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勤毅
(寧波大紅鷹學院,浙江 寧波 315175)
“農民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走進了城市,但要真正融入城市,由農民轉變?yōu)槭忻?,由過客轉變?yōu)橹魅耍c實現(xiàn)經濟權益、政治權益、社會權益相比,更為根本的是文化認同和文化融入。因為只有實現(xiàn)了文化認同和融入,才能實現(xiàn)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則、生活方式的轉化?!盵1]文化融入,雖然較多的是農民工的主體性問題,即是農民工本人的文化素養(yǎng)、心理素質、審美心理等影響了他們由“看客”、“過客”變?yōu)椤爸魅恕钡慕巧D變;在研究中,與其說是他們自身的原因,倒不如說是來自于他們之外的其他因素,阻礙和限制了他們文化融入的步伐和進程。
所謂“文化融入”從詞義上講,“入”在甲骨文中,像個尖頭器具,尖頭器具容易進入?!叭搿钡谋玖x是“進來”或“進去”的意思。在《說文》里有“入,內也”的解釋。在《詩經·唐風·山有樞》有“他人入室”詩句。在《莊子·人間世》、《左傳·文公十六年》、《史記·項羽本紀》、三國時期的《笑林》等史書中分別有“就不欲入”、“有蛇自泉宮出,入于國”、“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和“魯有執(zhí)長竿入城門者”等記載。至于后來派生出來的“入門問諱(到別人家里,先需了解人家先祖名諱,以便談話)、入對(進宮回答皇帝的問題)、入覽(看到)、入遷(從外地遷到京城做官)、入學(童生考取秀才)、入簾 (科舉時期,考官進場閱卷);以及入山、入口、入朝、入見、入席、入列、入隊、入伙、入伍、入黨、入團等等。所有這些詞語,都有一大共性:就是充分反映了被入者的尊貴、高位、固守和被動,也體現(xiàn)了入者的卑賤、低位、殷勤和主動。
如果在農民工城市化的問題上,也習慣地運用“融入”,那么一個“入”字,也就無形中提高了城市的門檻,就無形中將農民工的城市融入變成了農民工的單方面行動,仿佛我們的城市只是被動地接納和收容這些農民工,他們“入”不“入”進來,何時“入”進來,“入”進來是否呆得下去等等一系列的后續(xù)問題似乎全推給了農民工本身。其實,這只不過是我們在努力縮小和消滅城鄉(xiāng)差別、讓農民工生活得有尊嚴的進程中,自覺不自覺產生的另一層意義上的不平等。
因此,我們認為,即便是不用“融合”而采取“融入”的說法,也應該特別指出農民工的城市文化融入,關鍵不在與他們如何“入”,而是各方面怎樣和農民工“融”的問題。一個“融”字,它涉及到的是:“融化”、“融解”、“消融”、“調合”、“和諧”、“融洽”、“流通”等,而這些含義無主次、無主動被動之分,它所涉及的雙方或各方,都要齊心協(xié)力、和諧相處,才能融會貫通、合為一體。這就涉及到農民工的輸出地、輸入地、輸送過程中等諸多方面如何與農民工建立更為融洽的關系、創(chuàng)造更為和諧的氛圍等有利于農民工更快、更好地“融化”在城市里的各種因素,從而實現(xiàn)我們社會各方與農民工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國家政府在給社會成員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時,應考慮到要和當前的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適應,尤其要強調的是應該將公平正義原則作為一個嚴格的尺度和準繩,要讓全體社會成員享有均等的條件和機會,共同享受社會發(fā)展的成果。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首先是指一些最基本的民生服務。比如就業(yè)服務、社會救助、養(yǎng)老保障等,其次是指一些公共事業(yè)方面的服務中。比如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衛(wèi)生、科學技術、人口控制等;第三是指一些公益基礎性服務,比如公共設施、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維護等;第四是指一些在公共安全性服務,比如社會治安、安全生產、安全消費、國防安全等。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鞍l(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巴苿诱毮芟騽?chuàng)造良好發(fā)展環(huán)境、提供優(yōu)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這表明,我們黨已經將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的切入點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面對基本公共服務的非均等化現(xiàn)象,有學者一針見血指出:“我國政府重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但現(xiàn)階段仍面臨許多挑戰(zhàn),基本公共服務依然存在非均等化現(xiàn)象,甚至在有些方面呈現(xiàn)出某種惡化的態(tài)勢?!盵2]體現(xiàn)在農民工身上,就是政府和有關部門在提供給農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務過程中存在著供給不足和供給不均的現(xiàn)象。如有關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資源的供給、農民工本人及其家庭的社會保障問題等??墒枪┙o不均的問題卻經常被人們與供給不足的問題混為一談,甚至干脆視若罔聞。在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過程中,農民工的文化活動參與、電影、音樂會欣賞、書刊閱讀等,與對他們的經濟收入、子女教育、醫(yī)療服務、住房等相比,就常常被人們忽視。這種忽視的直接后果就是政府和有關部門提供給農民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上出現(xiàn)明顯的供給不均。如在高檔的社區(qū)有游泳池、圖書室、健身房等,而在農民工聚集的住所和低檔小區(qū)里有的連個報箱都沒有。
在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過程中,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享受不均”也是個普遍性問題。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的權利,這種權利享有就是實現(xiàn)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的必由之路。從動態(tài)的流變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現(xiàn)全社會公平正義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而全體社會成員對社會發(fā)展成果的共同享有則是實現(xiàn)全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結果,二者是一個過程、一個結果的關系,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面本質上是一致的,但在實際生活里,農民工是“享受不均”的。
在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中,相關公共服務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要堅定不移的堅持科學與民主?;竟卜站然膶崿F(xiàn)有賴于公共服務部門科學、民主地制定并實施公共服務政策。尤其在對待農民工的問題上,我們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有一套科學、可行的保障措施。主要看是否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相關制度和政策,這些制度、政策和措施在執(zhí)行過程中是否科學、是否充分考慮和反映了廣大農民工的民主權利。假如相關公共服務政策制定在可行性、全面性、靈活性、法制性等很多方面考慮不周或缺乏嚴謹性,就會出現(xiàn)政策上的失衡,造成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最終引發(fā)社會不和諧。
由于我們黨和政府近幾年推行和實施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我們國家在許多領域市場化的進程發(fā)展比較迅速,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是我們還要充分認識到:市場不是“萬金油”,市場化的同時,會帶來人們的見利忘義、自私自利、金錢至上,特別是在一些公共服務方面,把一切都推向市場,即過度市場化,很可能會造成新的社會不均和不平等。曾幾何時,由于政府財政緊張、大包大攬基本公共服務而出現(xiàn)重數(shù)量、輕質量,重場面、輕細節(jié),重業(yè)績、輕效益等一系列問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市場化曾經被認為是解決政府供給不足問題的重要出路。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將一些不該實施市場化的基本公共服務也一股腦地全都推給了市場,有些本來是屬于政府的公共服務安排也給放棄了,這無疑造成了基本公共服務成本大大提高,一般群眾,尤其是那些農民工難以承受公共服務的高價位,這便加劇了社會不均。因此,在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中,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能全部依賴市場,政府不能完全放棄對公共服務的責任。有些基本公共服務只能由政府來提供,才會實現(xiàn)真正的公平正義。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必須提高政府部門人員的服務水平和能力。廣大農民工能否真正享受基本公共服務,關鍵是他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務過程中,是否是真正找到了“城里人”的感覺。而他們有沒有這種感覺,很多時候是取決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人的服務意識到不到位、服務態(tài)度好不好、服務能力強不強、非服務質量高不高的問題?!伴T難進、臉難看、事難辦”雖然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在面對那些農民工時,城市里的人們、尤其是那些政府職能部門的人,有時就會情不自禁的流露出天生的優(yōu)越感,引發(fā)對農民工的歧視言行。筆者在《讓新生代農民工融入都市文化生活》一文中指出:“比如同樣一種品牌的衣服,穿在城市人身上,誰看誰都說很有檔次;穿在農民工身上,怎么看都是地攤上的假貨。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似乎和政治、經濟和機會都沒有直接和必然聯(lián)系,只能說是在審美觀念上的不平等——城市人審美品位高、農村人審美層次低在作祟;只能是全社會對農民工在文化價值觀念上的歧視所帶來的必然結果?!盵2]在為廣大農民工提供基本公共服務過程中,政府部門人員首先要從內心深處消除自己的“文化優(yōu)越感”和“審美自負”心理。這是做好服務的第一步。其次才是如何提高服務質量、服務水平和群眾滿意度的問題。
總之,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有利于社會和諧,如何站在公平正義、一視同仁的基礎上,給廣大農民工營造一個使他們心情舒暢、精神飽滿、干勁十足的審美氛圍和文化環(huán)境,應引起全社會關注。
[1]李國新.讓農民工享受文化發(fā)展成果 [N]人民日報,2011-10-20(24).
[2]肖文濤.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的關鍵.[EB/OL]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 98/140124/140126/8444709.html,2008-12-02/20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