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汝芳
輪狀病毒是造成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多發(fā)生于每年的夏秋冬季節(jié),感染的主要途徑為糞口傳播,主要感染小腸的上皮細胞,造成上皮細胞的損傷導致腹瀉[1]。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急性胃腸炎,滲透性腹瀉,病程一般為7 d,嘔吐2~3 d,腹瀉5 d,可造成嚴重脫水癥狀。傳統(tǒng)治療方法多以抗病毒及對癥支持治療輔以腸黏膜保護劑治療。本組采用炎琥寧聯(lián)合西藥對癥治療,療效顯著,現(xiàn)論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本院共收治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120例,分成觀察組與治療組各60例,觀察組患兒男30例,女30例,其中6個月~1歲12例,1~2歲24例,2~3歲24例;資料組患兒男35例,女25例,其中5個月~1歲15例,1~2歲25例,2~3歲20例;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患兒每日排便8次以上,糞便的性狀為蛋花樣或水樣,所有患兒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發(fā)熱表現(xiàn)。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兒均采用對癥治療,糾正脫水以及電解質(zhì)紊亂的癥狀,暫?;純号H榛蚰溉槲桂B(yǎng),給予患兒無糖奶粉喂養(yǎng),同時口服胃腸黏膜保護劑蒙脫石散劑或媽咪愛散劑,療程為7 d;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炎琥寧注射液 1 次 / d,5~10 mg/(kg·d),<6 個月齡按 5 mg/(kg·d)。
1.3 療效評價 顯效:治療72 h內(nèi)大便性狀、次數(shù)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 h內(nèi)大便性狀、次數(shù)明顯好轉(zhuǎn),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 h內(nèi)大便性狀、次數(shù)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zhuǎn)甚至惡化。
治療組的平均止瀉時間為(2.3±1.2) d,住院時間為(4±1.5 )d;對照組的平均止瀉時間為(5.5±2.5 )d,住院時間為(6.0±2.0) d;治療組患兒60例,顯效54例,有效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患兒顯效40例,有效8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80%。二者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治療效果(P>0.05)。
3.1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治療進展 目前臨床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①抗病毒治療:臨床上小兒抗病毒常見的藥物有利巴韋林以及干擾素,但是在抗病毒上利巴韋林的有效性不令人滿意而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干擾素系廣譜抗病毒藥,主要為肌肉注射方式給藥,在臨床應用中已顯示了一定的臨床療效;②胃腸黏膜保護劑蒙脫石散劑或媽咪愛散劑:是一種能夠產(chǎn)生吸附作用的藥物,其作用在于吸附病原體以及毒素,能夠維持胃腸道的正常分泌功能,能夠增強胃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2];③補液:輪狀病毒侵入腸道后,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上復制,使細胞發(fā)生變性和壞死,受累的上皮細胞脫落,致使小腸黏膜回吸收水分和電解質(zhì)的能力受損;同時病變的腸黏膜細胞分泌雙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類消化不全而積滯在腸腔內(nèi),并被細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鏈有機酸,使腸液的滲透壓增高,造成水和電解質(zhì)的進一步喪失,出現(xiàn)脫水、酸中毒、低鉀、低鎂、低鈣。因此,及時預防和治療脫水,糾正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紊亂對RV腸炎患兒尤為重要。
3.2 炎琥寧為植物穿心蓮提取物,經(jīng)酯化、脫水、成鹽精制而成。能抑制早期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與炎性滲出和水腫,能特異性地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促進ACTH釋放,增加垂體前葉中ACTH的生物合成;體外具有滅活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毒等多種病毒的作用[3]。本組病例采用炎琥寧結合西藥對癥治療后,患兒第1天的臨床癥狀就得到明顯改善,較單純的西藥治療效果明顯。
總之,炎琥寧注射液聯(lián)合蒙脫石散劑或媽咪愛散劑能夠明顯縮短患兒的住院時間,縮短患兒的下瀉時間,改善患兒的臨床狀況,療效較單純的西醫(yī)對癥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 劉建新,王一飛,李貴生.穿心蓮內(nèi)酯及其衍生物的藥理研究進展.中藥材,2010,26(2):135.
[2] 張宏偉,徐小華.天津兒童醫(yī)院住院腹瀉患兒星狀病毒感染檢測分析.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5,20(12):741-742.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7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