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玲
淤膽型肝炎是因多種原因引起肝細胞和(或)毛細膽管膽汁分泌障礙,導致部分或完全性膽汁流阻滯為特征的綜合征。在肝病中較常見,多采用西醫(yī)治療。療程較長,愈后差。本文觀察中藥溻漬法聯合西醫(yī)治療淤膽型肝炎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116例患者為2010年3月至2012年末于本院一療區(qū)住院的淤膽型肝炎患者,其中分為兩組:治療組58例中,男36例,女22例,年齡12~75歲,對照組58例中,男35例,女23例,15~72歲。所有的患者均符合淤膽型肝炎診斷標準。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58例,只給一般保肝、降酶、降黃、抗病毒、抗纖維化對癥的西醫(yī)治療。治療組58例在給予一般保肝、降酶、降黃、抗病毒、抗纖維化基礎上,擬定涼血解毒、祛濕化瘀基本方,藥物組成如下:茵陳30 g、赤芍30 g、丹參15 g、葛根15 g、大黃10 g、丹皮12 g、郁金25 g、車前子15 g、白茅根30 g、枳殼10 g。1劑/d,早飯前、晚飯后各服一半,15 d為一個療程,一般用藥2-4個療程。①胸隔滿悶,按之不舒者,加瓜蔞25 g,半夏10 g,②腹脹滿、苔厚膩濁者,加藿香15 g、草果仁10 g,③心煩欲吐者加淡豆豉10 g,半夏5 g;④面色晦暗,脈緩而弱或舌質淡暗者加制附子10 g,桂枝10 g,干姜10 g。⑤大便稀或泄瀉者去大黃加炒白術15 g,黨參15 g,云苓15 g,干姜6 g,⑥身癢甚者加地膚子10 g,蟬蛻15 g,同時、外敷黃疸方,即:茵陳30 g、梔子15 g、大黃5 g、紅花20 g、赤芍30 g,研粉,以黃酒及蜂蜜調敷神闕及相應的肝區(qū),脾區(qū)、上腹部等。1劑/d,每劑外敷并紅外線照射30 min,15 d為一個療程,共用2~4個療程,使其充分發(fā)揮涼血解毒,活血祛瘀退黃的作用。
1.3 臨床診斷標準 ①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患者。②黃疸持續(xù)3周以上及至數月或經久不退。③自覺癥狀輕、身癢多較明顯。④舌苔黃而厚膩,舌下靜脈青紫迂曲怒張。⑤脈緩或沉遲。分型:根據中醫(yī)辯證法,將淤膽型肝炎治療組分為陰黃、陽黃。但因本癥淤血阻絡,痰 凝滯,為時日久。難免顯晦暗之色,不可僅據黃疸的鮮明或晦暗而定陽黃或陰黃,故判定陰黃尚須參照是否顯現其他陰癥癥候,如口不渴,神疲困乏,舌質淡,脈虛無力等。
結果:痊愈者治療組33例,占56.89%;對照組6例,占10.34%,有效者治療組22例,占37.93%,對照組5例,占8.62%;無效者治療組3例,占5.17%,對照組46例,占79.31%,治療效果顯著,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未發(fā)現不良反應,擴大患者就醫(yī)率。
淤膽型肝炎類可見于病毒性肝炎(淤膽型)藥物性肝病,妊娠期復發(fā)性黃疸,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等的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患者,黃疸持續(xù)3周以上乃至數月或經年不退。輕重差別較大,重者較多,預后較差。黃疸越深,持續(xù)時間越長,對預后影響越大,并可發(fā)展成為膽汁性肝硬化,所以,促進黃疸消退,縮短深度黃疸持續(xù)時間,無疑是治療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臨床常單純選用西醫(yī)治療,療程較長,愈后較差,本研究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溻漬法內外合治這種治療,提高了治愈好轉率。
中藥溻漬法是具有中醫(yī)特色的治療方法之一。本文根據中醫(yī)辨證將淤膽型肝炎分為 陰黃、陽黃,擬定涼血解毒、祛濕化瘀基本方:茵陳30 g、赤芍30 g、丹參15 g、葛根15 g、大黃10 g、丹皮12 g、郁金25 g、車前子15 g、白茅根30 g、枳殼10 g。并進行辨證加減,同時,外敷黃疸方。研粉,以黃酒及蜂蜜調敷神闕及相應的肝區(qū),脾區(qū)、上腹部等,紅外線照射30 min,15 d為一個療程,共用2~4個療程,結果發(fā)現這種治療改變了單純西醫(yī)治療療程長,愈后差的問題。且藥物經皮膚或粘膜給藥進了皮膚、穴位吸收作用,可提高制劑的生物利用度,既可發(fā)揮局部治療作用又可透過皮膚或粘膜達到全身的治療目的,提高了單一中藥湯劑的降黃效果。經過臨床觀察這種聯合應用療效確切,效果明顯,極大地提高了治療總體效果,提高了治愈好轉率,提高了醫(yī)患滿意率,末見不良反應。
應用紅外線照射中藥溻漬療法治療淤膽型肝炎的臨床療效顯著,說明此療法是一種有效的、安全可靠的治療淤膽型肝炎的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