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強 岳泉 駱松芝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 好發(fā)于胃竇幽門區(qū), 其次為賁門和胃體小彎側。臨床癥狀有上腹疼痛且不易緩解, 常伴有消瘦、食欲減退、乏力等[1]。對黑龍江大慶油田總醫(yī)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經18F-FDG PET/CT掃描胃癌患者50例患者進行剖腹探查診斷結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經18F-FDG PET/CT 掃描診斷 , 其中男 38 例 , 女 12 例 , 年齡 25~84 歲 ,平均62歲。全部患者在術前進行18F-FDG PET/CT檢查并進行TNM分期。
1.2 設備準備 PET/CT 設備為 GE Discovery LS 型 , 18F-FDG由回旋加速器生產, 放化純>96%。
1.3 方法 要求患者禁食4 h以上, 以降低血糖、增加腫瘤組織對FDG的攝取。在禁食期絕大多數(shù)的藥物治療可以進行,可以適量飲水??稍跈z查前晚做清潔灌腸或口服緩瀉劑, 以清潔腸道, 減少從腸道分泌的FDG滯留。患者在檢查前幾小時不要飲咖啡和吸煙, 因為咖啡因和尼古丁可能影像腫瘤對糖的吸收, 使檢查結果不準確。DG顯像前后患者要充分飲水,掃描后一定要盡量多喝水, 勤排尿, 以保持膀胱空虛, 減少膀胱的吸收劑量。檢查腹部和盆腔時要大量喝水并及時排尿,避免膀胱內大量放射性FDG干擾對鄰近部位FDG的攝取識別。利尿藥和導尿管都可以使用。
18F-FDG PET /CT 正確診斷 49 例 , 診斷符合率為 96%。18F-FDG PET /CT對胃癌T分期準確率為72%, 對N分期準確率為89%。部分患者胃壁可出現(xiàn)18F-FDG較明顯的生理性濃聚, 對于可疑胃癌并出現(xiàn)胃壁限局性濃聚者, 應當于進食后進行延遲顯像。如果進食后胃壁相應部位仍有限局性濃聚影, 提示胃癌存在的可能, 應當進行胃鏡檢查以明確診斷。胃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均表現(xiàn)為胃腔內巨大包塊, 多呈寬基底, 表面較胃癌光滑 , 分葉少, 胃黏膜推移。
胃癌發(fā)生有一定的地理分布特點;亞硝基胍類化合物等可誘發(fā)胃癌;流行病學調查揭示,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發(fā)生可能有關;某些長期治愈的慢性胃疾病, 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胃潰瘍病伴有異型喪生、胃黏膜大腸型腸上皮化生等胃癌發(fā)生的病理基礎。
由于胃腸道的平滑肌和腺體發(fā)達, 又處在持續(xù)蠕動狀態(tài),加上因存在潛在炎性改變、潰瘍的可能性, 在認識不足、方法不當時, 特別是在禁食不充分、胃腸蠕動過強或未進行衰減校正等情況下更容易出現(xiàn)偽像, 造成假陰性和假陽性, 從而對食管下段和胃癌的顯示構成干擾。
為PET顯像診斷食管癌、胃癌具有較高的靈敏度(96%,49/50例), 并檢出早期(Tl期)病變。其中T2期或以上36例患者靈敏度為72%。對于小病灶, 給予發(fā)泡劑使胃壁擴張和吞水入胃后再延遲顯像常有助于識別胃壁生理性濃集和較小的病變[2]。胃癌局部淋巴結轉移是術后復發(fā)的一個危險因素,因此術前檢出局部轉移淋巴結對指導手術治療、減少術后復發(fā)具有重要意義。常規(guī)的解剖影像學方法, 如CT、MR等通常根據(jù)淋巴結大小判斷是否有轉移(標準橫徑>10mm), 由于部分腫大的淋巴結經病理檢查證實為反應性增生, 而一些正常大小的淋巴結則常存在微轉移, 因此CT對胃局部轉移淋巴結的檢出準確性不高, 為PET檢出遠處淋巴結的準確性較CT和內鏡共同診斷的準確性高, 但PET對胃癌局部淋巴結的顯示并不理想, 尤其對直徑在5mm左右的淋巴結轉移往往表現(xiàn)為假陰性, 對N2、N3淋巴結的轉移檢測率遠高于對N1的檢測率[3]。其主要原因在于N1與腫瘤相距較近導致其與腫瘤本身在圖像上不能區(qū)分。但術中N1淋巴結轉移與否對手術方案沒有明顯影響, 均可與腫瘤同時切除。PET檢查可以一次顯示全身不同部位和(或)器官轉移病灶。FDG PET還可以客觀反映療效, 在化療和放療后短時間內, 腫瘤病灶的體積和形態(tài)可能改變不大, 通過顯示病灶對FDG的攝取,可以清楚地顯示治療響應或殘存病灶。
[1] 潘中允.PET診斷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5, 5.
[2] 張召珍,賀益萍,沈俊.經PET-CT檢測胃腸道18F-FDG高攝取的內鏡分析.中國癌癥雜志,2009,19(11):842-845.
[3] 楊文平,李天女,丁重陽.18F-FDG PET/CT在胃癌診斷和分期中的應用價值.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3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