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加慶 萬李強 曾偉娟
(廣東省五華縣中醫(yī)院,廣東 五華 514400)
胸椎小關節(jié)錯縫,是指上一胸椎的下關節(jié)突與下一胸椎的上關節(jié)突構成的椎間關節(jié),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其發(fā)生側向錯移,導致疼痛與功能障礙。胸椎小關節(jié)錯縫,臨床上以整個椎體略向前或向前傾倒,以及肋小頭關節(jié)和肋橫突關節(jié)面間的位置錯移為多見。筆者自2010年3月以來對86例胸椎小關節(jié)錯縫采用針刺并手法結合治療,取得滿意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86例均為門診患者,按文獻[1]確診,其中男性40例,女性46例;年齡16~52歲;病程1 d至半年;主要癥狀為胸背部疼痛,痛引前胸,走路、震動、咳嗽、打噴嚏時加重。
1.2 治療方法 (1)針刺治療:取阿是穴(病變脊椎兩側的夾脊穴),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用1寸毫針在阿是穴周圍“圍針四針”,病變脊椎兩側的夾脊穴刺入0.5~0.8寸,針刺得氣后接SDZ-Ⅱ型電針儀,選80~100次/min連續(xù)波,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原則,每次留針30min。(2)手法治療:患者取俯臥位,胸前墊薄枕,四肢放松,醫(yī)者立于患者一側,施揉、、搓、推、拿等手法于兩側背肌。當背肌完全放松時,左手掌根部按壓在患椎棘突上,右手掌疊放在左手掌上,囑患者緩慢呼吸,待其呼吸平穩(wěn)后,趁其呼氣末期,適時加大按壓力,向下方短促沖擊,此時可聽到“咔嚓”聲;接著雙手交叉,以掌根分置在患椎棘突雙側,囑患者放松,緩慢呼吸、趁其呼氣末期,適時加大按壓力,這時又可聽到“咔嚓”聲,預示手法成功。上述兩種治療方法結合,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1.3 療效標準 痊愈:治療后癥狀消失,1個月后無復發(fā)。好轉:經(jīng)治療疼痛減輕。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86例經(jīng)治療1療程后觀察1個月,治愈65例,好轉17例,無效4例,總有效95.35%。
陳某,女性,34歲,家庭主婦,2011年7月21日就診?;颊咭?0余日前抱小孩時用力不當,突感胸背部不適,疼引前胸、咳嗽時癥狀明顯加重,晚間睡覺疼痛,難于入眠。曾在私人診所就診,癥狀無緩解。查左肩胛骨內(nèi)側平第4~5胸椎之間有明顯壓痛點,胸部X線攝片未現(xiàn)明顯異常,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經(jīng)上述方法治療1療程后痊愈。
胸椎的連接是比較穩(wěn)定的,并且活動度較小,在一般的情況下不易引起損傷,但由于胸椎周圍的軟組織比較薄弱,當遇到強大的旋轉外力時,即可發(fā)生胸椎小關節(jié)錯縫。本病多發(fā)生于第3~7胸椎,青壯年較多見,學齡前兒童次之,老年人則罕見。傷后當時癥狀較輕,次日加重,常晚上睡覺痛醒,經(jīng)中西藥物治療,療效不佳。本病以胸背部疼痛,痛引前胸,咳嗽時加重,故應與冠心病、肺部疾病、胸椎結核、腫瘤、骨折等相鑒別,可通過病史、X線片、心電圖等排除其他疾病。針刺可使經(jīng)脈通暢,氣血流通,從而達到止痛的功效。手法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解除肌肉痙攣,松解滑膜嵌頓,使胸椎小關節(jié)復位,從而達到解除疼痛,恢復胸椎平衡[1]。對年老體弱者,手法治療要禁用。
[1]徐三文.頸肩腰腿痛中醫(yī)外治法[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7(1):19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