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玉峰 王爾松 季耀東 姚慧斌 李榮剛 沈曉
(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上海 201508)
皮下積液是開顱去骨瓣減壓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通常將保守治療1周以上未愈的皮下積液稱為頑固性皮下積液[1]。現(xiàn)對我院2005年7月—2012年7月采用升階梯序貫治療方案治療的15例頑固性皮下積液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5年7月—2012年7月我院治療額顳開顱去骨瓣減壓術后頑固性皮下積液患者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齡32~76歲。15例患者中,腦外傷11例,高血壓腦出血4例;10例患者曾使用人工硬腦膜。皮下積液發(fā)生于術后7~14d,均為水腫高峰期過后,骨窗下陷后出現(xiàn)骨窗軟性包塊。CT證實皮下積液,積液量均大于30mL。
1.2 治療方法 采用升階梯序貫治療方案。除予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外,首先對積液腔穿刺抽液并行局部適度加壓包扎治療,可重復多次。對于明確有感染性積液的患者則應用套管針穿刺后,留置套管外引流。對穿刺液進行常規(guī)生化檢查、細菌涂片、細菌培養(yǎng)。治療1周后CT復查,若治療無效,則行腰椎穿刺,持續(xù)引流腦脊液,引流至少1周。若仍無效,則采用手術治療修補漏口。
15例患者,積液腔穿刺液糖定性試驗均為陽性,白細胞及蛋白明顯升高。細菌培養(yǎng)結果顯示,金黃色葡萄球菌1例,鮑曼不動桿菌1例。腦脊液檢查結果示,10例白細胞輕度升高,細菌培養(yǎng)均為陰性。
3例患者經(jīng)多次積液腔穿刺抽液和適度加壓包扎后治愈;7例在行抽液或積液腔置管、加壓包扎后,行腰椎穿刺,持續(xù)引流腦脊液而治愈,其中1例因家屬拒絕行腰椎穿刺而僅行抽液、加壓包扎,2周后手術切口潰破,再行清創(chuàng)縫合加腰椎穿刺,持續(xù)引流腦脊液;5例經(jīng)以上處理后仍有積液,其中2例予以硬腦膜漏口修補,另3例為腦外傷標準大骨瓣減壓術后,采用人工硬腦膜減張縫合硬腦膜,出現(xiàn)皮下積液同時伴有局限性硬膜下積液,術中皮下積液流出后見硬腦膜漏口,周圍挫傷腦組織、腦表面蛛網(wǎng)膜與硬腦膜互相粘連,形成孤立囊腔,術中切除囊腔臟層包膜,將囊腔與四周蛛網(wǎng)膜下腔打通,去除人工硬腦膜,用顳肌筋膜嚴密縫合硬腦膜。全部患者經(jīng)治療后皮下積液均消失,意識好轉(zhuǎn)。
開顱去骨瓣減壓術后皮下積液是神經(jīng)外科常見并發(fā)癥,絕大多數(shù)皮下積液經(jīng)穿刺抽液、加壓包扎即可治愈,但頑固性皮下積液如處理不當可導致切口愈合不良、腦脊液切口漏,甚至引發(fā)顱內(nèi)感染而加重病情,嚴重可危及患者生命[2-3]。
目前對于開顱去骨瓣減壓術后皮下積液,公認的原因有顱內(nèi)壓增高、硬腦膜縫合不嚴密和硬膜外腔隙形成,各因素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huán)[3]。行去骨瓣減壓術后顱內(nèi)壓失衡,腦脊液流體動力學發(fā)生改變,腦脊液依壓力梯度積聚于骨窗處硬膜下腔。如果硬腦膜縫合不嚴密,或血腫腔引流管拔除后造成硬腦膜缺口,腦脊液則因壓力釋放而流入皮下。缺口可形成單向活瓣,使腦脊液從缺口流出后無法返回硬膜下。此外,術中對顳肌及皮下組織的過度損傷,易致組織壞死,形成腔隙。本組患者多伴有嚴重貧血、低蛋白血癥,而低蛋白血癥往往不利于硬腦膜漏口愈合。另外,本組有10例應用人工硬腦膜的患者。人工硬腦膜組織相容性差,與皮下組織不易粘連[4],這些原因進一步加重了皮下積液。
我們認為,對于額顳開顱手術的患者,一旦發(fā)現(xiàn)皮下積液,應即采用升階梯序貫治療方案。早期除加強營養(yǎng)支持、預防感染、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外,應根據(jù)骨窗壓力及時調(diào)整脫水劑用量,行穿刺抽液及局部適度加壓包扎;對于明確感染性積液,則采用套管針穿刺后留置套管外引流管。穿刺液均進行生化檢查、細菌涂片、細菌培養(yǎng)。穿刺抽液時,行骨窗外斜行穿刺至積液腔(穿刺點出血時可進行有效壓迫止血),由積液腔周邊向穿刺處輕輕擠壓,抽盡皮下積液,使皮膚與硬膜貼合并保持負壓,拔出穿刺針,骨窗內(nèi)填塞無菌紗布,適度加壓包扎。積液腔置管引流時,選擇積液腔最低處置管。由于顱骨缺如,加壓包扎存在增加顱內(nèi)壓的風險,因此,壓力一定要適度。抽液結束后,可用紗布蓋壓后再用1~2塊紗布覆蓋(如骨窗凹陷明顯,可適當增加紗布量,以稍高于骨窗緣為宜),外套彈力帽。若積液未減少或反而增多,則需繼續(xù)穿刺抽液或積液腔置管引流,同時腰椎穿刺放置持續(xù)引流管引流腦脊液,腰椎穿刺放置持續(xù)引流管后,須注意觀察腦脊液的性狀及引流量,控制流速,避免腦脊液過多過快引流而導致低顱壓甚至枕骨大孔疝。根據(jù)引流量調(diào)節(jié)引流管高度,一般引流袋高度在腰椎水平以上10cm左右,引流量10mL/h左右。根據(jù)腦脊液檢查結果,給予抗生素治療,必要時鞘內(nèi)給藥,積液消失后拔除引流管。若經(jīng)以上處理后積液仍未消失,可選擇手術治療。對于同時伴有局限性硬腦膜下積液患者,術中需打開硬腦膜,切除硬腦膜下囊腔,將囊腔與四周蛛網(wǎng)膜下腔打通,然后嚴密縫合硬腦膜[5]。
升階梯序貫治療方案每一階梯治療時間以1周為宜,期間CT復查,若積液未減少,則盡早進入下一階梯。本組患者采用升階梯序貫治療方案,療效滿意。
綜上所述,對于額顳開顱去骨瓣減壓術后出現(xiàn)皮下積液的患者,建議采用升階梯序貫治療方案進行治療。
[1] 鄒為.開顱術后頑固性頭皮下積液的治療探討[J].西南軍醫(yī),2011,13(1):78-79.
[2] 陳龍,林志雄,梅文忠,等.兒童后顱窩病變術后皮下積液的成因及防治[J].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09,25(12):1103-1105.
[3] Bayazit YA,Celenk F,Duzlu M,et al.Management of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 following retrosigmoid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surgery[J].ORL J Otorhinolaryngol Relat Spec,2009,71(6):329-333.
[4] Montinaro A,Gianfreda CD,Proto P.Equine pericardium for dural grafts:clinical results in 200patients[J].J Neurosurg Sci,2007,51(1):17-19.
[5] 張曉東,池京洋.去骨瓣減壓術后頑固性皮瓣下積液的處理[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31(4):37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