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穩(wěn)根 林雙竹
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 2011級中醫(yī)文獻學碩士研究生,吉林長春 130117;
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11級中醫(yī)內(nèi)科學碩士研究生,吉林長春 130117
酒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從我國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新時期時代早期階段的諸多文化面貌來看,當時的部落已經(jīng)掌握了釀酒技術,釀酒、喝酒已經(jīng)成為當時社會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1]。酒跟醫(yī)學也密切聯(lián)系。首先是酒被應用于醫(yī)療活動中,利用酒治療疾病。如我國最早的醫(yī)學著作《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有酒藥用的記載,如《素問·湯液醪醴》中描述:“必以稻米,炊以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此得天氣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即對釀造酒的原料、方法和酒的性質(zhì)作了高度的概括;《素問·繆刺論》載有治療尸厥的左角發(fā)酒。又如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瓜蔞薤白白酒湯等。其次因飲酒過度而致病,稱之為酒病。在《靈樞·論勇》談到酒邪為病時提出“酒?!弊C候。而“酒病”病名始見晉王叔和《脈經(jīng)》中,并指出短疾而滑為酒病脈相,在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也對酒病的病因、病機、證候進行了較為細致的闡述[2]?!侗静菥V目》中載有“酒,天之美祿也。而曲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寒,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燒酒純陽,毒物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酒更是走進了尋常人家。因酒者味甘苦辛,氣大熱。在臨床實踐中,由于酒引起的疾病發(fā)病率不斷上升,本文就《醫(yī)鈔類編》酒病門中有關酒病病機、證治和方藥進行文獻研究,以探求清以前治療酒病經(jīng)驗,從而希望能為現(xiàn)今酒病的治療提供借鑒。
對于酒的認識,翁藻援引了明代醫(yī)家萬全《萬氏家傳養(yǎng)生四要》的“飲酒論”來辯證的看待了關于飲酒對身體的影響。其認識到了“酒苦入心而補腎,辛入肺而補肝,甘入脾和氣血而行榮衛(wèi)等”對身體有益的一面。為此主張“醇酒不濃不炎,得氣味之中和,宜微涼飲之。初得其涼以養(yǎng)胃,次得其溫以養(yǎng)脾”健康飲酒方式。翁藻同時也看到了若因大飲不知節(jié)而醉酒,使得肺先受傷而氣上逆導致吐衂等有害身體的病癥。此外翁藻還根據(jù)“人之喜飲熱酒者,善病胃脘痛,此有瘀血,熱傷其胃也。喜飲冷酒者,善病病脹痛,不嗜食而嘔,以傷寒于脾也”來推斷飲酒者可能存在的疾病,這對我們現(xiàn)今臨床診斷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翁藻認為酒病的基本病機為飲酒導致痰飲而生百病。并且從五個方面對酒病病機進行了更為細致論述。①酒停五藏生痰飲而致病。翁藻指出因酒停于五藏不散,清則成飲,濁則成痰。痰飲再入于肺為喘為咳。入于心為噫,為心痛,為怔忡。入于肝為脅痛,為小腹痛滿嘔苦。入于脾為脹為腫,為吞酸,為健忘。入于腎為溺澀,為赤白濁,為腰痛,為背惡寒。入于胃為嘔吐,為瀉痢,為胃脘當心痛。②飲酒過多致而致病。翁藻引用了汪讱庵的“酒大熱有毒,又水之所釀成,故熱而兼濕。過飲使得相火昌炎,肺金受爍使得致生痰嗽。脾因火而困怠,胃因火而嘔吐,心因火而昏狂,肝因炎而善怒,膽因火而恐懼,腎因火而精枯,以致吐血消渴,勞傷臌膈,癰疽失明,為害無窮”的觀點來說明飲酒過多而致病。③夜飲過多而致病。而對于夜飲過多致病,翁藻則通過汪穎“晚上飲酒,醉飽就床,使得熱壅三焦,傷心損目。本來夜氣收斂,酒以卻發(fā)之,亂其清明,勞其脾胃,停濕動火”之說來告誡時人,指出他們對夜飲的錯誤認識。④縱酒致病。翁藻繼承了張景岳“縱酒之人多成勞損”的醫(yī)學思想。認為縱酒則容易勞損水鼓之證。因酒性熱質(zhì)寒,當給于陽虛人飲用時,則因酒性不足以扶陽,而質(zhì)留為水,使得寒者愈寒,進而發(fā)展為鼓脹、泄瀉腹痛、吞酸少食、亡陽暴脫等證。五、嗜酒積熱致酒疸病。翁藻舉了喻嘉言《寓意草》中的一個嗜酒積熱而成病的病案來說明酒疸病因、病機和證治。病案中,患者因膽熱既無可宣,又繼以酒之熱、時之燥,熱淫內(nèi)熾,脈見促急,使得膽之熱汁,滿而溢出于外,以漸滲于經(jīng)絡,則身目皆黃,成為酒疸病。
根據(jù)翁藻對酒病病機的分析,他在治療總原則上主張發(fā)汗為主兼去濕,同時對具體情況也進行了辯證論治,總結(jié)出了酒病治療三法。①酒病用發(fā)汗之法。翁藻從王海藏之說,唯有利小便之法,則濕去熱不去。酒者無形之水,從汗發(fā)之乃為近理。②酒病用發(fā)汗利小便之法。此法取自于李東恒的上下分消其濕理論。同時翁藻參考了《證治準繩》中記載“酒之為物,氣熱而質(zhì)濕。飲之而昏醉狂蕩者,熱也,宜以汗去之。既醒則熱去而濕留,宜利小便而已”之說。③酒病宜驅(qū)陰回陽清熱解毒之法。這是因翁藻認為酒病會因濕邪日積導致陽神日衰,而一旦協(xié)水而動,陰邪橫發(fā),閉痛嘔逆,上下交劇之時,應當驅(qū)其陰以回其陽。此外翁藻認為還應當通過分解酒病之熱而清其毒,以防止熱遺后陰,便血生痔,熱遺則前,陰莖生諸疳。
在《醫(yī)鈔類編》中治療酒病方藥中。翁藻共收錄四個酒病方和兩個簡便方,其中簡便方是《醫(yī)鈔類編》這套書一個特色。翁藻很有預見性的把一些簡單效果好的“經(jīng)驗簡便方”附于方后,這樣不僅方便初學者留心記取,同時能夠應付倘遇幽僻方隅之鄉(xiāng),病發(fā)倉卒,醫(yī)藥窎遠者,可以救一時之急。
治酒積,或吐或瀉,痞塞頭痛,小便不利:葛花、草蔻仁、砂仁各一錢,神曲四分,木香一分,干姜三分,青皮、陳皮茯苓各四錢,焦白術、人參各五分,豬苓、澤瀉各三分。水煎服。
汪讱庵認為此方中葛花獨入陽明,令濕熱從肌肉而解。草蔻、砂仁皆辛散解酒之品,為君藥。神曲解酒化食。木香、干姜調(diào)氣溫中。青陳除痰疏滯。二苓、澤瀉共祛濕熱從小便出,乃內(nèi)外分消之劑。飲多則中氣傷,故加參、術以補其氣也。李東垣也認為傷酒宜用此湯主之。翁藻還例舉了其用葛花解醒湯治酒毒隨欲火下注醫(yī)案,患者樊子敬,陰頭赤腫,碎裂如絲,其痛異常,乃為素秉陽藏,又嗜飲燒酒,乘醉入房,男女交媾,酒毒隨欲火下注于前陰。翁藻用葛花解酒毒,大黃瀉熱,梔子、車前引導前陰,得五劑而痊愈??梢姼鸹ń庑褱珵楸姸噌t(yī)家治療酒病首選方藥。提示醫(yī)家要慎用下法,否則易使得無形元氣受傷,元氣消亡而虛損之病作。為此翁藻還特地列舉了舒馳遠的酒病寒利寒閉治案來說明酒病用瀉下之法的錯誤。舒馳遠認為少陰有寒利,腹有寒閉,以腎氣為寒所困,則關門不開,而二便俱閉,更宜急溫。從現(xiàn)代臨床報道來看,葛花解醒湯合以西醫(yī)常規(guī)處理有確切的保肝作用,是防治酒精性肝炎的有效方法[3]。
治酒停胸膈,化為痰飲:枳實,法半夏,神曲,麥芽,枳椇子,加生姜煎服。本方中以枳實療臍腹間實滿,消痰癖,祛停水,法半夏燥濕化痰,兩藥共奏祛水化痰之效,為君藥。神曲,麥芽健脾燥濕為臣。枳椇子清熱、利尿、解酒毒為使。加生姜煎服,取其辛溫以助祛痰化飲。
治傷酒,惡心嘔逆,吐出宿酒,昏眩頭痛:紫蘇,香附,陳皮,甘草,木香,加姜蔥煎。此即香蘇飲加木香。該方主要用于傷酒后外感風寒,又兼里氣不和而惡心嘔逆,吐出宿酒。根據(jù)現(xiàn)代臨床報道,唐旭東教授對香蘇飲進行加減后治療飲食停滯證[4]。
《綱目》治飲酒過度,頭旋,惡心嘔吐,及酒停積于胃,間遇飲即吐,久而成癖:明雄黃如皂角子大者六個,巴豆連皮油十五個,蝎梢十五個。該方來源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紹興續(xù)添方)中。《醫(yī)鈔類編》中也記載了酒癥丸的制備方法,以上藥物共研末,加入白面五兩半,滴水為丸,如豌豆大,再將其干燥后入麩內(nèi)炒香,以一粒放水上試之,浮則取起收之。每服二丸,溫酒下。
在簡便方中,一個是用于酒多致病,用垂絲柳曬干為末,每一錢,漸酒下,此方有解酒毒作用。二是酒后咳嗽,用白僵蠶焙研末,每一錢,茶服。現(xiàn)代臨床實踐也利用白僵蠶治療咳嗽、哮喘等疾病[5]。
由上可知,《醫(yī)鈔類編》把酒病的病機總結(jié)為飲酒導致痰飲而生百病,并從五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在治療上主張發(fā)汗為主兼去濕,選取了以葛花解醒湯和枳實半夏湯為代表以發(fā)汗祛濕。此外還提供了中和湯與酒癥丸及兩個簡便方以供我們臨床參考。
[1]盧嘉錫.中國科學技術史·化學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524.
[2]萬芳,鐘贛生,劉連起,等.酒病與解酒考略[J].中華醫(yī)史雜志,1994,24(4):203-206.
[3]毛祖冠,李生熙,蔣美珍.葛花解醒湯治療酒精性肝炎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診,2005,14(9):838-839.
[4]張北華,唐旭東,李保雙.唐旭東辨證應用香蘇飲加減治療胃病經(jīng)驗[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2,39(4):639-640.
[5]米紅霞,劉吉平.白僵蠶應用研究進展[J].廣東蠶業(yè),2010,44(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