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逐漸掀起一種對優(yōu)秀文學作品進行改編的新潮,使之成為具體的影視作品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但是,對于影視改編的效果卻不敢恭維,許多編劇在沒有對原著進行深入理解的前提下,就將其進行改編導致原著變得面目全非,被冠為“顯學”(即形同而貌不同)的稱號。對張愛玲的小說將之改編更是此潮流的代表,本文將從改編后的影視作品中,通過對比來探究張愛玲小說所表達的物欲批判精神,體會她人生價值觀的物欲書寫。
【關鍵詞】影視作品;張愛玲;物欲書寫
一、《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物欲書寫
張愛玲的第一本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中,對于物欲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與領悟,小說主人公葛薇龍就像是張愛玲自己的化身,對于物欲抵制又妥協(xié),如最后葛薇龍離開梁家時的心理描述“我既睜著眼走進了這鬼氣森森的世界,若是中了邪,我怪誰去?”其實她知道自己應該抵制對富貴、糜爛生活的欲望,但是最終她還是陷入了世俗中。當在灣仔遇到水兵擲花炮這種帶輕蔑舉動時,葛薇龍獨白道“怎么沒有分別呢?她們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這充分表明了她深刻明白自己的墮落,可是卻無法從中抽身而去,最終還是無奈的對物欲妥協(xié)了,成為了追求物欲的犧牲品。張愛玲對葛薇龍的情感是又憐又怒,憐她的身世之苦;怒其不爭的沉淪。
張愛玲的小說經(jīng)常給讀者展現(xiàn)一種灰暗、哀傷的生活,帶著蒼涼的味道,是因為她筆下的人物都在物欲的荼毒下人性、親情、愛情發(fā)生了扭曲,并將其細致的描繪出來,給讀者為之一亮的全新感悟。但是,影視編劇在改編時對劇情進行了很大的改動,減少了小說中對物欲赤裸的揭露,試圖用浪漫的愛情來彌蓋原故事的滄桑與悲涼,讓觀眾不必特別糾結于小說中的生活寓意,而是單純的通過影視作品獲得休閑與娛樂,這也是影視作品與文學作品的差異所在。
二、《傾城之戀》的物欲書寫
不同人對同一作品也會有不同的感悟,《傾城之戀》相繼被改編成影視作品。許鞍華的電影《傾城之戀》重在詮釋:在動蕩的戰(zhàn)爭年代,什么都會傾覆,惟有真摯的情感是無堅不摧的;而鄒靜之電視劇版卻是以“一個城市的傾覆成就了兩個小人物的愛情”為改編理念。兩者不同的表達形式都只表明一個理念:傾覆動蕩的背景下愛情的偉大力量,而對于原著中物欲的諷刺與批判卻沒有過多的呈現(xiàn)。
其實對于張愛玲此小說本身而言,傾城之戀,只是人們在超脫物欲的束縛時才能達到的最高境界,而小說主要想表達的還是對人們留戀物欲的批判。在“傾城”之前,范柳原與白流蘇問的戀愛實質(zhì)是兩個男女為達到各自所需而展開的較量,是以滿足自身某種欲望為前提的交往;而在“傾城”后,兩人的婚姻還是無法逃脫物欲的嫌疑,兩人只是覺得在混亂的戰(zhàn)爭年代彼此熟悉的人更適合相處,所以兩人結合了。傾國傾城的愛情只存在于童話故事中,而無法存活于現(xiàn)實生活。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雖然只是她個人對生活、情感的描述,但是它也是現(xiàn)實生活的縮影,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太多的誘惑,人類成為欲望的傀儡,物質(zhì)主義主宰一切,戀愛與婚姻只是人類對物欲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形式,物欲消失,一切都將不復存在。
三、《金鎖記》的物欲書寫
《金鎖記》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曹七巧在財欲和情欲的折磨下,其心靈的扭曲與變態(tài),是張愛玲描述物欲最典型的代表作。《怨女》是張愛玲對《金鎖記》的擴展版,主要敘述的是一個悲慘女子的人生哀怨,是電影版《金鎖記》的出處,但該片導演在影片開拍一半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找錯了題材。短篇的《金鎖記》更能表現(xiàn)張愛玲對物欲的書寫,在財欲與情欲的雙重壓迫下人性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張愛玲在該小說中對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理進行了細致的刻畫,恰到好處的故事劇情將極端、扭曲、變態(tài)的人性生動、形象的展現(xiàn)給讀者,讓讀者看后更深有體會。然而,在當時資金匱乏的狀態(tài)下,但漢章導演只能將《金鎖記》中較好的情節(jié)差強人意的結合到影片的后半部分中,結果可想而知,女主角性格特征模糊化,影片立意混淆化,沒有把張愛玲小說的精華完美的變?yōu)楝F(xiàn)實。同時,還折射出另一個問題:影視藝術形式無法將人物的物欲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缺少文學藝術的無限遐想,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揭示目的。
而對于電視劇版的《金鎖記》,為了實現(xiàn)盈利目的,原著小說中所表達的對物欲批判精神被完全的顛覆了,取而代之的是市場上庸俗的情感劇情。電視編劇將原著小說進行了狗血的改版,以復雜的情感戀為展開點,如曹七巧竟與季澤產(chǎn)生了真摯的感情;一改曹七巧原本囂張跋扈的本性,將之變成溫順致情的完美女性,任勞任怨的照顧病重的丈夫仲澤,而仲澤也對七巧情意有加,即使知道長白不是自己的親兒子,但為了還情于七巧作了違心的證明,等等類似的劇情把原著改編的面目全非。這種以商業(yè)利益為目的的影片已經(jīng)完全泯滅了原著的特有魅力,但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們還是不愿正視人性丑陋的一面,即使存在對物欲的赤裸追求,但大多數(shù)人還是麻痹自己并讓自己和他人相信世間還是美好的、人性還是善良的,對物欲的批判還僅存在于文學藝術形式中,人們只能在內(nèi)心中憤世嫉俗而見光即死。
參考文獻:
[1]丁敏.從權欲、情欲到物欲:人性欲望的三種形態(tài)批判——以魯迅、沈從文與張愛玲為核心[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9,16(6).
作者簡介:張蓓(1977-),女,內(nèi)蒙古包頭市人,碩士,保定學院中文系,助教,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