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荷花
牙髓病在治療過程中一般都采用局部麻醉,有效的局部麻醉是牙髓病治療時疼痛控制的關鍵。在牙髓病治療的時候局部麻醉一般采用傳導麻醉的方法,所謂傳導麻醉就是將局麻藥注射到外周神經(jīng)干附近,阻斷神經(jīng)沖動傳導,使該神經(jīng)所分布的區(qū)域麻醉。做為阻滯麻醉的一種,傳導麻醉正常的成功率在75% ~90%左右[1],就是說傳導麻醉有10% ~25%的失敗率。本文只針對牙髓病過程中傳導麻醉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評價,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2012年在我院接受了牙髓病治療的患者共有52例,氣腫男30例,女22例。年齡最大的52周歲,最小的8周歲,平均36周歲。52例患者均采用的傳導麻醉方法進行的麻醉。
1.2 方法 傳導麻醉的方法:在本院接受牙髓病治療的患者,均采用了下頜注射的傳導麻醉方法。進行的傳導麻醉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通過患者麻醉的實際情況,分析傳導麻醉失敗的原因。
52例牙髓病患者,均接受了傳導麻醉,其中一次麻醉成功的患者44例,占總數(shù)的85%,失敗的患者8例,占總數(shù)的15%。失敗的8例患者經(jīng)分析,找出原因后進行二次麻醉均取得成功。
探討治療牙髓病過程中傳導麻醉失敗的原因,首先要從傳到麻醉的機制說起。傳導麻醉是阻滯麻醉的一種,其主要的機制就是阻斷神經(jīng)沖動傳導,使該神經(jīng)所分布的區(qū)域麻醉。阻斷神經(jīng)沖動傳導主要是通過限制鈉離子流動,從而阻滯神經(jīng)傳導功能[2]。
了解了傳導麻醉的機制,我們就可以分析傳導麻醉在使用過程中產(chǎn)生失敗的原因。
(1)炎癥對局部組織pH的影響。局麻藥以未離解的堿性形式進入細胞膜,而以離解的酸性形式阻斷鈉通道,局麻藥這兩種形式所占百分比取決于藥物的離解常數(shù)pKa和局部組織pH[3]。(2)炎癥對疼痛感受器的影響。①組織損傷或化學炎性遞質激活或致敏疼痛感受器如緩激肽能激活細胞表面的緩激肽受體(BK1或BK2),使無髓鞘C纖維的疼痛感受器興奮。②改變神經(jīng)元的結構性質,炎性組織神經(jīng)末梢的增加能增加感受區(qū)面積,提示疼痛感受器更易由刺激物的空間總和所激活。③改變疼痛感受器某些蛋白質的合成,炎癥可引起牙髓組織神經(jīng)末梢向牙髓中釋放P物質(SP)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等神經(jīng)肽,而這些神經(jīng)肽則可引起逆行性血管擴張。④改變疼痛感受器上鈉通道的成分、分布和作用TTX耐受型鈉通道包括PN3和NaN,此類鈉通道對利多卡因較不敏感,而且當暴露于炎癥遞質PGE2后其敏感性能提高兩倍以上。(3)炎癥對血液流動的影響。局麻藥是血管舒張劑,因此常需與血管收縮劑聯(lián)合使用,以提高局麻的成功率。但采用較高濃度的血管收縮劑是否會產(chǎn)生較深或較長時間的麻醉,臨床實驗結果仍不十分明確,而且尚未有關于牙源性疼痛患者的臨床實驗報道。(4)局麻藥物的快速免疫。因局麻藥常與血管收縮劑一起使用,藥物在組織中的停留時間較長,可能使藥物在鈉通道上有足夠的時間產(chǎn)生快速免疫反應,從而降低麻醉效果,尤其是重復注射后。然而局麻藥在臨床條件下是否產(chǎn)生快速免疫仍不十分清楚。(5)炎癥對中樞神經(jīng)致敏作用的影響。牙髓和根尖周組織疼痛感受器的激活或致敏可使沖動發(fā)放到三叉神經(jīng)節(jié)和大腦,使中樞敏感,引起疼痛過敏,導致局麻的失敗[4]。(6)其他因素。①解剖因素,對麻醉組織的神經(jīng)支配、注射位置的解剖及變異的了解以及正確的麻醉操作技術對防止局麻失敗至關重要。②心理因素,牙科焦慮癥在人群中有很高的發(fā)病率,調查顯示在根管治療過程中局麻注射是易引起患者焦慮的因素之一。③ 藥物因素,不同的藥物所產(chǎn)生的麻醉效果是不同的,相應的不同的體質針對不同藥物的麻醉反應也不盡相同。
通過對傳導麻醉機制的分析,找出傳導麻醉失敗的原因,可以為今后再進行傳導麻醉中起到借鑒作用,從而提高傳導麻醉的成功率。
[1] 李家偉,胡永升,張引成,等.介紹一種準確進行下齒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的方法.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1995,02:120-121.
[2] 盛汝勤.下頜傳導麻醉失敗原因分析及改進方法綜述.北京空腔醫(yī)學.1997,2:88-90.
[3] 劉振華,王鐸.牙髓病治療局麻失敗的原因分析和處理.口腔醫(yī)學.2004,2:117-118.
[4] 張紅梅,詹斌,牟雁東.口腔拔牙術局部麻醉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的防治對策.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9,5: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