不攏,最后放手讓公司破產倒閉。博客來運氣好一點,引入統(tǒng)一超的資金,救回了企業(yè),但卻埋下了日后創(chuàng)辦人張?zhí)炝⒈黄冗x擇離開的導火線。
如此事件萬一重演,其他業(yè)者該如何將傷害降到最低,當然是寄售制度。
此外,月結制還造成書店經營者現金流吃緊,每個月得開出大量的支票購買未來要退貨、扣款的產品(一家書店至少得預備月營業(yè)額三倍的書籍庫存),資金被卡住,就企業(yè)經營的角度來看是阻礙發(fā)展的重大致命傷,如果可以轉為銷售結款制度,我想沒有書店會反對。
更別說因為月結制的存在,造成部分不道德出版人鉆此一漏洞,發(fā)展出“以書養(yǎng)書”的出版策略,可以出大量的低成本書到書店市場上去換現金,靠時間差與利差賺取利潤,甚至最后放手讓出版社倒閉,反正最后倒霉的是經銷商和書店。
當年月結制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書店與出版產業(yè)都在成長時期。大店面的書店問世,急需書籍來上架,故而大量買進現貨,而今的臺灣圖書零售市場的生態(tài)已經不一樣,書籍過度供給,實體書店的庫存面積十分珍貴,書店營運成本日漸升高,對于商品周轉率的追求也跟著墊高。若不由月結制改為銷售結款制度,書店無力負擔營運成本高漲的情況下,最后只有倒閉一途。
2002年之后,臺灣的實體書店出現大量倒閉潮。僅2002年一年就倒了兩百多家書店,除了網絡崛起,大環(huán)境景氣不好等因素,小書店被高漲的店租成本、下滑的銷售業(yè)績,以及龐大的庫存壓得喘不過氣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有一點,其實大多數的出版人都誤會了,那就是圖書零售通路,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書店”這種賣場,雖是廣義的出版業(yè),卻更是狹義的零售百貨業(yè)。
零售百貨業(yè)是一個高現金流而低凈利的產業(yè),營運成本非常高,過去是賣方市場,通路只好忍氣吞聲,但是如今已經是買方市場,供給過剩的制造方,實力不如擁有通路的零售商。
便利超商都對產品收取上架費不說,百貨商場還要針對合作的廠商抽傭(當銷售金額超過契約約定時,廠商得支付固定比例的營業(yè)額費用給百貨業(yè)主)。誠品過去就是在如此嚴苛的經營條件下發(fā)展,成為臺灣零售通路的第一品牌,今天出版社需要借此品牌推銷重點產品,以創(chuàng)造收益,自然得對這個品牌價值給予必要的租金(上架費)。
某種程度上來說,雖然誠品是因為轉型為百貨店后才開始轉虧為盈,但改為銷售結款之后,大幅降低現金流的壓力,則有助于誠品積極拓展百貨店的業(yè)務,要不然像過去將現金全都壓在庫存上,光是調頭來付每個月的現金流就已經疲于奔命,哪里有能力開展大型店鋪?
如果出版社必須仰賴誠品的通路品牌效應,也樂見其壯大發(fā)展與銷售實力的提升,則銷售結款與上架費乃必要之轉變。
不過,筆者也有一點不解,當誠品從過去的書籍零售通路正式轉型為百貨商場之后,恐怕獲利來源并非書籍銷售,而是其他的商場店鋪租金、抽傭等,既然賣書無論如何都賺不了錢,為何不在某種程度恢復老誠品那種多元備貨的進貨方針,針對某些小眾、人文出版品給予免除上架費的優(yōu)惠,甚至主動舉辦活動來促銷推廣,畢竟誠品的人文價值、品牌形象有很大一塊就是建立在這些小眾書所招來的消費客層。
魚幫水,水幫魚。當年力挺誠品壯大為第一通路的人文性,如今需要大誠品來力挺才有辦法在殘酷的商業(yè)競爭中存活下來,并且繼續(xù)維系誠品那別人無法復制的人文價值,不是嗎?
近年來成為熱門議題的大陸書店經營問題,除了網絡書店崛起、殺價競爭、盜版威脅,租金高漲外,應該也與書店和渠道商之間的結賬制度有關吧?
買斷造成書店的現金流壓力過于龐大,無法拓展,且得承擔失竊等風險的賠償,更加深了書店經營者的壓力。只是以大陸的現狀,短時間內大概還不太可能建立月結制,更別說銷結制,實體書店的營運壓力恐怕未來只會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