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連德
這是個海權定乾坤的時代。誰擁有了海洋,誰就掌握了世界的命運。
海權,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是擁有或享有對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權和利用權,是“國家主權”概念的自然延伸。但這種權力的范圍涉及軍事、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控制問題,更重要的是用海洋來開拓一個新的舞臺,一個新的時代。
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海權時代”登上歷史舞臺是通過對“陸權”的一次次挑戰(zhàn)來完成的。在這里,我們不能不提及哥倫布、霍拉肖·納爾遜、馬漢。哥倫布的功績絕非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那么簡單,他在1492年8月3日開始的那次遠航,實際上拉開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新時代的序幕。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勇敢的航海家們用自己的壯舉完成了“海權時代”的序言?;衾ぁぜ{爾遜被英國人譽為“英國皇家海軍之魂”。他指揮的著名戰(zhàn)役特拉法爾加海戰(zhàn),是一次新興海上霸權與傳統(tǒng)陸上霸權的生死對決。最終,英國艦隊戰(zhàn)勝了強大的對手,確立了大英帝國在此后一個世紀的海上霸主地位,更重要的是宣告了“陸權時代”的終結。馬漢則首次將海權上升到關系國家命運的高度,他的著名《海權論》指引美國走向了世界之巔。
人類歷史沿著海權時代的軌跡走過近500年后,有人發(fā)現(xiàn)以控制海上交通線和海上交通要道為核心的傳統(tǒng)理念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的格局,新海權觀伴隨新時代應運而生。王鼎杰先生在《新海權時代》一文中將1982年稱作“新海權時代”元年。之所以如此劃分,有兩個重要的標志性的事件。一個是《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在這一年獲得通過,公約對內水、領海、臨接海域、大陸架、專屬經濟區(qū)、公海等重要概念做了界定,并由此產生了所謂“海洋國土”的理念。另一個重大事件就是馬島之戰(zhàn)。英阿之間的這場戰(zhàn)爭并非爭奪航道控制權,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馬島所屬的這些海域、海地。顯然,新時期的海洋控制權不再只停留在海面,更體現(xiàn)在海底,體現(xiàn)在對海洋國土的控制。
伴隨新海權時代的到來,海域劃分、島嶼主權紛爭急劇增加。作為海洋大國,我國面臨的問題十分突出,形勢極為嚴峻。據媒體報道,在我國近300萬平方公里的主權海域中,實際控制的不到一半,特別是東海和南海爭端頻頻,海域被分割,島礁被侵占,資源被掠奪,漁民被扣留,中國版圖上劃的海上傳統(tǒng)疆界“九段線”名存實亡,幾乎全部海洋鄰國均不同程度地對我海洋國土和權益提出了無理要求。“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编嵑驮?00年前說過的話,至今聽來依然振聾發(fā)聵。加強我國對主權海域的實際控制迫在眉睫。
繼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zhàn)略之后,國家海洋局重組方案也獲得了全國人大的批準,中國海警局橫空出世,海上執(zhí)法力量大為增強,海權控制能力大幅提升。然而,這只是建設海洋強國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后面的路依然充滿挑戰(zhàn)。走向海洋強國,我們需要一套超越單純海權概念的綜合國家海洋戰(zhàn)略,需要全社會對海洋保持長期而持續(xù)的關注與投入,需要全民族讀懂眼前這一片深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