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龍(寧夏大學 人文學院,銀川 750021)
中國古代雕版印刷的書籍品類多樣,內(nèi)容十分豐富,特別是為雕版印刷付出辛勤勞動和心血的刻工功不可沒。有關中國古代中原各朝代的刻工,目前學界都已有所研究,[1-6]但對于西夏雕版印刷書籍的刻工了解甚少,為了彌補學界的這一缺憾,本文結(jié)合黑水城出土并已被西夏學專家翻譯公布和介紹的西夏雕版印刷書籍的序言、跋尾和題款等內(nèi)容,對西夏部分雕版印刷書籍的刻工問題進行搜集、整理、歸納和分析。在西夏,有些刻工在西夏文刻本書籍葉面的版心中記錄了名字,有的則在發(fā)愿文或序言中載明了姓名。記錄刻工姓名一方面表示刻工對所刻版面負責,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刻工的業(yè)績與水平。這些珍貴的記錄為后人了解西夏的雕版印刷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更為鑒別西夏版書籍提供了輔助憑證。
根據(jù)西夏版書籍文字的不同,將刻工分為以下幾類。
西夏很多有重要價值的世俗著作都是刻本書籍,且大部分在刻印時都刻印上了刻工姓名。
(1) 語言文字類刻本書籍的刻工名表。
《文海寶韻》,刻字司刻。
《同音》, 刻字司刻。[7]
(2) 法律類刻本書籍的刻工名表。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西夏天盛年間 (1149~1169),似由多人于不同地點分頭雕版而成。[7]
(3) 類書類刻本書籍的刻工名表。
《圣立義海》,版心中記刻工名字有:息天、善寶、慧敢、永州、寶四、玉松、千塔、時善德、阿四、百哥、九月、驢驢等。[8]502
(4) 識字蒙書類刻本書籍的刻工名表。
《番漢合時掌中珠》,坊刻本,其封面書名下印有“ 囗坊角面西張……”。[8]110
《三才雜字》,坊刻本。
(5) 諺語、詩歌集之類刻本書籍的刻工名表。
《新集錦合辭》,西夏乾祐年間刻本,由一未署名商人操持私印。
《詩歌集》,西夏乾祐十六年(1185年) 刻本,刻工為味奴文茂、骨勒善源。
(6) 勸世文類刻本書籍的刻工名表。
《 賢智集》 , 刻工楊慧廣。[8]112
(7) 翻譯著作類刻本書籍的刻工名表。
《論語》,版心所記刻工有:息天、善寶、善樂、慧敢等。
《六韜》,版心所記刻工有:息天、善寶、永州、寶四、善功、西定等。
《類林》 (1181年),版心所記刻工有:玉信、息天、善寶、慧敢、時德明、寶四、玉松、千塔、柴草、榮州、善樂、德二、賢山等人。
《黃石公三略》,版心所記刻工有玉信、阿信、源囗等。[8]502
(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劉寶四。
(2)《佛說圣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耿長葛。
(3)《達摩大師觀心本母》,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耿長葛。
(4)《佛說阿彌陀經(jīng)》,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李什德、劉鐵迦。
(5)《圣大乘守護大千國土經(jīng)》,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斡阿四哥。
(6)《大白傘蓋母之總持誦順要論》,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酩布慧明。
(7)《大乘默有者道中入順大寶聚集要論》,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張羅主。
(8)《大乘默有者道中入順大寶聚集要論》,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尹善羅。
(9)《諸說禪源集都序》,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申行征。
(10)《諸說禪源集都序干文》,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申行征。
(11)《寶藏論》,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移合訛尼 。[8]502
(12)《大乘圣無量壽經(jīng)》,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卜□刻。
(13)《大智度論》,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翁□刻。[9]
(14)《慈悲道場懺罪法》 卷第一之圖 《梁皇寶懺圖》,刻工:俞聲。
(15)《慈悲道場悔罪法》,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何森秀刊。[10]240
(16)《無量壽佛說往生凈土咒》,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李什德、劉奴囗。[11]
(17)《頻那夜迦經(jīng)》,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臺周等。[13]
(18)《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jīng)》,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臺周。
(19)《大悲經(jīng)》,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周子俊、王子正、臺周。
(20)《不空囗索神變真言經(jīng)》,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周子俊、任…。
西夏漢文刻本多為佛經(jīng),而且有不少是寫刻俱佳、印制精美。
(1) 《妙法蓮華經(jīng)》(1146年),西夏人慶三年(1146年),經(jīng)折裝,卷二末刻“王善惠”,卷四末刻“郭狗埋”,卷五末刻“賀善海”,卷六末刻“王善圓”。
(2)《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jīng)》(1189年),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張知一。
(3)《大乘圣無量壽經(jīng)》(1210年),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僧人李智寶。
(4)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略稱 《般若心經(jīng)》,1210年),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西天智圓刁。[8]503-504
(5)《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 (1196年),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王善惠。[10]258
(6)《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 (1161年),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京市周家寺僧雕字僧王善惠。
(7)《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1167年),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溫家寺印經(jīng)院刻印。[8]110
(8)《悲華經(jīng)》,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周…。
(9)《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順正理本母卷》,卷末題款所記刻工有:毛…、王…、英…。
《西夏乾祐十三年壬寅(1182年) 具注歷》,刻字司刻印。
《雜字》,刻字司刻印。
西夏文世俗書籍的刻工名一般都雕印在版心,且多為比較古老的蝴蝶裝形式,如 《圣立義海》 《類林》《詩歌集》 等。這也是受宋刻書的影響所致。
西夏文大型世俗書籍的刻工一般有多個工匠。在西夏文文獻中如果是大型的書籍,同一種西夏文刻本書籍中,在不同的葉面版心內(nèi)有不同的刻工。版心標有刻工姓名的,多為蝴蝶裝世俗著作,如乾祐十二年(1181年) 刻印的《類林》,版心中記刻工有玉信、息天、善寶、慧敢、時德明、寶四、玉松、千塔、柴草、榮州、善樂、德二、賢山等人。[12]502西夏文大型世俗書籍一般都需要較多的刻工,其目的可能是集中刻工,使每部著作在短時間內(nèi)雕刻完成,這樣不僅可以提高雕印書籍的效率,而且可以保持版式、文字雕刻風格等的一致性。
同一刻工的名字出現(xiàn)在很多不同的西夏文世俗書籍中,印證了這些人是這一時期的職業(yè)刻工,如,息天、善寶、慧敢等同時出現(xiàn)在《類林》《圣立義海》《論語》 等版心中。
西夏刻工題名所用的西夏字大多是專門用來譯寫漢語的純表音字,而沒有出現(xiàn)黨項人名中常用的那些有具體意義的字,這充分說明刻字司的工匠大多是流入西夏的中原人。[7]
世俗性著作大多是西夏官刻本,即刻字司牽頭,組織相關的刻工刻寫,用來普及知識和作為學校教材的,譬如,《類林》《圣立義?!贰对姼杓?等;童蒙識字教材大多由個人書坊刻印,均不署刻工姓名,譬如《番漢合時掌中珠》《三才雜字》 等。
西夏文、漢文佛教書籍的刻工姓名雕印位置與西夏文世俗書籍的位置完全不同,現(xiàn)歸納如下。
西夏文刻本佛經(jīng)的刻工姓名大多記錄在卷末題款中。如 《佛說禪源集都序》 的刻工申行征, 《寶藏論》 的刻工移合訛尼, 《圣大乘守護大千國土經(jīng)》 的刻工斡阿四哥, 《大白傘蓋母之總持誦順要論》 的刻工僧人酩布慧明。
還有一些西夏文、漢文刻本佛經(jīng)的刻工姓名記錄在佛經(jīng)發(fā)愿文中,如,西夏文佛經(jīng)《高王觀世音經(jīng)》的刻工姓名即在發(fā)愿文中,“知囗人能中五耶能羅囗刻”;[10]328西夏皇建元年 (1210年) 發(fā)愿刻印漢文《般若心經(jīng)》,在發(fā)愿文后有“西天智圓刁”五字,“刁”即雕。智圓應是雕刻此經(jīng)的刻工,他熟悉漢文化,精于刻字。此刻本經(jīng)文是寫刻俱佳的楷書,而發(fā)愿文則是雕刻難度很大的行書??梢姡菆A的雕刻技術特別純熟。[13]
西夏漢文刻本佛經(jīng)中不僅在卷末記有刻工姓名,同時在發(fā)愿文中還有具體說明。如《妙法蓮花經(jīng)》 則較為典型??探?jīng)系經(jīng)折裝,卷二末刻“王善惠”,卷四末刻“郭狗埋”,卷五末刻“賀善?!保砹┛獭巴跎茍A”。這些人名都是刻工的姓名。在卷七最后,也就是全經(jīng)最后有一篇人慶三年(1146年)的施經(jīng)發(fā)愿文,其中比較詳細地記載了刻印該經(jīng)及刻工的情況:“今有清信弟子雕字人王善惠、王善圓、賀善海、郭狗埋等,同為法友,特露微誠,以上殿宗室御史臺正直本為結(jié)緣之首,命工鏤板,其日費飲食之類皆宗室給之。雕印斯經(jīng)一部,普施一切同欲受持,以茲功德,伏愿□皇基永固同磐石?!保?3]
當然,在鑒別西夏版書籍時,一定要認真閱讀所有的文字,以防因個別因素的影響而產(chǎn)生錯誤的判斷。有的西夏刊佛經(jīng)發(fā)愿文中記載的人名并不是刻工的姓名,如夏天盛四年(1152年) 刊印的漢文《注華嚴法界觀門》 發(fā)愿文末雖然寫有“劉德真雕板印文”的字樣,但他并不是該佛經(jīng)的刻工。通過閱讀整篇佛經(jīng)發(fā)愿文,我們發(fā)現(xiàn)具體真實的信息:“今者德真幸居帝里,喜迂良規(guī),始欲修習,終難得本,以至口授則音律參差,傳寫者句文脫謬,必成大失。是以恭舍囊資,募工鏤板,印施流通,備諸學者?!保?3]由此我們才能知道劉德真并不是刻工,而是出資雕刻發(fā)愿文的人。
西夏版書籍的刻工既有黨項人,如味奴文茂、骨勒善源刻西夏文 《詩歌集》,移合訛尼刻西夏文《寶藏論》,僧人酩布慧明刻西夏文《大白傘蓋母之總持誦順要論》 等,說明黨項族在漢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下,已經(jīng)培養(yǎng)出了大批文字雕刊技術嫻熟的匠人。西夏版書籍的刻工除了黨項之外,還有漢人,如西夏文《達摩大師觀心本母》 和西夏文《佛說圣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 的刻工耿長葛,西夏文 《慈悲道場悔罪法》 的刻工何森秀,西夏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的刻工劉寶四,西夏文《佛說阿彌陀經(jīng)》 的刻工李什德、劉鐵迦等,充分證明漢族刻字匠人參與了西夏文版書籍的雕版印刷工作。
在西夏文雕版書籍中,有些刻本并不是西夏時期刻印的,如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刻本《慈悲道場懺罪法》 存卷 1、3、4、5、6、7、 8、9、10, 共 9卷, 缺卷2。經(jīng)折裝,原各卷皆有封面、題簽,卷首有梁皇寶懺圖一幅4面,有部分殘損,圖右有漢文“俞聲刊”3字。后有佛名4面,卷前經(jīng)名后有譯者題名,譯文為“天生全能祿蕃式法正國后太后梁氏御譯,救德主世增福正民大明皇帝嵬名御譯”,是為西夏惠宗母梁氏和惠宗的尊號?!坝崧暋笔窃贾莸貐^(qū)刻工,曾為宋兩浙茶鹽司雕刊的《禮記正義》 和杭州刻本《爾雅疏》 補版。由此可見,國家圖書館館藏西夏文《慈悲道場懺罪法》 的《梁皇寶懺罪》 可能為元代刊印。
西夏版書籍的文字以西夏文為主,且大都是佛教經(jīng)典還有部分世俗文獻。而西夏版漢文佛教經(jīng)典也比較豐富,但西夏漢文世俗書籍卻發(fā)現(xiàn)不多,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有些同時發(fā)現(xiàn)的漢文世俗文獻殘失了相應的年款以及刻工姓名,故無法確定是西夏的書籍還是宋朝或金朝的書籍,正如史金波先生所言:“可能是西夏出版的漢文世俗文獻由于沒有或殘失了年款,目前又難以通過其他線索確定其時代?!笔方鸩ㄏ壬种赋隽宋飨臐h文世俗文獻少的另一個原因:“還有一種可能是西夏王朝出版世俗書籍以西夏文為主,漢文較少,因而留存于世的就很難見到了?!保?]69
西夏版書籍中還有少量的藏文佛教書籍,如蝴蝶裝《頂髻尊勝佛母陀羅尼功德依經(jīng)攝略》,還有多種單葉《護法輪圖》。這些藏文雕版書籍的出土,說明在西夏境內(nèi)還有藏民族存在。更為重要的是它們是12世紀至13世紀初的藏文印刷品,比永樂版《大藏經(jīng)》要早兩個世紀,屬于迄今為止最早的藏文印刷出版作品。[8]71
西夏版書籍的刻印機構如同宋朝一樣,既有官刻,也有寺院刻,還有私刻。
官刻即西夏官府組織刻印書籍。西夏政府機構中設立刻字司,專主刻印事業(yè)??套炙驹谥醒胝宓葯C構中屬末等司的第一個機構,可見,西夏中央對印刷事業(yè)的重視程度。如,西夏文《類林》《圣立義?!贰段暮氻崱贰对姼杓贰墩撜Z》《六韜》《黃石公三略》等都由西夏刻字司刻印。
寺院刻印的書籍。在西夏各刻印機構中,除了官刻之外,還有一個刻印書籍數(shù)量龐大的機構——寺院。寺院的刻工主要是僧人。僧人刻工在佛教經(jīng)典的撰著、翻譯、??狈矫嬗幸欢▋?yōu)勢。如,有京市周家寺僧雕字僧王善惠刻印的《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1161年),溫家寺印經(jīng)院刻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1167年) 等均為寺院僧人刻印。
坊刻本。坊刻書籍與官府、寺院不同,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贏利,質(zhì)量不是很高。但仍然不乏價值很高的文獻,比如西夏文—漢文雙解詞語集《番漢合時掌中珠》 即為“囗坊角面西張…”的坊刻。
私刻。私刻為普通個人出資刻印的書籍,這些書籍大多為佛教經(jīng)典。如,梁吉祥狗為報先圣帝和父母之恩而刻印西夏文《佛說父母恩重經(jīng)》,劉德真為修習經(jīng)典而發(fā)愿刻印漢文《注華嚴法界觀門》,僧人智通印施的漢文《六字大明王陀羅尼》 等。
綜上所述,西夏雕版印刷書籍數(shù)量很多,為西夏雕版印刷事業(yè)作出卓越成就的刻工,既有漢人,也有黨項人。
[1](日本) 長澤規(guī)矩.宋元刊本刻工名表初稿[M]//長澤規(guī)矩著作集(第3卷).東京:汲古書院,1934:128-214.
[2]何槐昌.宋元明刻工表說明 [J].圖書館研究,1983(3) : 135-137, 169.
[3]王重民.刻工人名索引[M]//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00-104.
[4]魏隱儒.宋至清各代部分刻本所見刻工及寫畫人姓名簡表[M]//古籍版本鑒定叢談.北京:印刷工業(yè)出版社,1984:102-115.
[5]李國慶.宋版刻工表 [J].四川圖書館學報,1990(6): 3-54.
[6]王肇文.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406.
[7]聶鴻音.西夏刻字司和西夏官刻本[J].民族研究, 1997(5) : 77-82.
[8]史金波.西夏出版研究[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
[9]史金波,陳育寧.中國藏西夏文獻 (第6冊)[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藝出版社,2006: 282-288.
[10]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 [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11]孫伯君. 《佛說阿彌陀經(jīng)》 的西夏譯本 [J].西夏研究, 2011(1) : 25-34.
[12]聶鴻音.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頻那夜迦經(jīng)》 考補 [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6):23-28.
[13]史金波,等.俄藏黑水城文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