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婷婷(江蘇省如東縣豐利中學)
借古諷今的筆法在中國文學史上源遠流長。屈原的《離騷》,希望通過列舉興國的堯舜和亡國的桀紂喚醒楚王,把楚國建成強大的國家。漢賦也常常虛構人和事,借助以前的人和事達到“勸百而諷一”的目的。晉代左思及其后的詠史詩,都常借史實來抒發(fā)對現(xiàn)實的不滿。詩、賦、詞、曲、散文、小說、劇本,也時而用借古諷今的筆法來針砭時弊。
“借古諷今”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大體有兩方面:1.封建統(tǒng)治者興“文字獄”。清朝龔自珍《詠史》有這樣的詩句:“避席畏聞文字獄?!蔽娜俗髌啡绻标惉F(xiàn)實,等于引火燒身,自招禍患。宋朝蘇軾因作詩諷刺王安石變法,被捕入獄,后經(jīng)朝野許多名人營救,最終被貶至黃州團練副使。2.運用借古諷今的筆法,使作品意義表達得迂回曲折,抒情一唱三嘆,具有含蓄、典雅的藝術風格。那么,借古諷今的筆法究竟有多少種呢?
晉朝左思《詠史》第二首: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籍舊業(yè),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澗底松”比喻有才而屈于下位的人,“山上苗”比喻無能而居于高位的人。這首詩先用比興手法說出諷意“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然后用漢代的兩個史實證明:一是高官金日和張安世的子孫幾代都因為先人有功而做大官。而賢明有才干的馮唐頭發(fā)白了仍得不到重用?!稘h書·金日傳贊》:“夷狄亡國,羈虜漢庭……七葉內待,何其盛也?!逼呷~,自武至平也。又《漢書·張湯傳贊》:“張氏之子孫相繼,自宣、元已來,為侍中、中常侍者凡十余人。功臣之后,唯有金氏、張氏,親近貴寵,比于外戚?!边@兩則材料,充分說明了金張世家在地位上的傳承和勢力之大。作者借漢朝史實,揭露了晉朝門閥制度的不合理,對門閥士族進行了抨擊。
北宋蘇洵的事論散文《六國論》,開頭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比缓笥脙煞矫娴氖穼嵳撟C:一是賄賂的韓、魏、楚三國因“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賂秦而力虧”最終走向滅亡;二是不賄賂秦國的齊、燕、趙三國最終死亡的原因,即齊國“與嬴而不助五國”,燕國“以荊卿為計”,趙國“牧以讒誅”。結尾將六國與秦的關系同宋王朝與契丹、西夏的關系做對比:從地位上看,六國和秦國的君王都是諸侯,而宋王朝雄踞天下,契丹與西夏只是偏踞一方;從實力上看,六國實力小于秦國,而宋王朝的經(jīng)濟、軍事實力遠遠大于契丹和西夏。由此,作者諷諫宋王朝要以六國滅亡為戒備,不為契丹、西夏“積威之所劫”,不要一味采取妥協(xié)退讓、屈辱求和的政策,輸送大量的白金、絲絹、茶葉以求茍安,而要奮起抵抗,打敗敵人的侵略。
晚唐杜牧的《阿房宮賦》,用比喻、夸張等手法詳細地描述阿房宮的宏偉壯麗:“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六日?!薄岸ㄈ苋埽魅雽m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薄伴L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還鋪敘了宮廷生活的奢侈:“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p>
在“鋪采摛文”的基礎上,作者“托物言志”,論述秦朝滅亡的原因和歷史教訓,寄托了譏諫之意:“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币?guī)勸唐敬宗勿蹈秦國統(tǒng)治者的覆轍。
清朝蒲松林的短篇小說《促織》,以明朝宣德年間皇宮崇尚斗促織游戲,給百姓帶來深重苦難為背景,虛構了成名一家的故事:主人公成名因無力繳稅遭里胥陷害,以至“苦受杖刑”“惟思自盡”。他的妻子求神問卜,得到一幅神秘的圖。成名按圖苦搜,終于找到一只上好的促織。他兒子無意中撲死了這頭促織,因懼怕父母責打而投井。成名救出兒子后,意外地發(fā)現(xiàn)一只奇異的小黑促織。這只小促織神秘地戰(zhàn)勝了“龐然修偉”的促織“蟹殼青”。成名把它進獻宮中,它不僅善斗,而且能聞樂起舞。成名因此得到官府的厚賞而發(fā)財:“不數(shù)年,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背擅膬鹤訌吞K后,“自言化促織”。
結尾,作者對這個故事作了深刻的評價,揭露了“一人升天,仙及雞犬”的丑惡社會現(xiàn)象。作者在文章開頭表明故事發(fā)生年代為明代“宣德間”,既可放開寫,又可避開“文字獄”。而所寫的正是清代封建社會腐敗黑暗的現(xiàn)實:宮廷荒淫,官僚媚上獻寵,為受賞升遷,借機搜刮民脂民膏,結果老百姓傾家蕩產(chǎn)。進而揭示出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體制是造成民不堪命的根源。文章結尾也直接表達諷刺清朝皇帝的意向:“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p>
宋朝辛棄疾的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上片是這樣的: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這里,作者描述了“千古江山”“舞榭歌臺”“斜陽草樹,尋常巷陌”等景物,由眼前的景象,聯(lián)想到在京口建都的孫權和從京口起兵的劉裕。這兩位歷史英雄人物有一個共同之處:都是北抗強敵,為國家建功立業(yè)。詞中雖沒有直接點明主旨,但在贊揚歷史人物孫權、劉裕的同時,作者自然聯(lián)想到南宋朝廷偏安東南一隅的現(xiàn)實,揣摩出蘊含于詞中的諷刺意味;南宋王朝主和派茍且偷生、屈辱求和的行徑是誤國的,是可恥的。
以上所述,只是借古諷今的基本筆法,并非“窮形極相”。了解借古諷今筆法,對我們閱讀、鑒賞、評論古代文學作品,無疑是大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