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鈴薯是隆德縣特色優(yōu)勢作物之一,是主要糧食作物和飼料作物。通過近兩年的在隆德縣栽培總結出了適合隆德縣生產的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一、選地與整地
馬鈴薯前茬以肥力較高的豆茬、麥茬地為宜,忌連作對茬,輪作年限應在三年以上。一般要耙耱兩次,第一次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滅茬深耕,敞口曬垡,熟化土壤,除蟲滅病,遇透雨收耱保墑。第二次在白露后看墑情選擇最佳適耕期深耕收耱,耕翻深度20—25cm,為馬鈴薯播種創(chuàng)造松綿軟的床土條件。
二、科學施肥
施肥要因地而異,要以產定肥,以地定肥,配方施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有機無機肥配合施用。
馬鈴薯以施用充分腐熱、富含有機質的農家肥為主,畝施4000—5000kg、尿素10kg/畝,磷酸二銨5kg/畝基施或種施一次施入。其中基肥以施有機肥為主,也可有機肥與化肥混合施用,分秋施、春施兩種。肥料充足時可在秋季結合收耱地或春季整地時施入土壤,方法是將有機肥與化肥混合均勻順犁溝條施。肥源不足時應結合播種施入,有機肥順犁溝溜入,先點籽后施肥,化肥施于兩籽之間,以防燒苗。追肥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結合中耕培土將化肥施入土中,另一種方法是將化肥溶于水中。在薯苗根際打孔灌入,再中耕培土。在馬鈴薯現蕾期結合培土畝追施尿素5kg,二銨5kg,培土高度25cm。
三、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1.精選良種
根據我縣自然條件、選用“隴薯3號”和“青薯168”等品種。播種前選用薯塊完整,薯形好,表皮光滑細嫩,無病蟲害,沒有傷、爛、凍的薯塊作種用。在切塊時要選芽切塊,充分利用頂芽優(yōu)勢,每個切塊留有l(wèi)—2個芽眼,切塊為立體三角形。薯塊大小以25—50g為好。切刀要消毒,可用高錳酸鉀消毒。切好的薯塊可用草木灰拌種,即可促進傷口愈合,又可起到種肥的作用。馬鈴薯收獲時在田間選種,播前再進行一次精選,去雜去劣,淘汰病薯。種薯要求單薯重量在50—75g的幼健小整薯。品種以青薯168、隴薯2號等為主,搭配種植青薯2號、隴薯3號等。種薯要求薯塊整齊一致,色澤新鮮,有本品種特征。
2.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馬鈴薯生育期較長,最佳播期半干旱區(qū)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陰濕區(qū)為5月上旬。播種方法選用隔兩行種兩行或寬窄行,寬行距70cm,窄行距為27cm,開溝深20 厘米,播種穴距26—33cm。若能采用豐產坑種植,產量更高。隴薯3號和青薯168株型大直立,對肥力要求較高,肥力好的田塊畝株數3500—4000株,中下等肥力的田塊畝株數4000—4500株。
四、加強田間管理
1.中耕、培土
馬鈴薯的田間管理主要是中耕、除草、壅土、疏松土壤。在苗高15—20cm時第一次鋤草,要深鋤細鋤。在苗高25cm時第二次鋤草壅土,以提高地溫,疏松土壤,促進根系發(fā)育,消滅雜草,蓄水保墑,促進匍匐莖的發(fā)育,塊莖的形成。
2.摘除花蕾
馬鈴薯地上部與塊莖爭肥爭水,故應及時摘除花蕾,減少消耗。植株25—30%現蕾開花時將花蕾摘除,每隔3—4d摘一次,連續(xù)摘2—3次,可增產10%以上。
3.防治病蟲害
馬鈴薯的重要病害有晚疫病、環(huán)腐病、黑莖病等,蟲害有蠐螬、金針蟲等。防治方法用波爾多液防治,每次每畝噴50kg左右,每隔7—10d噴藥一次,或噴灑0.15%硫酸銅用25%瑞毒霉配70%代森錳鋅,每畝150g防治晚疫病并兼治早疫病。用2.5%的敵殺死,25%的速滅殺丁,40%的樂果滅蚜。
五、適時收獲,分級貯藏
隴薯3號和青薯168屬中晚熟品種,為保證產量和質量,不宜早收,應在地上莖呈現黃色,薯塊變粗,塊莖臍部與匍匐莖易脫離,早霜來臨前收獲。若收獲過早薯塊水分多,不耐貯藏。過遲收獲受凍,易腐爛。
馬鈴薯在入窖前,首先打掃干凈窖,再用煙火熏,或生石灰消毒,把病爛傷薯除去,分級貯藏,切不可將普通薯與脫毒薯混藏,也不可把不同級的原種薯混藏,輕放、不碰傷薯塊,窖裝至三分之二即可,并經常檢查,防止窖內忽熱忽冷,窖溫以保持在l—5℃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