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舜文化為中華道德之源”說申論

      2013-03-19 11:41:01張京華
      武陵學(xué)刊 2013年3期
      關(guān)鍵詞:五帝舜帝明德

      張京華

      (湖南科技學(xué)院 濂溪研究所,湖南 永州 425100)

      一 “舜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之源”說的提起

      自新世紀(jì)以來,學(xué)者探討舜文化,提出“舜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之源”之說,認(rèn)為:“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唯一延續(xù),是華夏文明本質(zhì)的表現(xiàn)。上古時代虞舜的思想和政治作為,使古代東方人類社會從野蠻時代過渡到文明時代。以舜為主體形成的道德文化,主要表現(xiàn)在家庭人倫、為人行事、仁德政治諸方面,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之源?!薄皷|方人類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這種人類自身生產(chǎn)的進化,經(jīng)歷了一個更長的過程,這個過程直至舜時才得以完善。舜以崇尚孝悌而聞名于世,以全新的道德文化開辟了東方人類社會的新紀(jì)元。”這一說法在文獻學(xué)上的主要依據(jù),是《史記》“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一句,認(rèn)為這句話“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舜就是中華民族道德文明的始祖”[1]。

      此說提出以后,首先在地方政府中引起了極大反響,舜陵所在地湖南省永州市政府于2003年主持召開了“全國首屆舜文化與中華道德文明理論研討會”[2],隨即宣稱:“觀點已得到了史學(xué)界、考古學(xué)界的充分論證和肯定?!盵3]時隔10年,已有教師將此說列入高中語文月考試卷,如在“必考題·現(xiàn)代文閱讀”中,列有“舜文化”一題,選擇答案有:“對文中‘舜文化是以儒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源頭’一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舜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源頭。B.儒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核心。C.儒家文化脫胎于舜帝所創(chuàng)造的舜文化。D.儒家文化是舜帝創(chuàng)造的舜文化的核心?!盵4]

      “舜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之源”說,從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發(fā)展的總體角度給予“舜文化”概念以新的界定和定位,對于我國上古文明,特別是舜帝古史的研究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需要肯定。

      但《史記》的有關(guān)記載較為簡練,僅靠這樣一句話而加以推斷,證據(jù)比較單薄?!妒酚洝吩摹疤煜旅鞯陆宰杂莸凼肌?,其中“天下”一語確有空間的含義,而“始”字也確有時間的含義,從而將舜帝的“文明之德”理解為整個中華民族道德文明之源,乃至東方社會進化之源,用意雖善,但從文獻學(xué)上說有違上下文意,單文只字,不免有斷章取義之嫌。

      并且“德”字也不能被泛泛理解為“道德”。古人言“道”言“德”,二者義近而有別。賈誼《新書·道德說》曰:“道者德之本也,仁者德之出也?!薄独献印吩唬骸笆У蓝蟮隆!笨芍暗馈薄暗隆被楸灸w用,“道”為因,“德”為果;“道”為其然,“德”為所以然?!暗馈痹凇暗隆敝?,較“德”更高一層境界。“德”僅為第二義,若論上古文明,更當(dāng)于其上求諸第一義之“道”。

      二 “舜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之源”說的文獻辨疑

      (一)先秦古文獻所載舜帝之“明德”

      就舜帝的一生功業(yè)與古文獻記載而論,其與“明德”、“文明”具有特殊重要的關(guān)聯(lián),并由此使得“文明”、“明德”、“舜德”成為舜帝的形象特征,是可以肯定的。

      舜帝在我國古文獻記載中,最為突出的記錄是稱道他具備“明德”。這是古史對于舜帝一生言行功業(yè)的總評。

      有關(guān)舜帝“明德”的記載,最早見于《尚書》。自《尚書》之后,記載舜典“明德”的首推《左傳》。

      《左傳·昭公八年》:“自幕至于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贝颂幊霈F(xiàn)的“明德”一詞,亦即《尚書·舜典》:“濬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孔安國傳解釋為“舜有深智文明溫恭之德,信充塞四表上下也”,由此亦可得知,“明德”的含義即“文明之德”。

      《禮記》中也有關(guān)于舜帝“明德”的重要記載?!抖Y記·表記》曰:“子言之曰:后世雖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親而尊,安而敬,威而愛,富而有禮,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義,恥費輕實,忠而不犯,義而順,文而靜,寬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怯莸?,其孰能為此乎?”

      此處所載孔子所說的話,雖然沒有直接稱舜帝“明德”,但是借助《尚書·甫刑》(即《呂刑》)一篇,間接稱道了舜帝的“德明惟明”,使用了兩個“明”字。同時孔子還列舉了一系列政績,說明舜帝德行之高,后世不可及,惟有舜帝能夠如此,潛在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的含義?!抖Y記》引孔子語,文獻淵源比司馬遷為早,并且記載詳盡,恰可與《史記》“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一語互為注腳。

      宋羅泌《路史·有虞氏》曾說:“故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天下之明德皆自帝始。故仲尼曰:‘亡為而治,后世雖有作者,虞帝不可及也?!蚝螢樵??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上句引《史記》之文,下句引《禮記》之文,恰是將《史記》與《禮記》二者互釋。

      (二)“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之語源

      《史記·五帝本紀(jì)》:“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贝松弦痪湓疲骸坝谑怯砟伺d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贝讼乱痪湓疲骸八茨甓孕⒙??!蔽┲虚g“明德”一句,下筆突兀,不與上下文相接。

      司馬遷為文,均有出處?!傍P皇來翔”明顯源于《尚書·益禝》之“簫韶九成,鳳皇來儀”,但“來儀”以下,并無文字可與“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相對應(yīng)??肌皝韮x”以上,《尚書》有“帝曰:‘迪朕德’”一句,或即《史記》“明德”所本。

      “迪朕德”,孔安國傳解為“蹈行我德”,曰:“迪,蹈?!笨追f達(dá)正義:“《釋詁》云:迪,道也。聲借為導(dǎo),導(dǎo)音與蹈同,故迪又為蹈也?!薄暗稀苯鉃椤斑M”、“蹈行”?!稜栄拧め屧b》:“羞、餞、迪、烝,進也。”邢昺疏:“迪者,以道而進也?!焙萝残辛x疏:“迪為進之道也?!?/p>

      《易經(jīng)》有《晉卦》,“晉”即“進”,亦即“蹈行”,而《晉卦》所言正是“明德”?!兑捉?jīng)·晉卦》象傳:“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薄蹲酉囊讉鳌吩疲骸懊鞒龅厣希竺髦?,可進之時也。君子著其明徳,求上知之?!?/p>

      《晉卦》的卦象為進升君子之明德,“迪朕德”猶言“進升我(天子)之明德”。二者正相對應(yīng)。

      又朱熹《孟子章句集注》引尹氏曰:“《大學(xué)》之道,在自昭明德,而施于天下國家?!币浴兑捉?jīng)》之語解《大學(xué)》。此語無異于說:虞舜之道,在“自昭明德”。

      《尚書》“迪朕德”為舜帝與禹的對話,故在《史記·夏本紀(jì)》中,司馬遷另有變換語句的表述,寫道:“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舜德大明?!睂ⅰ暗牢岬隆保础暗想薜隆保┡c“舜德大明”作為因果關(guān)系加以記載?!断谋炯o(jì)》之“舜德大明”與《五帝本紀(jì)》之“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的含義并無不同,可證“明德”一語確實源于《尚書》“迪朕德”。

      (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之含義

      1.“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一語的階段性含義?!妒酚洝肥加凇段宓郾炯o(jì)》,表明五帝同為一體,所謂:“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臺;厥美帝功,萬世載之。作《五帝本紀(jì)》第一?!?/p>

      實際上,司馬遷《史記》本身便多次記錄帝舜以前遠(yuǎn)古帝王各有其德。譬如記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薄案哧栍惺サ卵伞!备咝痢捌渖粲?,其德嶷嶷”(《大戴禮記·五帝德》同)。“帝堯者,能明馴德,以親九族?!贝送饪傉撚终f:“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p>

      帝舜上承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下開夏禹。其中堯、舜、禹三代的銜接各有困境,當(dāng)時的社會政治發(fā)展有起有伏。如堯帝時有“四兇”,舜帝時亦有“四兇”,帝鴻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渾沌。少纻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窮奇。顓頊?zhǔn)嫌胁徊抛?,天下謂之梼杌??N云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饕餮。舜帝“流四兇族,遷于四裔”(《左傳·文公十八年》及《史記·五帝本紀(jì)》)。舜帝“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尚書·舜典》),天下才得以平定。此外,堯帝時,其子丹朱不肖,“舜讓避丹朱于南河之南”。而舜子商均亦不肖,“禹亦乃讓舜子”。

      結(jié)合《五帝本紀(jì)》上下文意,“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一句應(yīng)當(dāng)是說,在經(jīng)歷了“四兇”以及不肖子的困境之后,天下重新歸于治理。也就是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并非是指自文明開辟、有史以來而言,而是一個階段性的評語。這樣理解方才謹(jǐn)慎,不致于失之偏頗。

      2.“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一語的空間性含義?!疤煜旅鞯陆宰杂莸凼肌钡恼Z義重心不是“始”,而是“天下”。

      宋黃倫《尚書精義》卷八引張氏曰:“由而行之之謂迪?!想薜隆撸蕴煜轮私杂伤吹露兄?。”

      《尚書》、《史記》記載帝舜“明德”,都提到當(dāng)時一個特殊現(xiàn)象,即“鳳皇來儀”、“鳳皇來翔”,而鳳凰所要說明的是樂舞。具體所指,即舜樂《簫韶》?!逗嵣亍分畼肺枋堑鬯础懊鞯隆钡臉?biāo)志性景象。

      《尚書·益稷》曰:“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孔安國傳:“立政以禮,治成以樂,所以太平?!庇衷唬骸按刁蠐翮姡B獸化德,相率而舞?!笨追f達(dá)正義:“百獸相率而舞,鳥獸感德如此,眾正官長信皆和諧?!?/p>

      《史記》曰:“于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p>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引德齡曰:“‘禹’字當(dāng)作‘夔’?!彼抉R貞索隱:“招音韶,即舜樂《簫韶》。九成,故曰《九招》?!?/p>

      道德成立的標(biāo)志是樂,樂成立的標(biāo)志是鳳凰,而鳳凰等等異禽瑞獸所代表的乃是四方?!墩f苑·修文》說:“于是禹乃興九韶之樂,致異物,鳳凰來翔,天下明德也。”《尚書大傳》說:“舜好生惡殺,鳳皇巢其樹?!薄栋谆⑼x》卷五說:“德至鳥獸則鳳皇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見,白鳥下?!?/p>

      《尚書·益稷》載:“禹曰:‘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萬邦黎獻,共惟帝臣,惟帝時舉。’”孔安國傳:“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蒼然生草木,言所及廣遠(yuǎn)?!蕴煜碌感形业拢侨曛嗡τ写涡?。”

      孔穎達(dá)正義:“充滿大天之下,旁至四海之隅,蒼蒼然生草木之處,皆是帝德所及?!鄞鹩碓唬禾煜轮私缘感形业拢侨曛嗡?,惟有次敘故也。受其戒而美其功也。”

      《詩經(jīng)·小雅·北山》中典型的詩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呂氏春秋·慎人》中,被記載為“舜自為詩”。馬骕引《尸子》解之:“舜之方陶不能利其巷也,及南面而君天下,蠻夷皆被其福?!保ㄒ姟短接[》卷一百九十五)

      而“海隅蒼生”與“溥天之下”,在舜帝當(dāng)時,一個代表性的標(biāo)志,是西王母的來朝。

      《大戴禮記》說:“昔虞舜以天德嗣堯,布功散德制禮。朔方幽都來服;南撫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西王母來獻其白瑖。粒食之民昭然明視,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肅慎北發(fā)渠搜氐羌來服?!?/p>

      西王母代表西極之地,亦可謂之西荒、西海。《爾雅·釋地》:“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馬骕《繹史》解《尚書》此節(jié),第一引《宋史·符瑞志》:“舜即帝位,蓂莢生于階,鳳凰巢于庭,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景星出房,地出乘黃之馬,西王母獻白環(huán)、玉珘?!钡诙堵鍟`準(zhǔn)聽》:“西王母受益地圖,鳳凰儀,黃龍感,朱草生,蓂莢孳。”(見《太平御覽》卷八十一)第三引《孝經(jīng)援神契》:“虞舜德盛于山陵,故山車出。山車,自然之物也。山藏之精,與象車相似。舜德盛,山車有垂綏?!保ㄒ姟短接[》卷七百七十三)第四引《尚書大傳》:“舜之時,西王母來獻白玉瑖?!钡谖逡渡袝勖灐罚骸拔魍跄赣诖蠡闹畤?,得益地圖,慕舜德,遠(yuǎn)來獻之?!北砻黢R骕所理解的《尚書》文本,與鳥獸相感與四方來朝有關(guān)。

      《四庫總目·史部》亦云:“舜德之賓王母,禹跡之被流沙?!?/p>

      上文所說《周易·晉卦》意在表明“進”與“明德”的關(guān)系,具體所指,乃是天子與諸侯的關(guān)系。

      《晉卦》卦辭云:“康侯用錫馬蕃庶,晝?nèi)杖??!卞鑲髟疲骸皶x,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nèi)杖印??!逼渲屑匆蕴熳咏右岛顬槔?/p>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侯果曰:“四為諸侯,五為天子。”引荀爽曰:“陰進居五,處用事之位,陽中之陰,侯之象也。”

      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認(rèn)為:康侯即衛(wèi)康叔,封于衛(wèi),乃周武王之弟,稱康叔。高亨《周易古經(jīng)今注》亦云:“康侯,周武王之弟,名封,故稱康侯或康叔?!?/p>

      舜帝時的四方諸侯,應(yīng)當(dāng)也包括丹朱、商均等人?!渡袝贰坝葙e在位,群后德讓”,孔安國傳以為“群后”指丹朱,孔穎達(dá)正義曰:“丹朱之性下愚,堯不能化。”

      由以上語境分析可知,“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所表達(dá)的主要不是時間概念,而是空間概念。

      韓兆琦注解《史記》“鳳凰來翔”一語,認(rèn)為不出于《尚書》,《史記箋證·本紀(jì)》說“致異物,鳳凰來翔……《尚書》中無此等語,此等想法皆出自漢人”,有誤。[5]李之亮《歐陽修集編年箋注·問進士策二》“《書》載鳳凰之來舜”,唯引《史記》說“按,《尚書》未見此說”[6],同誤。

      三 舜帝“文明之德”與大學(xué)、中庸之道

      (一)大學(xué)、中庸之道為舜帝“明德”之正解

      舜帝的“文明之德”,又被分析概括,稱作“四德”、“八德”。

      《朱子語錄》卷七十八載朱熹說:“‘濬哲文明,溫恭允塞’,是八德。”又說:“‘濬哲文明,溫恭允塞’,細(xì)分是八字,合而言之,卻只是四事。”宋黃倫《尚書精義》卷一也說:“浚哲、文明、溫恭、允塞,舜之四德也?!?/p>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舜帝的文明之德還被后世用來闡釋《禮記》之《大學(xué)》、《中庸》兩篇,從而將舜帝的帝王之道與儒家的中庸之學(xué)貫通起來,并且具體說明儒家發(fā)展的基本路向:“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痹诖?,堯舜之道或唐虞之道,與大學(xué)之道、中庸之道合為一體。

      譬如《朱子語錄》卷十四載朱熹論《大學(xué)》即稱:“《書》論堯之德便說‘欽明’,舜便說‘濬哲文明,溫恭允塞’。”

      宋范祖禹《帝學(xué)》卷一說:“帝王之學(xué),謂之大學(xué)?!蕦W(xué)者所以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明明德于天下,堯、舜之道是也。帝王之學(xué),所以學(xué)為堯、舜也?!?/p>

      日月之光照為明?!兑捉?jīng)·系辭上傳》:“懸象莫大乎日月”“遍照天下,無幽不燭,故云明?!币蚱涓呙鳎蚱渚辰?,因其燦爛,因其悠久,故稱之為“文明”。

      從“文明之德”到大學(xué)之道、中庸之道,可以視為舜帝“明德”的正解。

      (二)三皇五帝均是我國上古文明的主體

      我國文明炳煥于世,充于四海,皇帝王霸,號稱五千年之久。人文之祖始于伏羲,其后有三皇,有五帝。舜帝承上啟下,為五帝之一。特別是五帝后期,堯、舜、禹三帝同朝為治,尤為隆盛。

      《易經(jīng)·系辭下傳》中“包犧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明確記載伏羲氏有“德”。伏羲發(fā)明八卦,為漢字濫觴,不能說不是文明。

      《易經(jīng)·系辭下傳》又載:“包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薄吧褶r(nóng)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毖椎酆忘S帝發(fā)明耒耜,制作衣裳,都不能說不是文明。

      東漢班固《白虎通義》記載:“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nóng)、燧人也?;蛟环?、神農(nóng)、祝融也?!抖Y》曰:伏羲、神農(nóng)、祝融,三皇也。”“五帝者何謂也?《禮》曰: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五帝也?!兑住吩唬狐S帝、堯、舜氏作?!稌吩唬旱蹐?、帝舜?!?/p>

      《白虎通義》又說:“五帝無有天下之號何?五帝德大能禪,以民為子,成于天下,無為立號也。或曰:唐、虞皆號也。唐,蕩蕩也,蕩蕩者,道德至大之貌也。虞者,樂也,言天下有道,人皆樂也。故《論語》曰:‘唐虞之際?!蹏坑刑煜?,號高辛,顓頊有天下。號曰高陽,黃帝有天號曰自然者,獨宏大道德也。高陽者,陽猶明也,道德高明也。高辛者,道德大信也。”其中引用《論語·述而》,全文為“唐虞之際,于斯為盛”,認(rèn)為唐虞皆盛、五帝皆盛,并沒有舜帝獨盛之意。

      三皇五帝是我國上古文明的主體,其中炎帝、黃帝二代尤其重要,而燧人、祝融、顓頊、帝嚳。治火治歷,也各有貢獻,“各成法度”,亦所謂“咸有一德”。

      《尚書》、孔傳稱帝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聰明文思,光宅天下”?!渡袝泻颉氛f:“帝堯文明,榮光出河,休氣四塞。”堯以天下讓與舜,古者堯舜、唐虞并稱,其建樹道德尚在帝舜之前。如稱“舜是道德之源”,則似乎帝堯便無道德文明可言。而《尚書大傳》卷三云:“舜者,推也,循也,言其推行道德,循堯緒也?!闭^帝舜之所以有道德,乃是由于承順了帝堯而來。

      《大戴禮記》的《五帝德》一篇,由孔子解答弟子宰我的求教而來,文獻極為特殊。由其標(biāo)題可知,這篇文獻認(rèn)為五帝均有其德,所述實際上包括六位帝王,即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禹。《史記》說到“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孔子家語》亦載全篇,足以互相印證。

      三皇五帝,舜帝乃是其中的最后一位。舜帝以前各個時期的文明,不宜因為提升舜帝的地位而片面否定。

      (三)舜其德只是“紹堯之道”

      《尚書》載“迪朕德”,《史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由天子、帝舜一面而言,是以明德引導(dǎo)天子四方諸侯;由天子四方諸侯而言,是被帝舜的明德所引導(dǎo)。

      《史記》又載:“四海之內(nèi)咸戴帝舜之功?!薄按鳌敝^蒙受、受惠。德者得也,使他人有得,稱之為德。韓兆琦又解“戴”為“擁戴、擁護”[5],亦誤。能使人蒙受其功,乃可以稱為“明德”,若須“擁戴”其功,其德何在?

      樂舞的建樹,本身即包涵有一種繼承性,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出現(xiàn)的。

      《呂氏春秋·古樂》說:“樂之所由來者尚矣,非獨為一世之所造也?!庇终f:“舜立,仰延,乃拌瞽叟之所為瑟,益之八弦,以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質(zhì)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又向上追述說:“帝嚳乃令人抃,或鼓鼙,擊鐘磬、吹苓、展管篪。因令鳳鳥、天翟舞之。帝嚳大喜,乃以康帝德。”又向下述其沿革說:“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踐伐之。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乃為《三象》,以嘉其德。”又追溯更早之原始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六曰《達(dá)帝功》,七曰《依地德》?!逼渲芯摷啊暗隆钡母拍?。

      此外如《通典》卷一百四十一《樂典一》說:“黃帝曰《云門》、《大卷》。黃帝能成名萬物,以明人共財,言其德如云之所出。”《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六《樂部四·歷代樂》說:“黃帝樂曰《云門》,言黃帝之道成名百物,明民共財,德如云出其門?!币舱f到黃帝與樂、德的關(guān)系。

      而《春秋元命包》說:“舜之時,民樂其紹堯業(yè),故《韶》者,紹也。”《周禮·大司樂》鄭玄注:“言其德能紹堯之道也?!蹦酥林苯訉⑺吹蹣访渡亍方忉尀槔^承。

      舜帝繼承堯帝,同時舜帝一代政治亦與大禹密切相關(guān)。

      當(dāng)舜帝之時,有益、稷、皋陶、大禹、夔,君臣相須而治,共贊其致治之由,奏樂舞,告成功。

      《書序》認(rèn)為《大禹》、《皋陶謨》、《益稷》三篇,乃是“皋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其中“大禹謀九功,皋陶謀九德”,功德不僅舜帝一人。

      孔穎達(dá)正義:“皋陶、大禹為帝設(shè)謀,大圣納其昌言,天下以之致治,功成道洽,禮備樂和?!运粗陆唐蕉鴺芬艉?,君圣臣賢,謀為成功所致也?!?/p>

      《尚書·大禹謨》說:“禹曰: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边@段話即歷代儒家所盛道的“六府三事”,其中“德”的要素不可或缺。

      大禹治水,與四海來賓的關(guān)系尤大,《左傳·昭公元年》引劉子之語,甚至于直接將“明德”的主語,記為大禹,說道:“美哉禹功,明德遠(yuǎn)矣!”

      (四)后世學(xué)者所稱遠(yuǎn)古帝王之德

      唐宋以下,學(xué)者均有明言指出,肯定舜帝之德并不等于否定以往圣帝之德,不等于說堯帝以上沒有德行,也不等于說禹王以下的德行不得與舜帝相提并論,而是圣帝各有其時,各有其德。

      如宋李如箎明確指出:“史稱明德自虞帝始,非謂堯以上明德不著于天下,正謂虞舜遭人倫之變而克盡其道,使三綱五常之義一定而不可變,謂自虞帝始,誰曰不然哉?”(《東園叢說》卷中)

      宋林之奇將歷代古舜帝王相提并論:“大抵形容圣人之盛德,必推其著見者而言之,堯曰欽明文思,舜曰濬哲文明,湯曰齊圣廣淵,文王曰徽柔懿恭,夫子曰溫良恭儉讓,皆稱其德之著而言之也。”(《尚書全解》卷一)

      宋張載曾說:“觀《虞書》禮大樂備,然則禮樂之盛直自虞以來?!钡珡堓d解釋《論語》子曰“作者七人”則說:“‘作者七人’,伏羲也,神農(nóng)也,黃帝也,堯也,舜也,禹也,湯也。所謂作者,上世未有作而作之者也。伏羲始服牛乘馬者也,神農(nóng)始教民稼穡者也,黃帝始正名百物者也,堯始推位者也,舜始封禪者也,堯以德,禹以功,故別數(shù)之。湯始革命者也?!保ā稄堊诱Z錄》)

      甚至唐柳宗元《貞符》也說:“非德不樹,故仲尼敘《書》,于堯曰‘克明俊德’,于舜曰‘濬哲文明’,于禹曰‘文命祗承于帝’,于湯曰‘克寬克仁,章信兆民’,于武王曰‘有道曾孫’?;竦涫?,貞哉惟茲德。”(《柳河?xùn)|集》卷一,又見《新唐書·柳宗元傳》)

      明孫承恩《虞舜帝詩》云:“明德身為范,人文日與開。《韶》鳴靈鳥至,干舞遠(yuǎn)人來。龍袞輝宸極,南熏愜圣懷。泰和千載遇,稽首詠康哉。”自注云:“舜以明德先天下,制禮作樂,人文日宣,鳳凰儀而有苗格,垂衣拱手端己無為,彈五弦之琴,歌《南風(fēng)》之詩,天下向化,世稱泰和之治者,必先唐虞,可謂千古獨盛者矣。”(《文簡集》卷二《鑒古韻語》)其解讀舜帝“明德”,內(nèi)則曰“身為范”、“先天下”,外則曰“遠(yuǎn)人來”、“有苗格”,由此而稱道舜帝的“千古獨盛”,不僅與文獻吻合,而且切近儒家人文的真精神,可謂學(xué)有根柢也已。

      如上所論,圣帝各有其德,才是完備的解釋。

      《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一語,應(yīng)當(dāng)理解為:在有虞氏這一代,舜帝治理天下是從自明其德開始的,天下四方都蒙受到了舜帝的德惠。

      “舜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之源”之說注重強調(diào)舜帝與道德具有密切的關(guān)系,有可取之處,但是它不夠準(zhǔn)確,容易產(chǎn)生誤解。實際上,我國先人所理解的“道”“德”,均源于宇宙天地,“道德”之廣大、深厚、崇高、悠久,絕不是一人一地可以窮盡的。正如《禮記·中庸》所說:“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p>

      [1]翟滿桂,蔡自新.舜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之源[J].湖南社會科學(xué),2002(1):93-95.

      [2]黃巍,朱永華.全國首屆“舜文化與中華道德文明”理論研討會在永州召開[N].湖南日報,2003-11-09.

      [3]永州市政府辦公室.永州年鑒[EB/OL].[2006-09-06].http://www.yzcity.gov.cn/art/2006/9/6/art_2525_140199.html.

      [4]高三語文備課組.貴州省湄潭中學(xué)2013屆高三月考語文試卷[EB/OL].[2012-10-08].http://www.ht88.com/downinfo/493477.html.

      [5]韓兆琦.史記箋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53.

      [6]李之亮.歐陽修集編年箋注[M].成都:巴蜀書社,2007:292-293.

      猜你喜歡
      五帝舜帝明德
      唐 玉真公主 楷書瓊宮五帝內(nèi)思上法卷
      中國書法(2023年3期)2023-08-23 05:02:53
      中秋夜思
      謝明德
      山東省龍口市明德學(xué)校
      天下為家
      第三回 三皇五帝(下)
      青海省人民政府關(guān)于聘任黨明德同志為省政府參事的決定
      青海政報(2017年11期)2017-10-14 05:23:59
      五帝本紀(jì)之舜帝傳奇
      五帝本紀(jì)之大禹治水
      論五帝時代:中國特色之起源
      山西省| 晋中市| 油尖旺区| 灌云县| 依安县| 神农架林区| 教育| 汶川县| 鄱阳县| 南华县| 富蕴县| 宁城县| 平潭县| 丹阳市| 原平市| 庆阳市| 万荣县| 巴林右旗| 灵川县| 新兴县| 许昌市| 宁强县| 泾川县| 常熟市| 秦安县| 宣化县| 海晏县| 化隆| 涟源市| 宁远县| 甘洛县| 专栏| 台北市| 平原县| 焉耆| 天门市| 隆化县| 隆德县| 墨江| 通山县| 洪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