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郭遠林,李建軍
患者男性,60歲,因混合痔于2013-04在外院行腸鏡檢查。術后突發(fā)胸悶、胸痛及后背疼痛,伴大汗、頭暈,持續(xù)數(shù)小時未能緩解。遂急至當?shù)蒯t(yī)院就診,確診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未行再灌注治療,經藥物治療好轉而出院。出院4天后,患者胸悶癥狀再次反復發(fā)作,性質同前。為求進一步診治,于2013-06-17收住我院。
患者既往無類似胸悶、胸痛發(fā)作史;無高血壓、高血脂、糖尿??;有吸煙、飲酒史40年,已戒1年。實驗室輔助檢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律,V1~V3呈 QS型、V4呈 QRS型,V1~V4T波倒置;超聲心動圖:左心室55 mm,射血分數(shù)58%,左心室增大,左心室前壁、室間隔中間段及心尖部運動幅度減低,室壁增厚率減低,心尖部圓隆、略向外膨出,范圍約36 mm×20 mm,可見輕微矛盾運動;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完善術前檢查,評估手術風險后于2013-06-19行冠狀動脈造影術示:前降支中段、遠段及第一對角支呈彌漫性狹窄改變、狹窄程度約80%,回旋支近段狹窄60%、中段70%,右冠近段狹窄70%。遂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于前降支成功置入支架2枚。術后輔以藥物治療,患者癥狀好轉,于2013-06-24出院。
腸鏡檢查經多年臨床實踐和廣泛應用,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但也不乏相關并發(fā)癥的報道,常見的有穿孔、出血和血管—迷走反射,但腸鏡檢查誘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尚少報道。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任何增加心肌氧耗或減少心肌血供的因素都有可能誘發(fā)心肌缺血與心肌梗死。近年來,器械操作誘發(fā)急性心肌梗死的報道也并非罕見,胃鏡、纖支鏡檢查都有誘發(fā)心肌梗死的風險。
本病例已證實為腸鏡檢查誘發(fā)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分析其原因主要為以下三方面:其一,冠狀動脈的病理基礎:患者為老年男性,心肌梗死后的造影證實有多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程度在60%~80%,尚未在供血區(qū)域建立有效的側支循環(huán);其二,前期診療的缺失:患者既往未行冠心病相關檢查,未能對冠心病進行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及早治療,病變不斷進展;其三,誘發(fā)因素的刺激:患者對空腔臟器的擴張刺激、疼痛反應強烈,在腸鏡操作以及精神緊張等因素誘導下,觸發(fā)應激反應、兒茶酚胺分泌增多,迷走神經張力興奮性改變,心肌缺血加重。
鑒于此,為防止腸鏡檢查誘使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一方面,中老年人應在大的手術或器械操作前進行冠心病的排查;另一方面,醫(yī)生在對患者行腸鏡檢查前,應對患者心臟的基本狀態(tài)包括結構、電和機械功能情況進行基本評估,做到對患者的心臟情況心中有數(shù)。若為冠心病應先穩(wěn)定病情,且術前準備充分、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項如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不良情緒等;術中操作輕柔,并密切關注患者術中、術后情況。總之,醫(yī)患雙方積極配合,最大限度減少檢查對患者心臟的影響,不增加心絞痛與心肌梗死的發(fā)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