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如
大蒜—白糯玉米—冬瓜間套種高效栽培技術
王云如
導讀:江蘇如東縣大蒜、白糯玉米、冬瓜間套種,青蒜選用耐密早發(fā)的硬葉二水早品種,收蒜選用高產(chǎn)耐肥品種太倉白蒜,冬瓜選用耐貯藏、耐運輸且商品性好的廣東黑皮冬瓜品種,玉米選用優(yōu)質(zhì)多抗的蘇玉糯1號或京科糯2000。合理安排茬口,科學肥水運籌,可取得較好的經(jīng)濟效益,平均667 m2產(chǎn)值可達9 000元以上,值得大力推廣。
大蒜、白糯玉米、冬瓜間套種,平均667 m2產(chǎn)青蒜2 000 kg,產(chǎn)值4 000元;蒜頭350 kg,產(chǎn)值1 400元;蒜薹100 kg,產(chǎn)值250元;白糯玉米青果穗400~450 kg,產(chǎn)值800~1 000元;冬瓜5 500 kg,產(chǎn)值2 500元。平均每667 m2產(chǎn)值9 000元以上,經(jīng)濟效益十分顯著。
該模式的組合為333 cm。9月上中旬,每組合播種133 cm寬的青蒜,行株距6.7 cm×6.7 cm。9月中下旬在200 cm的播幅內(nèi)等行距種植6行收蒜,行株距36 cm×(8~8.5)cm,667 m2栽22 000~20 000株。翌年2~3月青蒜上市。3月下旬在青蒜收獲后的空幅中作壟,在預留的冬瓜行下風50 cm處播種1行糯玉米,穴距18~20 cm,667 m22 000株左右。4月下旬居中移栽1行冬瓜,株距75 cm,667 m2栽240~300株(圖1)。
圖1 種植模式示意
青蒜品種選用耐密早發(fā)的硬葉二水早,收蒜選用高產(chǎn)耐肥品種太倉白蒜,冬瓜選用耐貯藏、耐運輸且商品性好的廣東黑皮冬瓜,玉米選用優(yōu)質(zhì)多抗的蘇玉糯1號或京科糯2000。
3.1 青蒜
①播種時間 一般田塊于9月上中旬上茬冬瓜離田后播種,調(diào)茬田可提早到8月下旬播種,盡可能早播,利于早發(fā)、早上市。
②浸種催芽 播前一般浸種24~36 h,以加快出苗速度。播種后覆蓋秸稈遮蔭,促進早出苗、出好苗。
③肥料運籌 每667 m2施高濃度復合肥30 kg作基肥,3葉期每667 m2追施碳酸氫銨40 kg作苗肥。冬至(12月21~23日)前每667 m2施碳酸氫銨40 kg,可有效增加青蒜生物學產(chǎn)量,提高經(jīng)濟效益。
3.2 收蒜
①播種時間 9月播種,具體時間根據(jù)上茬冬瓜離田時間或者調(diào)茬田前茬的收獲時間來決定,一般9月中下旬為宜。
②肥料運籌 667m2施高濃度復合肥15~20kg、碳酸氫銨20 kg作基肥。3葉期每667 m2施尿素20 kg作苗肥,于大蒜行間開小溝施入,可結合松土除草進行。2月下旬667 m2追施尿素20 kg作薹肥。
③及時收獲 5月10日左右,蒜薹長到稍彎曲時即可采薹應市。5月底至6月初開始收獲,可收鮮蒜頭上市,也可曬干后出售。
3.3 白糯玉米
①播種時間 一般于3月下旬采用點播的方式播種。播后搶墑覆蓋100 cm寬的藥膜,出苗后及時破膜放苗。
②肥料運籌 糯玉米的施肥堅持一基一追的原則?;适┯每膳c冬瓜的基肥同時進行,采用穴施法,每667 m2施碳酸氫銨40 kg、過磷酸鈣20 kg、氯化鉀15 kg和餅肥40 kg,在此基礎上追施抽雄擺果肥,每667 m2施碳酸氫銨25 kg。
③防治玉米螟 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影響到青果穗的商品性,務必適時高質(zhì)量地進行防治。
④去雄 因玉米間距較大,故采取隔株去雄法,既能減輕玉米螟的為害,又能提高產(chǎn)量、提早成熟。
3.4 冬瓜
①培育壯苗 3月下旬制缽育苗,每缽播2粒健籽,覆蓋細土0.5~1.0 cm厚,齊苗后間苗,保證一缽一苗。苗床管理的重點是采用“增積床溫與因苗控溫”的方法調(diào)節(jié)控制好苗床溫濕度,其目的在于培育壯苗,具體措施與棉花苗床管理相仿。
②適時移栽 在搶墑覆藥膜 (膜寬100 cm)的基礎上移栽,并用稀糞水澆塘,促苗快長、早發(fā)。
③肥料運籌 覆膜前,每667 m2將高濃度復合肥12.5 kg、羊窩灰500 kg撒施于冬瓜壟上,寬度為40 cm,然后翻整使肥土充分混和。7月10日左右冬瓜開始陸續(xù)上市,7月20日左右進入上市高峰期。因冬瓜的生長勢和結果能力很強,可在冬瓜大量上市2批次后(一般7月中下旬)進行1次追肥,平均每667 m2追施碳酸氫銨20 kg,以保證冬瓜在其生長后期不早衰,且持續(xù)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
④其他措施 及時收獲大蒜,松土除雜草,噴施除草劑,鋪適量秸草,并理好瓜蔓等。
王云如,江蘇如東縣大豫鎮(zhèn)農(nóng)業(yè)服務中心,如東縣大豫鎮(zhèn)兵房健康路4號,226412,電話:13912413016,E-mail:andywap@126.com
201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