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手足口病(HFMD)是一種主要由柯薩奇病毒A16(CA16)和腸道病毒71(EV71)經多種途徑傳播而引起的以發(fā)熱和手足口部皮疹為特征的兒童急性傳染?。?]。重癥病例多由EV71感染引起,可出現腦炎、腦脊髓炎、神經源性肺水腫(NPE)、循環(huán)障礙等。本文總結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重癥手足口病120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重癥手足口病患兒120例,均符合我國衛(wèi)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版)》中的重癥手足口病診斷標準[2],采用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Ⅰ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6個月至5歲,平均(2.0±1.0)歲;病程1~3 d,平均(2.6±1.2)d;對照組(Ⅱ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6個月至5歲,平均(2.0±1.0)歲,病程1~3 d,平均(2.2±1.1)d;兩組患兒在發(fā)熱、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皮疹等病情程度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兩組患兒治療均給予脫水降顱壓,營養(yǎng)支持,合并感染應用抗感染藥物治療,體溫高時給予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Ⅰ組給予中藥液(基本方藥:羚羊角粉0.15 g、鉤藤10 g、天麻 5 g、生石膏 15 g、黃連 5 g、炒梔子 5 g、大黃 5 g、菊花10 g、生薏米10 g、全蝎5 g、白僵蠶10 g、生牡蠣 15 g)保留灌腸。1~3歲用中藥液20 ml;3~5歲用中藥液30~50 ml保留灌腸。灌腸液溫度以高于患兒體溫1℃ ~2℃為宜,灌腸前矚患兒排空大、小便以減輕腹壓并保持腸道清潔,利于藥物保留和吸收。灌腸時患兒取左側臥位,床尾墊高10 cm,臀部抬高10~15 cm,利于灌腸液灌入,灌腸管宜選用較細肛管,插管前用無菌液體石蠟油棉球充分潤滑灌腸管前段并排盡管內空氣,防止空氣注入患兒腸道增加腹壓,灌腸管置入肛門15~20 cm后緩慢注入藥液,灌注完畢后將灌腸管外端折疊保留15 min,捏緊患兒臀部后拔出肛管。灌注時及灌注后應分散患兒注意力,延長藥液保留時間,有利于藥物的吸收,灌腸液保留1~2 h后自然排出。記錄患兒熱退時間、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皮疹等癥狀緩解時間,記錄轉危重癥例數。
1.3 療效判定 顯效:治療3 d內體溫恢復正常,皰疹干燥結痂無滲液且明顯減少,患兒一般情況好轉,進食恢復至正常,精神好;有效:治療4 d內體溫恢復正常,皰疹大部分干燥結痂,一般情況好轉,進食增加;無效:治療5 d后仍發(fā)熱,皰疹較前無減少或增加或破潰合并細菌感染,少食[3]。
Ⅰ組在退熱時間(1.2±1.2)d、皮疹消退時間(4.6±1.0)d、易驚消失時間(1.8±0.6)d均較Ⅱ組退熱時間(1.9±1.6)d、皮疹消退時間(5.5±1.6)d、易驚消失時間(2.4±0.5)d短,Ⅰ組治療有效率為92.00%,Ⅱ組治療有效率為81.00%,Ⅰ組總有效率高于Ⅱ組。
手足口病為濕熱疫毒經口鼻而入,發(fā)于手口,上熏口咽,外透肌膚,發(fā)為皰疹,并見發(fā)熱、倦怠、惡心、便秘等癥狀;嚴重則邪毒內陷,出現高熱、抖動、肢體萎軟甚至發(fā)生喘、脫、危及生命。中藥保留灌腸具有清熱利濕、解毒透邪外出、退熱止驚的作用,且藥物經腸內吸收,不經過肝臟,直接進入血液循環(huán)而發(fā)揮療效,既減少了藥物對肝臟的危害,同時也減少了消化酶對藥物的破壞。嬰幼兒主要活動為睡臥或爬行,受重力影響小,吸收能力明顯高于成年人。有報道認為:保留灌腸治療效果與藥液在腸內停留時間長短成正比[4],灌腸時墊高床尾及患兒臀部增加直腸與結腸的水平距離,增加其壓力差利于液體流入;依據患兒年齡適當增加灌腸管插入長度使藥液直接注入結腸,既避免了藥液直接刺激直腸感受器,又利于藥液與腸黏膜充分接觸,從而提高療效。使用較細肛管,因其管腔細,管腔圓滑,刺激性小,避免患兒不適引起哭鬧增加腹壓影響灌腸效果;利于藥物保留及吸收;灌腸速度宜緩慢減少對患兒腸壁的機械刺激。不易引起患兒刺激性排便[5]。中藥保留灌腸對重癥手足口病治療效果顯著,價格低廉,無不良反應,患兒家長易于接受,值得兒科臨床應用推廣。
[1]吳峻青.重癥手足口合并腦炎12例臨床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10,16(3):86.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國際呼吸雜志,2010,30(24):1473-1475.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01.
[4]錢連云.對保留灌腸術方法的改進.實用護理雜志,2002,18(9):46.
[5]趙霞,周煥榮,等.2種不同方法用于嬰幼兒直腸給藥的效果比較.實用護理雜志,2003,1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