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貴勇
出入境檢驗檢疫是指檢驗檢疫部門或機構按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國際慣例等要求,對出入境的貨物、運輸工具、人員等進行檢驗檢疫、認證和簽發(fā)官方檢驗檢疫證明等監(jiān)管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保護國家經濟的順利發(fā)展、人民生命和生活環(huán)境的安全與健康。隨著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越來越重視產品的健康和安全,因此,檢驗檢疫工作在國家經濟生活、特別是進出口業(yè)務中地位日益重要,進出口企業(yè)應更加重視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工作。
一、案例介紹
2007年12月,上海某進出口有限公司(甲方、本案被告)和上海某機械工業(yè)有限公司(乙方、本案原告)簽訂了《委托代理進口協(xié)議書》,合同主要條款如下:(1)乙方委托甲方代理進口,具體內容如下:詳情見各批次合同;(2)甲方接受乙方委托,同意以自己的名義代理以下工作:對外簽約;進口報關、商檢;對外付款;(3)交貨方式:乙方憑甲方遞交的單據,自行到指定地點提貨,運費等自理;(4)進口來源國及客戶由乙方指定;(5)費用及結算:甲方以代理進口商品的實際付匯總金額,按實際付匯日外匯牌價折成人民幣計算,向乙方收取 1% 代理手續(xù)費。
為履行合同,2008年1月和2月,原告以自己名義與國外出口商簽訂進口合同,合同金額分別為140000美元和700000美元;2008年3月5日和7日,被告代理原告申領與前述兩個合同相對應的機電產品進口許可證;2008年3月,被告向原告開具進口服務費發(fā)票,隨后原告向被告支付進口服務費6萬元整;2008年4月,兩批涉案產品自國外進口,為辦理清關事宜,原告將蓋有原告公章的用以辦理進口報關、報檢的空白委托書交付給被告,委托被告代為辦理相關事宜;后被告通過丙方(上海某國際物流有限公司)辦理相關事宜。丙方代為辦理相關進口事宜并在原告向其支付貨運代理費用后(丙方向原告開具貨運代理費發(fā)票),將提單(提貨單)等單據交給原告,原告派司機憑提貨單據從海關提貨后,直接運至原告工廠投入使用;2008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閔行區(qū)開發(fā)區(qū)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以這兩批貨物未經法定檢驗即投入使用為由,對原告處以10萬元人民幣的行政處罰;原告在規(guī)定期限先行支付該罰款后,就該罰款賠償問題與被告多次磋商,均無果;2009年4月,原告以被告未履行代理義務而致使原告遭受額外損失為由將被告訴至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民法院,要求被告償付10萬元及相應利息。法院予以立案。
對于原告的控訴,被告提出如下三個抗辯:
抗辯一:對于6萬元的進口服務費發(fā)票,被告解釋該費用為按照標的金額的1%收取的代理原告辦理機電產品進口招標事宜的費用。截至發(fā)票開具日,被告成功代理原告辦理兩票招標事宜,標題金額分別為700000美元和140000美元,1%的代理費為8400美元,按發(fā)票當日匯率7.0848折算成59344.32元。但考慮到有后續(xù)業(yè)務,故為方便,開立金額為60000元的發(fā)票。因此,此發(fā)票開立僅表明被告與原告間存在招標代理關系,而不存在進口業(yè)務代理關系,所以因進出口商檢引起的責任、風險和費用均與被告無關。
抗辯二:甲乙雙方于2007年12月簽訂的委托進口代理協(xié)議書第6.16條約定:乙方自行提貨的,簽收提單等貨物單證后,貨物因任何原因造成的損失及因此造成甲方的損失,由乙方承擔。本案中,乙方在收到貨代公司遞交的已加蓋海關放行章的提貨單后,直接去口岸提貨后未經法定檢驗就直接投入使用,從而被閔行區(qū)檢驗檢疫機構除以10萬元罰款。此過錯屬于乙方自行提貨后發(fā)生的行為,且乙方提貨并未通知甲方,故按第6.16條約定,甲方不應承擔此責任。
抗辯三:按照乙方起訴書所述,本案中,乙方委托甲方代辦進口業(yè)務,甲方再將部分進口業(yè)務轉包給丙方代理完成,則應先由乙方向甲方支付所有代理費,再由甲方向丙方支付部分代理費用。但乙方所提供的丙方開具的貨運代理發(fā)票表明其是由丙方直接開立給乙方,而貨運代理費的付款憑證也表明其是由乙方直接支付給丙方。顯然,丙方和乙方已繞過甲方而直接發(fā)生業(yè)務關系,而該關系屬于甲乙雙方間進口代理協(xié)議之外的行為,故其所產生的風險和費用與甲方無關。
法院最終判決:經過審理,一審法院做出判決,被告未嚴格履行代理合同義務,而致使原告遭受行政處罰,即該處罰是由于被告違約而造成,因此,被告應承擔違約責任,賠付原告10萬元及相應利息,并承擔60%的訴訟費用。被告對一審判決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經過審理,認定該案事實清楚、責任明確,一審判決合法合理,故維持原判。
二、案例分析
(一)商品檢驗與法定檢驗
一般而言,進口貨物根據監(jiān)管條件分為非法檢貨物和法檢貨物。進口貨物的檢驗亦分為兩類:商品檢驗和法定檢驗。
商品檢驗是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工作內容的一部分,是對所有進出口貨物都進行的檢驗檢疫,具體包括質量檢驗、動植物檢疫和國境衛(wèi)生檢疫,即“三檢”。
法定檢驗是指海關監(jiān)管條件含A(進口)或B(出口)的貨物,該類貨物在報關時須向海關提供檢驗檢疫機構的進出境通關單。如監(jiān)管條件不含A或B,就不算法定檢驗貨物,報關時就無需提供通關單。(注:A代表入境貨物通關單,B代表出境貨物通關單,是指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機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植物檢疫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wèi)生法》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對列入《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實施檢驗檢疫的進出境商品目錄》的進/出口商品簽發(fā)的入/出境貨物通關單)。
因此,任何進出境貨物都須經過商檢(三檢),但并非都需經過法定檢驗。
(二)進口商檢的流程
因本案僅涉及進口商品,所以本文僅介紹進口商品檢驗的基本流程。
進口商檢實施“先放行通關、后法定檢驗檢疫”原則。
首先,判定進口貨物是否是法檢貨物,即看海關監(jiān)管條件是否含有A。
如果不是法檢貨物,報關時無需出具入境通關單,因此,只需走基本商檢流程,即在進口口岸做普通商檢,一般兩小時左右就可完成。
如果是法檢貨物,報關時需出具入境通過單,需走法定檢驗流程(如圖1):
1.在貨物入境前或入境時,進口商或其代理人先提供所需報檢資料到卸貨口岸或到達站的檢驗檢疫機構報檢,檢驗人員對所提供的書面材料進行審核,根據書面資料的貨物描述內容,判定需要對貨物進行“三檢”中的哪一種或哪幾種。
2. 檢驗檢疫機構根據規(guī)定和需要,對進口貨物實施三檢合格或必要的衛(wèi)生除害處理后,出具《入境貨物通關單》和《檢驗檢疫聯(lián)系憑條》。
3. 進口商或其代理人憑入境貨物通關單、合同、提單(提貨單)、進口商業(yè)發(fā)票、進口包裝單及其他進口清關所需資料向海關進行申報,海關對貨物進行查驗、征稅后對貨物進行放行,即在提單(提貨單)上加蓋“放行”簽章。
4. 進口商或其代理人憑加蓋“放行”簽章的提單(提貨單)到港口碼頭提貨,提貨前,車隊需要前往港區(qū)排法檢隔天計劃,計劃通過后,結賬(港雜費、理貨費、放箱費、疏港費等)提箱,并憑商檢機構出具的“檢驗檢疫聯(lián)系憑條”將貨物送到法檢場地進行檢驗檢疫。
5. 法定檢驗合格后,檢驗檢疫機構簽發(fā)《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準予銷售、使用,進口商或其代理人可送貨至相關場所(如工廠、客戶、商場等)進行使用和銷售;經檢驗檢疫不合格的,檢驗檢疫機構簽發(fā)《檢驗檢疫處理通知書》,貨物或其代理人應在檢驗檢疫機構的監(jiān)督下進行處理,無法處理或處理后仍不合格的,做退運或銷毀處理;需對外索賠的,檢驗檢疫機構簽發(fā)檢驗檢疫證書。
必須注意,對于法定檢驗貨物,如果進口商或其代理人從港口提貨后,未送到“檢驗檢疫聯(lián)系憑條”所指定的場地進行法檢就擅自送到相關場所進行使用和銷售,將會遭到檢驗檢疫機構按照相關法律、法規(guī)予以的處罰。
(三)對被告三個抗辯的辯駁
本案中,被告雖提出三個抗辯,以證明該案法律責任不在于被告,而在于原告或丙方(貨代公司),但細細辨析,這三個抗辯缺乏法律依據和事實依據。
抗辯一:對于6萬元進口服務費問題。被告只能提供自己出具的書面說明,而無法提供第三方證明,特別是無法提供書面《代理招標協(xié)議》證明該費用僅是招標代理費。由于進口標的物屬于進口許可證管理貨物,獲取進口許可證是該貨物能順利進口的必經環(huán)節(jié),即被告代理原告申領進口許可證是被告履行2007年12月原被告雙方簽訂的《委托代理進口協(xié)議書》第2款規(guī)定“甲方接受乙方委托,同意以自己的名義代理以下工作:對外簽約;進口報關、商檢;對外付款”的必需環(huán)節(jié)。因此,該進口服務費應是被告代理原告辦理“簽約、申領許可證、報關、商檢、付款”等全套進口業(yè)務的服務費。因此,在商檢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的爭端屬于2007年12月簽訂的《委托代理進口協(xié)議書》管轄范圍。
抗辯二:對于《檢驗檢疫聯(lián)系單》的交接與責任劃分問題。本案中,檢驗建議聯(lián)系單交接與商檢責任劃分存在兩種可能:其一,被告或其代理人(貨代公司)在完成清關后,未將《檢驗檢疫聯(lián)系憑條》與提單(提貨單)等其他單據一道交給原告,致使原告所委托的司機憑提單(提貨單)等從海關監(jiān)管場所提貨后,未經法定檢驗就將貨物直接運至原告的工廠投入使用,則由此引起的損失、費用、責任與風險應由被告承擔;其二,被告或其代理人(貨代公司)在完成清關后,已將《檢驗檢疫聯(lián)系憑條》與提單(提貨單)等其他單據一道交給原告,但原告或司機因過失或疏忽,在憑提單(提貨單)等單據從海關監(jiān)管場所提貨后,未經法定檢驗即將貨物直接運至原告的工廠投入使用,則由此引起的損失、費用、責任與風險應由原告承擔。
本案中,雖然被告的代理人(丙方)出具聲明稱已將《檢驗檢疫聯(lián)系憑條》與提單(提貨單)等單據一道交給原告司機,并告知其自行提貨和送檢,但卻無法提供有效證據證明其確實已將《檢驗檢疫聯(lián)系憑條》交付給原告司機。在此情況下,法院只能認定丙方未將《檢驗檢疫聯(lián)系憑條》交予原告,亦未告知原告商檢事宜;進而考慮到原告對于進出口通關、商檢等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技能的匱乏,其根本不會想到涉案貨物還須經過法檢才能投入使用和銷售,故可認定原告未將貨物送去法檢的根本原因在于被告的代理人未如實告知并提供相關單據。根據《民法》:代理人基于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權或依照法律規(guī)定,代替被代理人參加民事活動,其活動產生的全部法律效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因此,本案被告須承擔法律民事責任,應向原告賠償10萬元行政處罰及相應利息。
抗辯三:關于丙方與乙方的關系問題。雖然原告提交的貨運代理發(fā)票是由丙方直接開立給原告,而貨運代理費的付款憑證也表明由原告直接支付給丙方,但這不表明原告已繞過被告而于丙方直接發(fā)生業(yè)務關系。因為丙方是由被告為履行代理合同第2條所規(guī)定的“代理進口報關、商檢”等義務而聯(lián)系的,且未將與丙方的關系告知原告,由此原告可默認被告和丙方間存在代理關系?!段写磉M口協(xié)議書》第5.4款規(guī)定:在進口合同執(zhí)行中發(fā)生的關稅、增值稅,以及報關、商檢、銀行、保險、港務、港監(jiān)、衛(wèi)生檢疫、動植物檢疫等一切費用均由乙方承擔。因此,原告向丙方直接支付進口代理費并要求丙方開立進口代理費發(fā)票是為履行原告與被告間代理合同的義務而采取的行為,且采取這些行為是基于合理認為被告和丙方存在代理關系。因此,這些行為并不能表明原告已繞過被告而直接與丙方發(fā)生獨立于涉案的《委托代理進口協(xié)議書》的業(yè)務和關系,即被告須承擔由于丙方過失或過錯等所產生的責任和風險。
綜上,法院對本案的判決有理有據,符合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
三、案例啟示
第一,注意合同資料的留存。本案中,因被告無法提供雙方簽訂的書面《招標代理協(xié)議》,致使無法證明6萬元進口服務費為招標代理服務費,而只能解釋為《委托代理進口協(xié)議書》第5款所規(guī)定的代理費,從而須承擔因未完全履行該進口代理協(xié)議而造成的責任。
第二,注意單據交接證據的留存。本案中,因丙方無法證明其已將《檢驗檢疫聯(lián)系單》交給原告或其司機,導致無法證明其已完全履行代理協(xié)議和運用第6.1款進行抗辯,而只能承擔相應責任和風險。對此,外貿業(yè)務方需明確,在進出口業(yè)務中,單據代表著當事人權責利,部分單據還代表貨物所有權,因此須做好單據的交接事宜,最好每次能在簽收單上寫明具體單據的名稱、單號等信息,以便明確當事人權責利的劃分。
第三,須注重從業(yè)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本案中,如果被告的外貿業(yè)務員充分熟悉商品,特別是法定檢驗商品進出口流程,能對丙方進行有效監(jiān)管(如《檢驗檢疫聯(lián)系單》的交付)、原告進行有效提醒(如《檢驗檢疫聯(lián)系單》的收取、檢驗檢疫的安排等),將可能避免該風險。因此,進出口企業(yè)須加強對從業(yè)人員的業(yè)務培訓、職業(yè)道德和敬業(yè)精神的培養(yǎng)。
第四,合同約定交貨方式由外貿公司送貨而非委托人自提。本案中,《委托代理進口協(xié)議書》第3款約定交貨方式為:乙方憑甲方遞交的單據,自行到指定地點提貨。此就涉及到單據的交付(特別是《檢驗檢疫聯(lián)系單》,如果在單據的交付過程中出現(xiàn)疏漏(如本案所示),將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損失和風險。因此,對于法定檢驗商品進口代理,建議外貿公司將交貨方式訂立為:在貨物清關后,由甲方(外貿公司)將貨物送至乙方(委托人)指定的場所,送貨費與其他費用由甲方另行支付。如此,不僅可減少單據的交接與流通環(huán)節(jié),并且能控制、監(jiān)管貨物送至委托人之前的所有環(huán)節(jié),特別是指示司機根據《檢驗檢疫聯(lián)系單》送去接受法定檢查的環(huán)節(jié),從而大大降低風險。
第五,外貿公司須注重“事前”溝通和“事后”跟蹤。本案中,如果甲方在確定進口商品屬于法檢商品后,能事先和乙方溝通,讓其知曉該票貨物屬于法檢貨物,從港口提貨后必須送至法檢才能投入使用和銷售,或在將提貨單等單據交給乙方自行提貨后,能及時進行事后跟蹤和“售后服務”,即開展后續(xù)調查和反饋(如聯(lián)系乙方確認是否按《檢驗檢疫聯(lián)系單》送貨去法檢等),就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本案所描述的非法行為的出現(xiàn))。因此,當外貿公司通過商品H.S.編碼和監(jiān)管條件確定所代理的進口商品屬法定檢驗商品時,須針對該業(yè)務建立進程表,以便構建起及時、有效的“事前”溝通和“事后”跟蹤,將可有效避免因進口商品未按規(guī)定送至法檢而遭受行政處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