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蕓 王曉良
(四川省科學城醫(yī)院,四川 綿陽 621900)
喉源性咳嗽是臨床上的常見病,由咽喉炎癥引起,以咽癢、陣發(fā)性咳嗽為特點,一般為咽部炎癥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性咳嗽。筆者近年來采用加味桑菊飲治療喉源性咳嗽取得較好療效。茲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7至2011四川省科學城醫(y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98例,西醫(yī)診斷符合《耳鼻咽喉頭頸科學》[1]標準。中醫(yī)診斷按《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咳嗽之風熱犯肺證標準。臨床表現(xiàn)為咳嗽,無痰或少痰,咳痰黏白或黃,咽痛或咳聲嘶啞,或有發(fā)熱、微惡風寒,口微渴。舌尖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shù)。部分患者此次就診前有中西藥治療病史。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52例中,男性22例,女性30例;年齡14~75歲,中位年齡 46歲;病程 4~55 d。對照組46例中,男性20例,女性26例;年齡15~70歲,中位年齡43歲;病程5~53 d。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加味桑菊飲治療:桑葉10 g,菊花 10 g,杏仁 10 g,連翹 10 g,桔梗 12 g,蟬蛻6 g,薄荷 10 g(后下),甘草 3 g。藥材先泡 30 min,大火燒開后,小火煎10 min,即可,起鍋前2~3 min放入后下之薄荷。每劑取500 mL。分3次服用。每日1劑。5 d為1個療程。治療1~2個療程。聲嘶者加木蝴蝶15 g,胖大海12 g;咳嗽劇烈,干咳無痰加烏梅12 g,五味子12 g;偶有少量痰,偏黃、稠,不易咯出加魚腥草15 g,黃芩 12 g,瓜蔞 15 g,浙貝母 12 g;因咳嗽劇烈而出現(xiàn)痰中帶少許血絲可加茅根30 g,牡丹皮10 g,藕節(jié)炭10 g;口渴,少苔加沙參 12 g,麥冬15 g,花粉 15 g;氣喘加石膏30 g,知母12 g;遇風或刺激性氣味則咳嗽不止加地龍10 g等。對照組給予阿莫西林0.5 g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或阿奇霉素0.25 g口服,每次1片,每日1次;同時服用復方甘草片每次3片,每天3次。10 d為1療程,治療1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首選阿莫西林治療,有青霉素過敏史者選阿奇霉素。
1.3 療效標準[2]治愈:咳嗽及相關癥狀、體征消失消失,兩周以上無復發(fā)。好轉:咳嗽明顯減輕,相關癥狀、體征改善。無效:服藥超過10 d咳嗽無明顯改變或反加重。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并進行兩組間樣本資料顯著性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52例中治愈41例,好轉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8.46%。對照組46例中,治愈28例,好轉6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3.91%。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有1例服藥后胃部不適,停藥后癥狀緩解。對照組2例胃部不適,胃部不適,停藥后癥狀緩解。1例出現(xiàn)皮疹、心慌,經西藥對癥治療后緩解。
患者吳某,男性,73歲。患者于2011年3月就診。咳嗽半月余。門診服用阿莫西林、阿奇霉素、頭胞克肟及可愈糖漿等治療,療效欠佳。門診查胸片及血常規(guī)正常。就診時見:咳嗽劇烈,咽癢,咯痰量少,為白色泡沫痰,偶夾少許黃痰,絕大多數(shù)時候無痰。夜間影響睡眠??人詣×視r氣促??诟捎嫛J茱L受熱時加重。納食可,二便調,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查:咽部輕度充血,雙側扁桃體不大。雙肺無異常體征。中醫(yī)診斷:咳嗽風熱犯肺,兼肺有郁熱,治療:疏風散熱,清肺止咳。處方:桑葉 10 g,菊花 10 g,杏仁 10 g,連翹 10 g,桔梗 12 g,蟬蛻 6 g,薄荷 10 g(后下),烏梅 12 g,浙貝母 12 g,石膏30 g,知母12 g,甘草3 g。每日1劑。并囑患者避風寒,忌食海產品;煙熏制品,鹵制品及一切溫性食物;太甜、太咸、刺激性食物等。服3劑后,咳嗽基本緩解,偶有咳嗽,查咽部無充血。上方去石膏再服2劑而愈。3個月后隨訪,未見復發(fā)。
喉源性咳嗽屬中醫(yī)學“咳嗽”范疇,咳嗽是呼吸系統(tǒng)常見的癥狀之一,外感或內傷的多種原因導致肺失宣發(fā)、肺氣上逆均可引起咳嗽?!昂碚叻沃?,所以司呼吸也”。《證治準繩幼科集之六》明確指出了喉與肺的關系。清·陳修園《醫(yī)學三字經》謂“肺為臟腑之華蓋,呼之則虛,吸之則滿,只受得本臟之正氣,受不得外來之客氣,客氣干之則嗆咳矣”,說明外邪襲肺是咳嗽的重要病因之一。
本病病程較短者多因外感風熱,少數(shù)為風寒外感,失治或誤治,致肺經伏火,風火相搏于咽喉,故發(fā)咽癢、咳嗽之癥,而病程日久尚可有津虧之表現(xiàn)。本方用桑葉清透肺絡之熱,菊花清散上焦風熱,并作君藥。臣以辛涼之薄荷,助桑、菊花散上焦風熱,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解肌肅肺而止咳。連翹清透隔上之熱作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是作使藥之用。諸藥配合,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之功。
[1]韓德民.耳鼻咽喉頭頸科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4:283-287.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