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紅
靜脈穿刺是醫(yī)療工作中一種常見的操作技術(shù),它在治療及診斷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成功的靜脈穿刺是保證靜脈給藥的關(guān)鍵,是搶救患者的重要途徑,又是衡量一個護士技術(shù)水平的重要方面,所以提高靜脈穿刺的成功率,減少穿刺失敗就顯得尤為重要。經(jīng)過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探索對肥胖、水腫、休克、小兒等患者的靜脈穿刺有一定經(jīng)驗積累,特別是對傳統(tǒng)靜脈穿刺手法的改進,減輕患者的痛苦,成功率高,對急診危重患者的搶救提供了保障,贏得了寶貴的時間?,F(xiàn)將經(jīng)驗及心得介紹給大家,以供參考。
1.1 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非常重要。臨床上常遇到難穿刺的血管,首先不要緊張,要建立信心。第二,認真選擇血管是穿次成功的關(guān)鍵。第三,與患者做好溝通,取得患者的配合,做到穩(wěn)中取勝。
1.2 護理工作中,由于疲勞、緊張、焦慮、煩躁的情緒影響注意力,出現(xiàn)判斷感覺失誤,造成穿刺失敗;而保持穩(wěn)定樂觀積極向上的良好情緒,鎮(zhèn)靜果斷審慎的心態(tài),輕松愉快的心情,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1.3 在臨床工作中,不斷學(xué)習,同事之間相互交流,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對提高靜脈穿刺的成功率也很重要。
1.4 對小兒,首先要取得患兒與家長的信任,消除緊張情緒,及時鼓勵與表揚,爭取患兒的合作。頭皮靜脈穿刺時按壓頭面部的同時,還要按壓雙膝關(guān)節(jié),這些都是穿刺成功的條件。
2.1 改進方法:讓被穿刺者的手自然放置,護士用左手將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狀態(tài),常規(guī)消毒皮膚,將排好氣的輸液管取下,右手拇指與食指前后平行持頭皮針柄,(這樣可以把握進針的角度),使針頭與皮膚成15~30度角(靜脈深淺度與進針角度成正比),順血管方向刺入皮膚,針柄稍壓低,進針速度要快,見回血,再進針少許固定。
2.2 兩種方法的比較傳統(tǒng)手法穿刺:患者握拳,手背皮膚緊張,壓扁靜脈,靜脈處于兩骨縫深處,不易摸清看清,此次,進針角度限制大,穿刺時易疼痛。改進后手法:首先皮膚不過于緊張,動脈血易回流,使止血帶下端靜脈易充盈,操作時靈活易穿刺,減輕疼痛。
3.1 小兒足背靜脈的穿刺 對于難穿刺者,可以扎兩個止血帶。一個處在踝關(guān)節(jié)處,另一扎在足趾端,但不要過緊,來回按撫皮膚,細小的靜脈就可以慢慢顯露,易穿刺。
3.2 對于小兒頭皮靜脈 對有些肥胖、腹瀉的患兒,特別是伴有脫水癥狀的患兒,循環(huán)血容量不足,周圍靜脈充盈度差,甚至塌陷,給靜脈穿刺帶來一定的難度。因傳統(tǒng)方法行小兒頭皮靜脈穿刺輸液時,由于液體靜壓及重力作用,存在回血阻力大,余地少的問題,容易造成回血不暢,導(dǎo)致穿刺失敗。采用負壓進針法行頭皮靜脈穿刺取得滿意效果。方法如下:在專用穿刺室和穿刺臺進行,是用一次性輸液器和5號半頭皮針,助手在患兒腳端固定頭部及肢體,穿刺者在患兒頭端,尋找靜脈。常規(guī)消毒皮膚,將準備好的輸液管取下,右手拇指和食指前后平行持針柄,左手將輸液管終端過濾器上10~15 cm管壁反折,長度約1.5 cm,擠去前端液體約0.4 ml,并迅速交于右手無名指、小指加緊,不的松開,保證進針前始終有一滴水珠在針尖斜面上。再行穿刺,當針尖斜面全部進入皮下后方可松開反折處(此時管端已形成負壓),沿血管方向刺入至見回血,打開調(diào)節(jié)器,常規(guī)固定,調(diào)節(jié)滴數(shù)。
3.3 對一些年老體弱,皮下脂肪少,靜脈易滑動,皮膚起皺褶,止血帶不要扎太緊,因扎的太緊,患者肌肉易變形,造成患者疼痛何不配合。止血帶要順著肌肉扎,用力適度,左手繃緊皮膚,在他人的幫助下將皺起的皮膚往上推,使血管固定。以30度角從血管右側(cè)快速進針易成功。
3.4 對一些血管又脆又細的患者,第一,選擇細小針頭。第二。進針角度小于20°,正面進針,速度要慢。第三,進針不要過多,見回血后不再進針。第四,固定要牢。
總之,良好的心態(tài),過硬的技術(shù),多思考、多總結(jié),才能把我們的穿刺水平提高,減輕患者的痛苦,為更多的患者服務(wù)。
[1]王秀香,張康談.靜脈穿刺的成功與失敗.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09,20(10):892.
[2]胡建華.負壓進針法在腹瀉患兒頭皮靜脈輸液中的應(yīng)用。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4A):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