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劍光 王化修 肖方庚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國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首選放射治療。隨著放療技術的進步,放療在根治腫瘤及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鼻咽癌患者放療后5年生存率已達76%,而Ⅰ、Ⅱ期(1992年福州分期)患者高達90%[1],明顯高于其他非手術治療的頭頸部腫瘤,因此,患者的生存質量日益受到關注。由于NPC患者接受放療時耳的各部分結構幾乎都處于放射野中,放療可導致外耳、中耳、內耳的損害,尤其是中耳的損傷,并出現相應的并發(fā)癥,其中以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的發(fā)病率最高,患者可產生嚴重的耳聾、耳悶、耳鳴和頭痛等癥狀,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因此,重視放療后SOM的防治,對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對鼻咽癌放療后SOM的防治尚缺乏特效方法。本研究采用“三聯療法”治療鼻咽癌患者放療后SOM,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研究對象 以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湖南邵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附屬醫(yī)院耳鼻喉科初診并經病理確診、接受根治性放療后出現SOM的鼻咽癌患者60例(67耳)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30例(34耳),年齡26~69歲,平均48.7±9.84歲,其中男21例(24耳),女9例(10耳),鼻咽癌分期根據2008年廣州臨床分期標準[3],Ⅰ期7例,Ⅱ期12例,Ⅲ期8例,Ⅳ期3例;對照組30例(33耳),年齡26~68歲,平均48.6±9.78歲,其中男20例(22耳),女10例(11耳),Ⅰ期7例,Ⅱ期12例,Ⅲ期9例,Ⅳ期2例。兩組在臨床分期、年齡、性別方面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就診時間均為放療后1~6個月,平均2.8個月。治療組采用“三聯療法”,對照組采用鼓膜置管術,兩組的治療方案單獨向患者解釋并征得同意。
1.2SOM診斷標準 耳部阻塞感或悶脹感、聽力下降、頭痛、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鳴;耳內鏡檢查見鼓膜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充血、內陷、混濁或增厚、光錐變短或消失,可有鼓室積液征;純音測聽提示為傳導性聾或混合性聾;鼓室導抗圖為B或C型;CT顯示乳突氣房骨壁完整,其內可有不同程度的積液,密度增高。
1.3治療方法
1.3.1試驗組采用“三聯療法” ①全身治療:持續(xù)2周,均為門診用藥,包括口服阿莫西林膠囊 0.5 g,3次/日;地塞米松0.75 mg,3次/日,7天后減量;地巴唑20 mg,3次/日;維生素B120 mg,3次/日;肌苷0.4 g,3次/日;肌注胞二磷酰膽堿0.25 g、維生素B12,100 μg、細胞色素C 30 mg、輔酶A 100 U,1次/日;②鼻部清理:在鼻內鏡下清理鼻腔及鼻咽部黏膜分泌物和脫落壞死組織,尤其是咽鼓管咽口周圍的分泌物及痂皮,再用生理鹽水灌洗鼻腔及鼻咽部;③鼓室正壓灌洗:患者取仰臥垂頭位,于雙側鼻腔滴1%麻黃素生理鹽水,保持該體位10~20分鐘,以充分收縮鼻腔及鼻咽部黏膜;2%丁卡因表面麻醉鼓膜,取5 ml注射器帶7號長針頭(磨鈍針尖),在無菌操作下從鼓膜前下方進入鼓室,抽吸積液,并用生理鹽水及α-糜蛋白酶反復沖洗,用吸引器將鼓室積液吸除干凈,再于鼓室內注入治療液1~1.5 ml(治療液為1%麻黃素生理鹽水1 ml、地塞米松5 mg、0.3%氧氟沙星1 ml、α-糜蛋白酶5 mg配制而成),患耳向上維持藥液于鼓室內10~20分鐘,然后用鼓氣耳鏡做鼓室正壓灌洗數次,大部分患者感覺有液體自鼻咽部流出,再于鼓室內注入治療液0.5~1 ml。雙耳同時患病者,于治療后1~2小時進行另一耳的治療。鼻部清理與鼓室正壓灌洗每周2次,8次為1個療程,最多使用3個療程。治療后隨訪觀察1年。
1.3.2對照組采用鼓膜置管術 患者在局部麻醉復合神經阻滯麻醉后,于耳內鏡下行鼓膜切開,將鼓室內積液吸干凈后用地塞米松、氧氟沙星和糜蛋白酶混合液將鼓室沖洗干凈,放置通氣管。術中注意無菌操作,術后防止耳內進水。全身治療和鼻部清理與試驗組相同。治療以3個月為期,3個月內脫管者重新置管,所有病例于3個月后取出置管。出現化膿性中耳炎者按化膿性中耳炎治療。治療后隨訪觀察1年。
1.4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鼓膜標志清晰,聽力恢復正常,耳鳴消失,鼓室導抗圖為A型;有效:癥狀緩解,鼓膜標志欠清晰,聽力提高,耳鳴減輕,鼓室導抗圖為A型或C型;無效:癥狀無改善,鼓室有積液,鼓室導抗圖為B型。治療后出現化膿性中耳炎、鼓膜穿孔、頑固性耳漏及鼓室粘連視為無效并記為并發(fā)癥。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樣本率的比較用u檢驗。
試驗組30例34耳中,治療1個療程8耳,2個療程17耳,3個療程9耳。痊愈23耳(67.65%,23/34),有效9耳(26.47%,9/34),無效2耳(5.88%,2/34),總有效率94.12%。其中1耳并發(fā)鼓室粘連,無化膿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及頑固性耳漏等其他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94%(1/34)。對照組30例33耳中,痊愈8耳(24.24%,8/33),有效12耳(36.36%,12/33),無效13耳(39.39%,11/33),總有效率60.61%。3個月內出現脫管9耳,其中2耳出現化膿性中耳炎,7耳重新置管。并發(fā)化膿性中耳炎2耳、鼓膜穿孔4耳、頑固性耳漏5耳、鼓室粘連2耳,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9.39%(13/33)。試驗組的痊愈率(u=3.56>2.58,P<0.01)、總有效率(u=3.29>2.58,P<0.01)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u=3.68>2.58,P<0.01)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Young等[4]報道放療前沒有SOM的鼻咽癌患者放療后SOM發(fā)生率達50%,其發(fā)生的機理主要是神經源性腭帆張肌、腭帆提肌麻痹和鼻咽部、咽鼓管黏膜充血水腫及局部組織纖維化、淋巴回流受阻、腺體萎縮、脫落壞死組織與干痂附著等影響咽鼓管功能[5]。另外,放療時的電離輻射可直接損傷耳蝸毛細胞及支持細胞,同時也改變了血管的生理功能,干擾了耳蝸氧代謝,使放療后聽力損害加重,誘發(fā)或加重耳鳴[5]。如不及時治療則易導致鼓膜萎縮、鼓室硬化、化膿性中耳炎等[6]。
目前針對放療后SOM的治療尚無規(guī)范性方案,其目的為清除中耳積液、改善和恢復中耳通氣引流功能,從而緩解患者耳聾、耳悶、耳鳴等臨床癥狀。治療方式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主要是通過全身預防性抗炎治療和局部抗炎治療處理。放療后SOM多為非化膿性炎癥,然而放療后全身和局部防御能力減弱,體內條件致病菌大量繁殖沿咽鼓管進入中耳腔,此時的中耳炎可演變?yōu)榛撔訹7],全身治療則非常重要。手術治療通常采用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開引流或鼓膜置管等方式,但鼓膜切開引流或鼓膜置管存在較大爭議。Hus(1995年)認為在治療SOM時鼓膜置管并不可取,因為置管后雖然可以緩解阻塞,但卻加重了炎癥,所以認為單純鼓膜穿刺抽吸術等治療更有效;Young等[8]認為,鼓膜切開引流或鼓膜置管可緩解SOM患者的耳部不適,并可一過性提高聽力,但經過10年的追蹤觀察發(fā)現,鼓膜置管可能導致持續(xù)性耳漏和聽力損失,因而不推薦置通氣管?;谝陨显?,本研究對放療后SOM患者采用“三聯療法”,即首先使用足量有效的廣譜抗生素,控制化膿性炎癥;使用激素、神經營養(yǎng)和血管擴張劑降低咽鼓管表面張力,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環(huán),并改善神經源性麻痹;細胞色素C還可以進入細胞內矯正細胞呼吸,增加氧的利用,促進物質代謝,從而促進耳蝸毛細胞及支持細胞功能的恢復,改善聽功能,緩解耳鳴[5]。其次,定期清除鼻咽部黏膜分泌物及脫落壞死組織,有利于保持咽鼓管咽口通暢,改善咽鼓管功能。研究顯示,鼻竇炎與分泌性中耳炎密切相關,鼻咽癌患者放療后鼻竇炎發(fā)生率高達66.7%[9],放療后進行鼻腔與鼻咽部清理和灌洗,可降低鼻竇炎的發(fā)生,亦可保持局部清潔,不利于細菌的生長繁殖。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在上述處理的基礎上進行鼓室正壓灌洗,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正常狀態(tài)下中耳粘液、纖毛相互作用,清除中耳腔內積聚的粘液、漿液性物質,保持中耳腔的清潔和正常生理功能。而鼻咽癌患者接受放療后中耳腔及咽鼓管黏膜的粘液纖毛排送系統(tǒng)被破壞,纖毛數量及擺動能力下降,導致中耳積液[10]。通過鼓室正壓灌洗能有效清除中耳積液,消除中耳負壓。本研究所用治療液中,地塞米松和α-糜蛋白酶可溶解鼓室、咽鼓管中的膠體,減輕炎性反應及炎性滲出,1%麻黃素生理鹽水可減輕黏膜腫脹,提高咽鼓管通暢程度,3%氧氟沙星液可抑制中耳腔內的感染。通過鼓室正壓灌洗,藥物經咽鼓管流入鼻咽部,整個鼓室、咽鼓管內均有藥液浸潤,有利于咽鼓管炎癥消除,有利于中耳腔粘液纖毛排送功能和咽鼓管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中試驗組2例治療無效的患者,在行鼓室正壓灌洗時一直無液體從鼻咽部流出,可能是放療時電離輻射損傷了咽鼓管軟骨及黏膜,使咽鼓管軟骨部發(fā)生大面積粘連,出現咽鼓管功能障礙,造成中耳腔壓力不平衡,從而導致分泌性中耳炎頑固不愈。對照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比試驗組低,其可能的原因,一是鼓膜置管后,鼓室建立了新的通氣引流通道,咽鼓管功能處于廢用狀態(tài);二是忽視了對咽鼓管的局部治療,兩者均不利于咽鼓管功能的恢復。而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試驗組,其可能的原因,一是鼓膜置管,造成鼓室與外耳道直接相通,增加了感染的機會;二是鼓膜置管致鼓膜創(chuàng)面較大,不利于鼓膜的愈合。另外,鼓膜置管還易出現脫管,需重新置管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費用。
總之,在全身治療和鼻部清理相同條件下,鼓室正壓灌洗治療鼻咽癌放療后SOM,治愈率和總有效率高于鼓膜置管者,并發(fā)癥少,說明“三聯療法”療效確切可靠,對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且該療法簡便易行,費用低,患者易于接受,便于基層醫(yī)院推廣應用。
4 參考文獻
1 羅京偉,徐國鎮(zhèn). 鼻咽癌治療的進展 [J]. 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39:509.
2 楊洪斌,李秋梅. 鼻咽癌放療后分泌性中耳炎的防治[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2,20:48.
3 中國鼻咽癌臨床分期工作委員會. 鼻咽癌 92分期修訂工作報告[J]. 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9,18:2.
4 Young YH, Lin KL, Ko JY.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in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ost irradiation [J].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5,121:765.
5 孫正良,劉陽云,馮秀榮,等. 鼻咽癌放療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探索[J]. 中華耳科學雜志,2009,7:138.
6 魏政紅,韓光,李本農. 鼻咽癌放療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J].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25:1 145.
7 蔣愛云,蘇振忠,賴英榮,等. 咽鼓管鼓室黏膜輻射損傷的組織病理學觀察[J]. 中國癌癥雜志,2000,10:547.
8 Young YH,Lu YC. Mechanism of hearing loss in irradiated ears: a long-term longitudinal study [J].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01,110:904.
9 李輝,王繼群,王麗華,等. 鼻咽癌放療前后鼻竇炎發(fā)生機制及防治措施[J]. 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5,19:554.
10 朱明,劉天松,李永賀,等.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中耳腔黏膜病理改變研究進展[J]. 國外醫(y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0,2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