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立志辦一所中國的帕夫雷什中學,力主學校教育應還原到自然狀態(tài),實施快樂教育和人性化管理。每年組織學生騎車遠足、百公里拉練,這些讓很多校長感到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活動,她卻每年都去做。她每天堅持寫博客,與師生一起見證每一天的進步。
他,被稱作義工、土專家、課改瘋子、民間學者,用8年時間破解了一個又一個學校管理者與教師困惑的熱點、難點問題,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從教育教學研究、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到學校文化重建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論框架和可操作性系統(tǒng)。他在公辦和民辦學校之間不停地奔波,踏出了一條學習—實踐—傳播的課改新路,讓更多的學校和教師分享他的科研成果。
他,在公辦學校工作13年,已成為省內(nèi)小有名氣的教師,但是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他毅然決然地砸掉了人人艷羨的“鐵飯碗”,義無反顧地加入了民辦教育的行列。
…… ……
他們沖破了體制的羈絆,奔走在教育的田間地頭,播撒種子、傳播理念,以草根的姿態(tài)自下而上地發(fā)起了一場民辦教育的改革,喚醒了眾多一線教育者的改革意識,彰顯了教育者的尊嚴,為民辦教育的發(fā)展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茫茫人海中,他們行動的火苗顯得很微弱,改變的力量也很渺小。正如楊東平所言:“由無數(shù)微改變凝聚的公民社會的力量,將會是實現(xiàn)整體性教育變革的基礎(chǔ)性力量?!蔽覀冇欣碛上嘈?,這些“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像無數(shù)的火苗,集聚在一起,或許就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