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略論朱彝尊的書籍編纂理念及貢獻

      2013-01-01 00:00:00劉鳳霞
      編輯之友 2013年3期

      摘要:清初著名學者、詩人、詞人朱彝尊,同時還是一位頗有建樹的編輯家,不僅編撰過經學、文學、史學等多部著作,還以其獨到的編輯見解澤被后世。本文擇取《經義考》《明詩綜》《詞綜》《明史》等相關作品,從編輯體例、方法及影響等方面,對朱彝尊的編纂理念及貢獻進行了簡單評述。

      關鍵詞:朱彝尊 《經義考》 《明詩綜》 《詞綜》 《明史》 編輯貢獻

      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朱彝尊在多個領域均有成交,同時他還是一位頗有建樹的編輯家。除編纂《經義考》《日下舊聞》《明詩綜》《詞綜》之外,[1]還參與了《明史》的編撰,編制過引書目錄《兩淮鹽策書引證書目》和烹飪專著《食憲鴻秘》,其詩文合集《曝書亭集》,也時見論述圖書編纂思想及方法的語句。

      一、朱彝尊編輯著作舉隅

      1. 倡導實學注重考據的經學巨著——《經義考》?!督浟x考》300卷,是朱彝尊編撰篇目最多的一部經學目錄著作,主要對歷代儒家經典及其解釋性文字進行輯錄,分26門類,并注明存佚、卷數(shù)、作者姓名,后附原書序跋、諸儒論說,較全面地反映了此前經學的發(fā)展脈絡。

      2. 以詩證史求全圖備的詩歌總集——《明詩綜》?!睹髟娋C》100卷,錄存明初詩人至明亡后遺民3400余人的作品,首卷錄諸帝之作;第2卷至82卷,按時代先后編錄;第83卷至99卷,輯錄宮掖、宗室、閨門、僧道詩作;末卷錄民間雜歌謠辭155首。另附作者小傳及汪森、朱端諸家之分卷輯評,末附自著《靜志居詩話》。

      3. 以時為序鑒賞精詳?shù)闹~選——《詞綜》?!对~綜》凡36卷(朱彝尊編選26卷,汪森增補10卷),收錄唐、五代、宋、金、元代詞人659人的詞作2252首,以作者時代先后為序,后附撰者小傳及宋、元諸人詩評。此書選錄標準“以醇雅為宗”“歷歲八稔,然后成書”,[2]內容較為豐富。

      4. 博采眾長以信為征的斷代史書——《明史》??滴跏四辏?679)舉博學鴻詞,下令官修《明史》,朱彝尊時任纂修官。《明史》共332卷,記載了明代200多年的歷史,分本紀、志、列傳、表四體。其各體都有創(chuàng)新,如本紀作為全史之綱,志中增加了圖譜等。《明史》因材料翔實,編纂完善而為史家所稱道。

      二、朱彝尊的編輯理念概說

      1. 考事務核,窮其本末。 朱彝尊認為魏晉以下之所以文運不振,就是由于“學者不本經術,惟浮夸是務”。[3]因此其特別強調編撰時應具有細致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在編撰《經義考》的過程中,朱彝尊身體力行廣搜歷代經學書籍,對所選文獻內容進行仔細核對,“元元本本,使傳經源委,一一可稽”,[4]“淆舛及姓氏爵里之誤,皆詳考而訂正之”[5],力圖反映原文形貌。并將失傳或散佚的經書分門別類輯錄,特別是原書的序跋及古今學者的評論之文,悉錄其中,便于讀者對文獻的內容和價值進行理性的判斷。

      2. 本乎時宜,求全圖備。朱彝尊強調文學與時代的關系,主張學者應“考之史,以正其事……俾不惑于百家二氏之說,以正其學”,[6]強調詩、詞等文學作品應當“重美刺”,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這一理念反映于具體的編撰實踐,就是朱彝尊所堅持的“本乎時宜,不相沿襲”的編輯觀。[7]為曲折表達明代遺民向往政治清明的意愿,朱彝尊在編選《詞綜》時,力主以史家眼光,突破傳統(tǒng)詞選中的唐宋界域。此外,編選《詞綜》時“凡稗官野記中有片詞足錄者,輒為采掇”,[8]為撰寫《明詩綜》,而“閱集不下四千部”,幾乎網羅明代所有詩人作品,亦顯見其求全圖備之意。

      3. 客觀公允,實事求是。在參與《明史》編輯的過程中,朱彝尊頗有先見地提出“作史者未可存門戶之見,以同異分邪正”的意見。[9]他說“東林不皆君子,異乎東林者,亦不皆小人”,[10]強調對人對事的評論要公正持平,絕不能以其黨派歸屬作為評判標準。針對《元史》因求速成而導致質量低劣、多所乖謬的教訓,朱彝尊還大膽上書,論定《明史》凡例,并建議給纂修者以充足的時間來搜訪遺書,勿重蹈前轍,這都反映了他客觀公允、實事求是的編輯理念。

      三、朱彝尊圖書編輯的體例和方法述評

      1.《經義考》的編輯特色。與傳統(tǒng)的經部文獻相比,《經義考》不僅拓寬了經部固有的包羅范圍,且新增了經學人物。從編輯手法看,《經義考》以所選書名為綱,每書前列有撰者或注疏者姓氏及書名、卷數(shù)。對于卷數(shù)有差異的,則細注某書作幾卷。就體例而言,按時代先后次序匯輯各書有關的序、跋、諸儒的論斷和原書著者的事跡,對自己有所考證的論斷,則用編者按語的方式附之于后。從形式上看,對唐宋兩志中只記新增圖書、不記存佚的編輯著錄方法作了革新,增設為存、佚、闕、未見四目,從而使后人對“圖書存者知其有,佚者無所求,缺者或可補苴,末見者偶或可遇”。[11]

      2.《明詩綜》的編輯特色。該書內容豐富,“或因詩而存其人,或因人而存其詩,間綴以詩話,述其本事”,[12]網羅自洪武至崇禎的幾乎所有詩人,一改明詩自萬歷以后所出現(xiàn)之詮次不詳?shù)纳y現(xiàn)象,并對有明一代詩歌的發(fā)展脈絡進行了大致梳理。其“詩史互證”的編輯風格亦自成一派。書中對女官之制、翰林院建置、西湖船制名目、高麗使節(jié)等諸多史實的記載以及對詩人本事的詳細考證,都符合其“備一朝之掌故,而補史乘所不及”的編纂宗旨。[13]尤其可貴的是,在朝廷嚴酷的民族高壓政策下,編者對那些明末死于封疆的臣子、亡國之士大夫、黨錮之士及入清之遺民也予以關照,并廣為選錄,表現(xiàn)了朱彝尊可貴的編輯膽識和風骨。

      3.《詞綜》的編輯特色。朱彝尊曾在《發(fā)凡》篇中對顧從敬《類選箋釋草堂詩余》的編排順序作出批評:“宋人編集歌詞,長者曰慢,短者曰令,初無中調、長調之目。自顧從敬編《草堂詞》,以臆見分之,后遂相沿,殊屬牽率。”[14]為避免“臆見分之”“殊屬牽率”的編排罅漏,《詞綜》在編輯框架上絕不以詞調為序,而是按作者的時代先后進行編排,詞后亦必附作者小傳及時人評語。其內容擇取,則崇尚詞調的“醇正高雅”,并力求做到鑒審精詳,“片詞足采,輒事筆疏,故多他選未見之作,庶幾一開生面”,[15]但對于那些“易流于穢”的言情之作,[16]必“去取特嚴”。[17]在詞家甄選方面,把姜夔列為詞家之正宗,而把史達祖、吳文英、王沂孫、張炎等作為羽翼,著力為浙西詞派代言。

      4. 朱彝尊參與編輯《明史》的創(chuàng)新。官修史書工程浩大,參與人數(shù)眾多,容易出現(xiàn)“筑室于道,聚訟于庭,糠麴雜糅,嵌罅分裂,記述失序,編次不倫”的混亂局面。[18]朱彝尊提出了一些針對官修史書的創(chuàng)新觀點,他建議修纂官分工協(xié)作,“事各一門,人各一冊”,[19]各司其職,其間則有主纂官負責統(tǒng)籌,這一改進對《明史》后來的成功編撰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明史》的體例構制方面,他認為應因時變通,諫言增設《土司傳》。其《土官底簿跋》中說“予在史館,勸立《土司傳》,以補前史所未有。毛檢討(毛奇齡)大可是予言,撰《蠻司合志》,因以是編資其采擇焉”,殿本《明史》最終采納了朱彝尊的建議,這成為《明史》體例編排上的創(chuàng)新之一。

      四、朱彝尊圖書編纂的廣泛影響

      1. 對經學目錄編纂的影響。《經義考》的行世,對國內經學要籍的編纂產生了深遠影響。后來沈廷芳的《續(xù)經義考》、翁方綱的《經義考補證》等,都是這一基礎上的重要成果。朱彝尊對編者按語的使用,在補充文獻的同時,也為讀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線索。其后很多經學著作都效仿了《經義考》的編纂體例,如謝啟昆的《小學考》、孫詒讓的《溫州經籍志》等等,其中章學誠的《史籍考》尤著聲名。此外,日本學者丹波元胤所撰《醫(yī)籍考》也是在《經義考》的影響下編撰的,其流波之長遠,于此不難窺知一二。

      2. 對詩學總集編排的影響?!睹髟娋C》作為明代詩歌的總集,不僅在小傳集評方面開風氣之先,且對錢謙益的《列朝詩集》做了補充。就小傳的撰寫風格而言,力矯錢氏橫牽他事、巧弄譏彈的主觀撰寫,著重對作者的編年及本事進行客觀介紹,這顯然有助于讀者對詩歌作出客觀公正的判斷。加之朱氏長于史學,又重詩教,故所選詩歌多涉人物臧否及朝政得失之作,其詩歌評論也又多涉及時事掌故,這就為后世“以詩證史”的詩學闡釋觀念奠定了實踐基礎。此外,朱彝尊格外留意圖卷題跋中的詩詠,一些罕見的孤篇單傳亦被選錄,這為后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四庫全書提要》稱“其所評品,亦頗持平,與舊人私憎私愛之談,往往多所匡正?!妥鸫司?,獨為詩家所傳誦”,可見其重要影響。

      3. 對詞學總集編排的影響?!对~綜》以文獻考據著稱,并成為后世一些詞選本的重要參考準則。乾隆十六年(1711)夏秉衡編纂了《清綺軒詞選》,其自序云:“余嘗有志倚聲,竊怪自來選本,《詞律》嚴矣,而失之鑿;汲古備矣,而失之煩。他若《嘯余》《草堂》諸選,更拉雜不足為法。唯朱竹垞《詞綜》一選,最為醇雅。”許昂霄《詞綜偶評》后記中也說:“金、元詞罕覯選本唯《詞綜》一書,竹垞先生博采唐宋,迄于今元,搜羅廣而選擇精,……每一闋中,凡抒寫情懷,描摹景物,以及音韻法律,靡不指示詳明,直欲使作者洗發(fā)性靈,而后學得藉為繩墨,洵詞家之鄭箋已?!笨登?,厲鶚創(chuàng)作《樊榭山房集》時,不僅在創(chuàng)作上師法朱彝尊,在詞籍整理方面亦“繼竹垞而興”。此外,《四庫全書總目》在民間編纂的“古詞選本”中只收錄《詞綜》一種,也說明該選本已成為詞籍整理、詞選編纂的重要參照。

      4. 對史書編纂的影響。作為《明史》編撰者的重要成員之一,朱彝尊為后世史書修纂提供了一些可資借鑒的經驗:第一,史書體例應因時變通。清代作為傳統(tǒng)史學到現(xiàn)代史學的過渡階段,正史編纂的體制“斤斤如守科舉之程式”,呈現(xiàn)出日趨僵化的局面。朱彝尊建議根據明代的史實調整史書體例,這對后世史書的纂修確有可供借鑒之處。第二,史書內部各體應協(xié)調一致。這是朱彝尊在吸取《宋史》《元史》等官修史書在因體例未能一貫而導致顧此失彼,造成史實重出、矛盾甚至漏落的教訓之后,對《明史》本紀、傳、表、志諸體內容及其相互關系的有益探索。第三,史書各體例的記述范圍應據史實作出相應調整。如《明史·土司傳》的設立,其中專寫湖廣、云貴、四川等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情況,詳錄此地少數(shù)民族的大量史實,這對后人輯錄少數(shù)民族史料是大有裨益的。

      結 語

      在愈來愈發(fā)達的清代圖書編輯行業(yè),朱彝尊所編的書籍也因收羅失當、考證未確、辨存佚不明等問題受到后世的批評。紀昀說《經義考》:“彝尊是書,乃以專說一篇者附錄全經之末。遂令時代參錯,于例亦為未善?!了⒇?、闕、未見,今以四庫所錄校之,往往其書具存。彝尊所言,不盡可據?!盵20]全祖望《書明詩綜后》也說:“竹選《明詩綜》,網羅固多,訛錯亦甚不少。即以吾鄉(xiāng)前輩汀之,屠辰州本峻并未嘗為福建運司,蓋因其曾任運同而訛;……以此推之,必尚有為我輩所不及考者?!盵21]文廷式批評朱彝尊:“所選《詞綜》,意旨枯寂。后人繼之,尤為冗漫。以二窗為祖禰,視辛、劉若仇讎,家法若斯,庸非巨謬?!盵22]

      但不能因為一微瑕就抹殺白璧的價值,因為諸如辨存佚不明等問題并非朱彝尊個人主觀造成。正如紀昀所言:“然冊府儲藏之秘,非人間所得盡窺。……圖書之富,曠古所無。儒生株守殘編,日營掌錄,窮一生之力,不能測學海之津涯,其勢則然,固不足為彝尊病也?!盵23]清代官方對文化資源的壟斷,確給民間編輯事業(yè)的發(fā)展帶來極大的不利。

      參考文獻:

      [1] 伍杰.古編林百人錄(十七)[J].編輯之友,1989(1):84.

      [2] [14] [15] [16] [17] 詞綜·發(fā)凡[M]//歷朝詞綜》第1函,金潰浦氏重修本,7-10.

      [3] [6] [7] 曝書亭集·與李武曾論詩書史館上總裁第一書,[M].

      [4] [5] [8] [20] [23]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85)[M].北京:中華書局,l965:1135.

      [9] [10] 清史稿·朱彝尊傳(卷484)[M].北京:中華書局,1977:13339~133340.

      [11] 閻現(xiàn)章.中國古代編輯家評傳(下)[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235.

      [12] 朱彝尊.明詩綜·序[M].西泠清來堂吳氏版本,第1頁.

      [13] 曾燠.靜志居詩話·序[M]//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首.

      [14] [18] 曝書亭集·史館上總裁第三書.

      [21] 全祖望.鮚·亭集外編(卷31)[M]//四部叢刊初編本.

      [22] 文廷式.云起軒詞征收箋注·序[M].長沙:岳麓書社,2011.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延庆县| 昭平县| 固镇县| 图片| 江永县| 交城县| 黎平县| 新乡县| 武川县| 高要市| 乌什县| 手机| 龙里县| 泗洪县| 灵川县| 洱源县| 博野县| 黔江区| 湾仔区| 莱阳市| 宁远县| 大港区| 白山市| 望城县| 恩平市| 贵州省| 九江县| 宁陵县| 马鞍山市| 定陶县| 内黄县| 石狮市| 舒城县| 商河县| 浦城县| 荃湾区| 玉门市| 蒲江县| 桃源县| 兴化市| 万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