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鳳偉,崔繼興
(河北省唐山市第三醫(yī)院手術室,河北唐山063100)
·臨床護理研究·
不同規(guī)格注射針在橈動脈采血中的效果比較
周鳳偉,崔繼興
(河北省唐山市第三醫(yī)院手術室,河北唐山063100)
血樣采集;橈動脈;針
動脈血氣分析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是監(jiān)測呼吸功能和酸堿平衡的重要指標[1],可判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等,并為手術和麻醉過程中患者的病情判斷提供可靠依據。而標本的正確采集是獲得準確血氣分析指標及pH值的關鍵[2]。由于手術部位限制,避免手術野污染常選用橈動脈進行采血。作為手術室護士,抽取動脈血做血氣分析時,必須穿刺準確、快速[3],提高動脈采血一次性成功率,減少采血對患者的不良影響。臨床一般采用0.7×30TW LB注射針采集動脈血。我們選擇使用3種不同規(guī)格的注射針采血,觀察并比較其一次穿刺成功率及血腫發(fā)生率。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6月我院各類手術患者180例,男性95例,女性85例,年齡23~65歲。其中腹腔鏡手術30例,復合傷手術10例,肺癌手術10例,婦科手術50例,下肢骨科手術50例,腹部手術30例。隨機分為3種規(guī)格注射針采血組,即0.45×16 RW LB注射針組、0.5×20 TW LB注射針組、0.7×30 TW LB注射針組,每組60例。3組性別、年齡、麻醉方式、手術類別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血選擇橈動脈,穿刺側上肢外展60~70°。楊蘭杰[4]報道穿刺部位定位以橈骨莖突為基點,向尺側移動1.2cm,再向肘的方向上移0.5cm,為進針點?;颊呤终瞥希笙路判『C拚?,使掌背呈反弓狀,在撓動脈搏動最明顯處做好標記[5],繃緊橈動脈,防止動脈滑動,利于穿刺。常規(guī)消毒穿刺部位皮膚及操作者左手食指及中指,右手以執(zhí)筆式持注射器,在左手食指中指間與皮膚成30~40°角刺入,見回血后抽取1~2mL采血完畢,按壓穿刺點2~5min,另一手拔出針頭后迅速刺入橡膠塞內以隔絕空氣并立即送檢。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0.45×16 RW LB注射針組和0.5×20 TW LB注射針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均明顯高于0.7×30 TW LB注射針組,而穿刺部位青紫血腫發(fā)生率卻均明顯低于0.7×30 TW LB注射針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0.45×16 RW LB注射針組與0.5×20 TW LB注射針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穿刺部位青紫血腫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種注射針采血一次性穿刺成功和穿刺部位青紫血腫發(fā)生率比較 (n=60,例數,%)
本研究結果顯示,0.7×30 TW LB注射針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最低,穿刺部位皮膚青紫血腫發(fā)生率最高,因為其針長,針尖斜面大,對穿刺局部組織造成切割性損傷大,易穿透血管壁,造成血腫。0.5×20 TW LB注射針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0.7×30RW LB注射針組,而穿刺部位青紫血腫發(fā)生率明顯低于0.7×30 TW LB注射針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0.45×16 RW LB與0.5× 20 RW LB注射針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穿刺部位青紫血腫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使用0.45×16 RW LB注射針及配套1mL注射器采血,由于注射針及注射器太細,導致回血慢,采血量不充足,操作不便。
手術室常于橈動脈采集動脈血標本做血氣分析,因其自肱動脈分出,先行于肱橈肌深面,后經肱橈肌腱和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下行,橈動脈下段僅被皮膚和筋膜遮蓋,周圍無重要血管和神經伴行[6],是臨床觸摸脈搏的部位。筆者認為橈動脈采血一次性成功的關鍵有三點:準確定位;進針角度和深度的掌握;采血裝置的正確選擇。實踐證明定位以橈骨莖突為基點,向尺側移動1.2cm,再向肘的方向上移0.5cm,為進針點的最佳位置[4]。由于橈動脈的解剖特點,選擇進針角度不宜超過45°,筆者實踐認為30~40°進針最好。本研究結果顯示,選用0.5×20 TW LB注射針(配套2mL注射器)進行60例橈動脈采血一次性成功率為96.7%,優(yōu)勢明顯。通常動脈采血后按壓時間為5~10min,而使用0.5×20 TW LB注射針采血后按壓時間為2~5min,不僅縮短了護士采血的操作時間,而且大大降低了穿刺部位血腫發(fā)生率。
由于0.5×20 TW LB注射針頭的針尖小,可以減少對周圍組織、血管壁的損傷,利于血管的自我修復,穿透后局部滲血量少,止血容易,不易造成血腫。所以,采用0.5×20 TW LB注射針行橈動脈采血,操作簡便,穿刺成功率高,并發(fā)癥少,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臨床推廣。
[1] 侯潤花.動脈采血失敗的原因分析與對策[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20(3):337.
[2] 李娟,曾桂珍,高淑英.896次不同部位動脈采血效果比較分析[J].現(xiàn)代醫(yī)院,2008,8(7):102-103.
[3] 林舉俏.淺談患兒手術中的動脈采血[J].現(xiàn)代醫(yī)院,2010,10(12):105.
[4] 楊蘭杰.橈動脈采血部位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1997,32(12):719-720.
[5] 廖春紅.采集動脈血標本使用不同型號注射器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31):80-81.
[6] 周振.經股動脈和撓動脈兩種路徑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對比[J].臨床研究,2011,9(18):42-43.
(本文編輯:劉斯靜)
R472.3
B
1007-3205(2013)09-1096-02
2013-07-02;
2013-08-16
周鳳偉(1970-),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省唐山市第三醫(yī)院主管護師,醫(yī)學學士,從事臨床護理研究。
10.3969/j.issn.1007-3205.2013.0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