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阜新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 遼寧 阜新 123000
非智力因素是指與認識沒有直接關系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目標、抱負、信念、世界觀等方面。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個智力水平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往往不會有太多的成就。一個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發(fā)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發(fā)展,還可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貪圖安逸,勢必影響其智力的發(fā)展。
高職學生在學習外語時存在許多心理障礙。有的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認為教師講的東西自己已掌握,故不好好聽講;有的因為聽不懂而產生畏難情緒,故采取棄而不聽的態(tài)度,而干起其他事情;有的認為學習外語無用,因而自動放棄;有的學生性格內向,怕出錯受人恥笑,不敢和別人用外語對話,不敢多提問題;等等。因此,為了消除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障礙,提高其外語水平,教師應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與激發(fā),并顧及學生的氣質。
高職學生外語學習基礎差,由此導致外語學習上的一系列問題。學生的學習動機多數以父母要求和生存需要等外部動機為主,而內在興趣和自我效能等內部動機影響比較弱。
對高職學生來說,學習外語的目的多數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很少考慮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習上,他們帶著無可奈何的心情,缺乏積極性和持久性,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應該干什么,很少想到用英語閱讀或交友。所以,教師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時,應從實際出發(fā),采取生動、有說服力且適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的形式和內容,使他們認識到學好外語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學習外語的目的是為了用外語進行交際。有的學生認為學外語無用,因為自己的專業(yè)不是外語,將來不準備從事和外語相關的工作,曲解了學外語的目的。因此,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即使畢業(yè)了,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仍然離不開外語,并根據學生各自的實際情況制定對學生有吸引力的學習目標,從而激發(fā)學生把學習外語同個人的奮斗目標結合起來,激勵他們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對外語學習的強烈欲望。
認知的好奇心、成就動機都指向一定的誘因,這是學習者期待著通過學習將能得到內因性動機的滿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他們認識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將通過大學英語等級考試,順利拿到畢業(yè)證書,可以用英語與人溝通等外在動機與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內在動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設立一個適當的并且是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若有標準,可望且可及,將有利于成就動機的增強。學習標準定得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般來說,學習的標準以一個學生在其原有學習成就的基礎上增加20%為最佳,實現該標準的時間以一學期為宜。只有在高職生有了明確的學習動機后,才能按照動機所激發(fā)的方向,積極主動地努力學習英語,排除干擾,克服困難,實現目標。
教師不要指望學生對所有的課程都感興趣,但要激發(fā)學生去學習,必須要有興趣作為他們學習的內在“激素”。興趣是學生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和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學生在外語學習中一旦對外語學習發(fā)生了興趣,就能增強學習效果。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識處理,但可以間接用已有知識處理的情境。問題的難度是構成問題情境的一個重要因素。高職學生外語學習底子薄,基礎參差不齊,但他們思維靈敏、好奇心強。教師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智力發(fā)展水平,選擇適合的問題,做到由已知到未知,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鼓勵他們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既可以用教師設問的方式提出,也可以用作業(yè)的形式提出;既可以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也可以在課外興趣活動中應用。
高職學生外語成績偏低,剛剛步入高職院校,學習外語難免遇到一些困難。有的學生發(fā)音不準,有的學生語法知識欠缺,但只要克服這些困難,學生就能順利地掌握外語的學習方法,興趣會逐漸穩(wěn)定。闖不過這些關卡,學生在學習上就會困難重重,在知識掌握上會欠賬越來越多,于是外語學習興趣銳減甚至會索然無味。教師應采取措施,幫助學生掌握較難掌握的知識,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實踐的機會。當學生解決了學習上的疑難,體驗到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時,會穩(wěn)定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先產生想學習的心理需要,然后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要做到這一點,融洽的師生情感是必要的條件。師生感情不僅是師生交往的基礎,而且是培養(yǎng)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的關鍵。一旦師生關系破裂,很難設想學生會繼續(xù)對關系惡化的教師所教的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由此可見,要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習外語的興趣,注重培養(yǎng)師生的感情是很重要的。培養(yǎng)師生之間的積極情感,離不開教師對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而且,教師對學生體貼關懷,總會贏得學生的尊敬。當教師的情感灌注在教學內容中激起學生的學習情感時,學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授和教誨。
師生間感情的交流,只是為教學提供了一種氣氛,要想使學生對外語課真正感興趣,提高教與學的質量,主要還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因此,課堂教學的藝術就顯得更加重要。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高職公共外語課化枯燥為有趣,充分利用交互式、啟發(fā)式、項目式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借助會話、歌曲、短劇等方式,鼓勵學生使用學過的詞語和句子表情達意,在教學全過程中都讓學生感到有興趣,愿意去學習,使學生有更多更好的機會接觸外語、講外語,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進一步促進他們的外語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氣質反映的是一個人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一個人的氣質類型沒有好壞之分,每一種氣質類型都有其積極方面的特征和消極方面的特征。一個人的氣質特征不僅影響人的智力活動、學習過程和實踐活動,而且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效果。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各自氣質的積極特征,控制消極特征,用不同的方法獲取好成績。讓多血質的學生充分發(fā)揮機智、靈敏、興趣多樣等特點去控制粗心大意等弱點;讓膽汁質的學生盡量發(fā)揚思維靈活、勇于進取等特點,盡量控制簡單化等毛??;讓粘液質的學生以踏實、頑強的作風去補償不靈活的弱點;讓抑郁質的學生以細心、認真負責的優(yōu)勢去彌補遲疑膽小等不足。教師要幫助學生善于分析自己的氣質特征中的長處和短處,使他們做氣質的主人,不為氣質所左右。教師還要在了解學生氣質類型的基礎上做到因材施教。
總之,非智力因素在一個人的成才、學習和智力活動過程中起著智力因素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教學中,從非智力因素入手來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可以激發(fā)高職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和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調節(jié)學生的學習情緒,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陳睿.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非智力因素[J].商業(yè)文化,2012(11):222.
[2]劉宏君.論外語教學中的情感因素[J].遼寧高職學報,2007(10):61-62.
[3]王琳.談90后高職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養(yǎng)成[J].遼寧高職學報,2012(9):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