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榮
37例原發(fā)性輸尿管癌的臨床分析
熊建榮
目的 探討原發(fā)性輸尿管癌的診斷及治療方法。方法 選取本院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30例原發(fā)性輸尿管癌患者, 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本組30例患者中24例患者首發(fā)癥狀為血尿, 4例患者為腰痛, 2例患者無明顯癥狀。本組30例患者術前均經輸尿管鏡檢及病理活檢確診為輸尿管癌;其中22例患者行標準根治術治療, 8例患者行輸尿管部分切除治療;術后給予患者為期2年的隨訪, 9例患者死亡, 其中行輸尿管部分切除治療的8例患者中4例死亡, 行標準根治術治療的22例患者中5例患者死亡;T1期10例患者中1例患者死亡, T2期及以上20例患者中8例患者死亡。結論 輸尿管癌常見的臨床表現即為血尿, 輸尿管鏡檢則是輸尿管癌術前確診的主要方式,而影響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為手術方式及患者病理分期, 因此, 手術方式的選擇應以患者的實際情況為依據進行。
原發(fā)性輸尿管癌;診斷;臨床分析
為探討原發(fā)性輸尿管癌的診斷及治療方法, 提高原發(fā)性輸尿管癌的確診率及治療效果, 對收治的30例原發(fā)性輸尿管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行分析,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09年1月~2010年 1月收治的30例原發(fā)性輸尿管癌患者, 男21例, 女9例, 最小年齡36歲, 最大年齡82歲, 平均年齡54.9歲;病程最短為2 d,最長2年, 平均4.8個月;其中17例患者為右側, 11例患者為左側, 2例患者為雙側;10例患者為中段, 18例患者為下端, 2例患者累及上、中、下段;臨床表現:24例患者首發(fā)癥狀為血尿, 占80.0%, 4例患者為腰痛, 占13.3%, 2例患者無明顯癥狀, 占6.67%。
1.2 方法 本組30例患者術前均經輸尿管鏡檢及病理活檢確診為輸尿管癌。17例患者行IVU檢查, 其中10例患者伴有患側腎輸尿管不顯影現象, 5例患者伴有充盈缺損癥狀, 2例患者伴有輸尿管梗阻合并尿路擴張積液癥狀。13例患者行CT掃描, 患者均伴有輸尿管內腫物現象。22例患者行B超檢查, 其中15例患者發(fā)現輸尿管腫物, 其余8例患者則伴有上尿路擴張現象。
本組30例患者中22例患者行標準根治術治療, 即腎、全長輸尿管、膀胱部分袖式切除術治療, 其中3例患者行后腹腔鏡下輸尿管切除術治療, 即與患者患側下腹部切開適當的斜切口, 并將患者輸尿管下段、膀胱內輸尿管、膀胱壁段輸尿管開口周圍10 mm處的膀胱全層袖狀切除。8例患者行輸尿管部分切除治療, 對輸尿管下段癌患者行輸尿管下段、壁內段、膀胱壁袖套狀切除治療, 同時給予患者輸尿管膀胱再植術治療;對輸尿管中段癌患者行輸尿管部分切除術治療,同時給予患者回腸代輸尿管術治療。術后患者均行常規(guī)膀胱灌注化療藥物治療。
本組30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且無一例患者死亡, 術后經病理檢查發(fā)現, 28例患者為移行細胞癌, 2例患者為鱗癌。術后經腫瘤病理學分期發(fā)現, 10例患者為T1N0M0期, 11例患者為T2N0M0, 7例患者為T3N0M0期, 2例患者為T4N0M0期。術后給予患者為其2年的隨訪, 9例患者死亡, 其中行輸尿管部分切除治療的8例患者中4例死亡, 行標準根治術治療的22例患者中5例患者死亡;T1期10例患者中1例患者死亡, T2期及以上20例患者中8例患者死亡。
原發(fā)性輸尿管癌是臨床上較為少見的一種泌尿系統(tǒng)惡性腫瘤, 該病早期無明顯癥狀, 且無特異性, 因此, 極易被患者忽略, 待癥狀明顯就診時往往已發(fā)展至中晚期, 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從而對患者病情及治療效果產生嚴重的影響[1]。因此, 早期診斷及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階段臨床上通常將B超、IVU、CT掃描作為輸尿管癌影像學檢查的主要方式。B超檢查具有檢查方便、可重復檢查、價格低等多種優(yōu)點, 可及早發(fā)現輸尿管擴張及腎積水現象, 同時還能準確的對患者輸尿管內占位病變及膀胱腫物進行顯示[2]。IVU則常用于不明原因引起的腎積水檢查中,其能有效的對患者尿路梗阻部位及程度進行反應, 然而由于受患腎輸尿管不顯影的影響, 因此, 不能對充盈缺損現象進行顯示。而CT掃描則在發(fā)現輸尿管內腫物、輸尿管壁增厚、判斷腹膜是否伴有腫大淋巴結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 現代CT重建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進步, 多層螺旋CT尿路造影技術逐漸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 其能清楚的對腫瘤部位、浸潤程度、形態(tài)、腫瘤上方尿路梗阻情況等進行顯示[3]。因此, 將其應用于原發(fā)性輸尿管癌的早期診斷中必將能有效的提高診斷效果。
及早治療對提高原發(fā)性輸尿管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改善預后同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手術治療是現階段臨床上治療原發(fā)性輸尿管癌的主要方式。手術方式的選擇應以患者的實際病情、腫瘤分期、腎功能、解構關系等為依據進行。現階段臨床上最為常用也最為有效的手術方式即為患側腎輸尿管全長及膀胱袖狀切除術, 其主要包含開放手術及腹腔鏡手術兩種。該手術方式可有效的降低膀胱癌及輸尿管殘端癌的發(fā)生率, 因此, 將其應用于原發(fā)性輸尿管癌的治療中必將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表明本組30例患者中24例患者首發(fā)癥狀為血尿, 4例患者為腰痛, 2例患者無明顯癥狀。術前均經輸尿管鏡檢及病理活檢確診為輸尿管癌;其中22例患者行標準根治術治療, 8例患者行輸尿管部分切除治療;術后給予患者為其2年的隨訪, 9例患者死亡, 其中行輸尿管部分切除治療的8例患者中4例死亡, 行標準根治術治療的22例患者中5例患者死亡;T1期10例患者中1例患者死亡, T2期及以上20例患者中8例患者死亡。這就說明輸尿管癌常見的臨床表現為血尿, 輸尿管鏡檢則是輸尿管癌術前確診的主要方式, 而影響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為手術方式及患者病理分期, 因此, 手術方式的選擇應以患者的實際情況為依據進行。
[1] 劉鵬.尿脫落細胞學檢查在原發(fā)性輸尿管癌診斷中的意義.中國腫瘤臨床, 2009,7(14):90-92.
[2] 湯慶.原發(fā)性輸尿管癌超聲表現及應用價值.廣東醫(yī)學, 2008, 7(11):165-166.
[3] 肖煒.原發(fā)性輸尿管癌診斷治療方法的研究進展.臨床泌尿外科雜志, 2011,3(9):198-199.
467000 河南平頂山平煤醫(yī)療集團總醫(yī)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