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正平
(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0875)
一
期刊雜志在中國出現(xiàn)較早。1833年,普魯士傳教士郭士立就在廣州創(chuàng)辦了一份中文期刊《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鴉片戰(zhàn)爭后,之前的各種禁令和限制紛紛解除,傳教士獲取了許多的權益,創(chuàng)辦了更多的期刊,如《遐邇貫珍》、《六合叢談》、《萬國公報》等。但這些期刊大多是西方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到1896年,為了給變法運動在輿論上造勢,才集中出現(xiàn)了大量由中國人主要是維新派創(chuàng)辦的期刊,如《時務報》、《清議報》、《強學報》、《中外紀聞》等。辛亥革命時期,新文化運動前后,又出現(xiàn)了大量的中文期刊。從維新運動到新文化運動前后,這段時期的期刊大多帶有政論性,即為進行某種政治宣傳,學術性特別是以史學為重心的期刊偏少。1920年可以說是一個轉折點。在這之后,集中出現(xiàn)了一大批學術期刊,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分別以各種學科為主要內容的期刊,另一類是高等院校的學報或以‘國學’為名的綜合性期刊”[1]??d史學成果的刊物也大量涌現(xiàn),汪榮祖甚至說:“據余秉權的估計,廿年代與卅年代之學術期刊中,以史學刊物為最多。”[2]載有史學研究成果的期刊又大致可分兩類,“即專門性的史學研究期刊和高等院校的學報”。前者如《史地叢刊》、《史地學報》、《史學與地學》、《史學雜志》、《史學年報》、《成大史學雜志》,后者有《國學季刊》、《清華學報》、《燕京學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等[1]。這些學術期刊的出現(xiàn),對推動中國近代史學的發(fā)展起了卓越的貢獻。齊思和說:“民國以來的史學大師如王國維、陳寅恪、顧頡剛、郭沫若等先生,他們的研績俱是以專題論文的方式發(fā)表出來的,除了他們的作品之外,無數(shù)的專題論文,在學術雜志中發(fā)表,成了我們現(xiàn)代史學的基礎。這種風氣經幾位大師的提倡,和西洋前例的引導,到了民國十年以后,專門的學術雜志便紛紛的出現(xiàn)了。……我們史學的拓荒工作,多半首先在這里發(fā)表,這里面實蘊藏著近三十年中國史學研究的大部成績。”[3]
值得注意的一個現(xiàn)象是,20世紀20~40年代,民國集中出現(xiàn)了一批以史地為名的期刊(有二十幾種,不過很多期刊只出了幾期),這些史地期刊①在體現(xiàn)中國近代學科分化方面,在傳播西方史學理論與方法方面,在探討當時各種學術思潮方面,在討論史地教育如何進行方面,在愛國主義與反對帝國主義的表達方面都推動了中國史學近代化的進程。反過來,中國史學的近代化也深刻地影響了史地期刊的辦刊旨趣與具體內容。探討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現(xiàn)代轉型,這些史地類期刊實在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個面向。而目前的研究卻對史地期刊關注不夠,已有的成果也有值得更深入探索的空間。本文擬對史地期刊近20年來的研究狀況作一系統(tǒng)梳理,以期有助于學界對史地期刊作更深入的研究。
二
關于史地期刊的研究,學界已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因為相關的研究主要是對史地期刊的個案探討,下面分述之。
(一)關于《史地學報》的研究
相對來說,《史地學報》是學界探討較熱的一種民國史地期刊。張越對《史地學報》的辦刊宗旨、內容多樣化以及在反映史學研究的成果和介紹國內外史學研究新動態(tài)的重要作用等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旨在強調以《史地學報》為代表的專門性史學期刊“對于史學自身有著其他學術期刊(或一般性期刊)所不具有的特殊意義”,對于現(xiàn)代的、科學的歷史學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的重要影響[4]。李勇、鄢可然的《〈史地學報〉對魯濱遜新史學的傳播》,從《史地學報》對魯濱遜新史學派代表作的介紹、關注其史學活動和史學作品、接受魯濱遜新史學的觀念三個角度,論述了《史地學報》對魯濱遜新史學在中國的傳播做出的貢獻[5]。沈衛(wèi)威的《〈史地學報〉及其文化立場》從古史辨的角度,指出《史地學報》學人的文化保守主義立場,認為他們還形成了強烈的群體意識,如主張史地密切結合和建立中國史學會。此外,作者對《史地學報》的出版情況和柳詒徵與竺可楨在《史地學報》學人中作為導師的重要作用也作了敘述[6]。何剛對以《史地學報》學人群組成的南高史地學派進行了探討。文章認為,南高學人注重歷史進程中的因果規(guī)律,重視史學的致用功能,這使得南高學人在歷史教學中特別重視民族精神;南高學人對編撰歷史教科書的認識是,一注重求真,二體現(xiàn)歷史時期階段的劃分;南高學人要求歷史教學應注重歷史教學方法的靈活生動,強調歷史實物和地理教育的結合[7]。在《南高史地學派的史學思想——兼及郭沫若古史研究》一文中,文章談到了南高學人關于唯物史觀的肯定與誤解[8]。程文標從歷史觀念的轉變、史學價值觀的轉變、選題指向的轉變和近代史學學術成果表述方式的初步建立等方面,簡要闡述了《史地學報》對中國史學現(xiàn)代轉型的促進作用[9]。苗英健、孫桂英對《史地學報》的組織機構、欄目設置等方面進行了介紹[10]。劉蘭肖在《晚清報刊與近代史學》一書中,首先探討了《史地學報》同南高史地學會、史學人才培養(yǎng)之間的互動關系;然后分析了《史地學報》所側重的史學理念:注意對西方歷史觀和史學流派的介紹與研究,注重“群眾心理史觀的影響與文化史研究的趨向”。文章認為心理史觀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史地學報》學人對魯濱遜史學的肯定,對文化史的研究體現(xiàn)在對柳詒徵《中國文化史》的參照。文章還談到了《史地學報》對西方史學動態(tài)的報道,包括譯介西方史學期刊的研究文章和介紹“西方史學界學術活動的綜述性文章”等等。此外還設置“通訊”一欄,加強國內學術交流[11]。
對《史地學報》探討最為詳盡的,是彭明輝、吳忠良和陳寶云三位學者。彭明輝的《歷史地理學與現(xiàn)代中國史學》是國內較早對《史地學報》進行詳細論述的著作。作者以《史地學報》和《禹貢》兩份期刊為主,闡述了1919~1949年之間歷史地理學的興起與發(fā)展,特別注重從時代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作者認為,《史地學報》的創(chuàng)刊,除了受西學的影響之外,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經世理路特別是章學誠的史學也給予其很重要的啟示。文章認為“史地學報派對歷史地理學的提倡,基本上就是從繼承章學誠史法而來”。作者還特別從治學方法、外國史地之介紹、對當代史的關注、邊疆史地研究、實地考察的理論與實踐、史地教學與編繪地圖、對歷史地理學的見解和成員的動態(tài)幾個方面指出了《史地學報》與《禹貢》的不同。在治學方法方面,作者指出,相較《禹貢》,《史地學報》對史學理論與方法的討論更多,但在實際研究方面則相對偏少?!妒返貙W報》對外國史地介紹的文章不論從數(shù)量上,還是比例上都明顯高于《禹貢》。同時,對于《史地學報》何以更為偏于介紹英美史地進行了分析。在當代史的介紹方面,作者認為,由于時代背景的影響,《史地學報》對當代史的關注是開高走低,而《禹貢》則是開低走高。關于邊疆史地的研究和實地考察的理論同實踐合拍方面,《史地學報》則稍遜一籌,作者進行了原因分析。在史地教學與編繪地圖方面,《史地學報》側重前者,而《禹貢》則更側重后者。在對歷史地理學的認識上,《史地學報》在面對歷史與地理這兩個范疇時,并未將之視為一體。而《禹貢》則將歷史地理學視為一體,反映了在歷史地理學方面《禹貢》的專業(yè)性更高。在成員動態(tài)方面,作者則側重比較二者的人員構成。此外,作者還扼要介紹了《史地學報》的建立,深意在于推動了民族主義史學的建立[12]。吳忠良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南高史地學派研究》共分四章,分別探討了南高史地學派的形成、史地學派的學術理念與方法、史地學派的治史成就以及史地學派在推動史學近代化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特別是第四章,作者以《史地學報》作為重要參考資料,指出史地學派所構建的現(xiàn)代史學理論,主要是在發(fā)揚本土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引進西學、史地學派在史地教學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史地學報》的辦刊宗旨與實效以及影響等[13]。陳寶云重點探討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南京高等師范學?!獤|南大學《史地學報》學人群的史學理念,諸如對史學的認知,對史學范圍的界定,對史學與科學、求真與致用關系的探討,以及如何看待學術分科等問題。二是重視表宣國史,闡述了《史地學報》學人對國史不振的原因分析和其對表宣國史的理論與實踐。三是關于史地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在理論方面,作者探討了《史地學報》學人對于史地教育重要性、目的性和存在的問題的認知;在實踐方面,討論了史地學報學人群通過在《史地學報》上介紹國內外史地教育的觀點、教育情況以及譯介西方教科書和親自編撰教科書進行史地教育的探索。作者還特別強調了《史地學報》學人群的民族主義情結以及在通過史地教育培養(yǎng)國人現(xiàn)代公民意識方面的積極探索。此外,對于《史地學報》的組織機構也有詳細介紹[14]。
(二)關于《史地叢刊》與《史地周刊》的研究
麻星甫的《何炳松與〈史地叢刊〉》篇幅較短,簡略介紹了何炳松對《史地叢刊》,特別是在積極引介馬克思主義方面的貢獻[15]。劉蘭肖闡明了《史地叢刊》的學術旨趣,包括“關于歷史的意義、史學方法和社會價值的探討”、“關于歷史教授法的探討”、“關于唯物史觀的介紹與鮮明的史學史意識”、關于民族史的研究等[11]。楊彩丹論述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史地叢刊》的主要作者及作品、《史地叢刊》對西方史學的引進包括對唯物史觀和魯濱遜“新史學”的介紹、對傳統(tǒng)史學理論的批判與分析、對現(xiàn)代史學理論的初構。作者從《史地叢刊》關于史學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內容與方法、歷史教學法等方面進行了論述[16]。
除《史地學報》、《史地叢刊》外,學者們還關注到了《史地周刊》。劉陳強認為,《史地周刊》的內容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改造舊的史地觀,樹立新的史地觀”、探索史地教育發(fā)展的方向、“以史地研究為社會改革提供參考”、“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喚醒國民愛國意識”、“普及史地知識,開展民眾教育”[17]。朱瀟瀟對《史地周刊》所討論的史地教育問題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作者指出,《史地周刊》除討論了史地教育的師資與管理等問題外,還對史地教科書的編撰和史學教育的方法進行了摸索。最后,作者介紹了張蔭麟在《史地周刊》發(fā)表的一系列關于中小學史地教育的文章,為歷史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劉龍心的《尋求客觀對話的空間——1930年代中國期刊報紙中的史學類書評》,以20世紀30年代報刊中的史學類書評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書評在現(xiàn)代中國史學走向專業(yè)化、客觀化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書評同學術社群間的關系。作者認為,刊物所在學術社群性的強弱,正好同刊物的書評能否吸引到更廣泛讀者的參與成反比。她特別以《史地周刊》為例,指出其是“一份以燕京大學教授群發(fā)起創(chuàng)辦的刊物”,由于社群性不強,而且目的就是吸引更多人對本國史地的注意,所以稿源相對來說更多,其書評也吸引更多人的回應。而《史地周刊》的編輯群也正是想要通過這種廣泛的討論,向讀者輸送一種“以材料為根據、實證研究為基礎的歷史研究態(tài)度”[18]。陳建守的《燕京大學與現(xiàn)代中國史學發(fā)展》對《史地周刊》的內容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作者認為,《史地周刊》意在史學的普及工作。他對《史地周刊》上的文章進行了分類,認為關于“民族史和政治史的文稿,多半隱含以歷史解釋現(xiàn)況、以古諷今的特性”,社會史和經濟史的文章,注重“以扎實的史料為基底,不以明顯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理論凌駕于實際問題的考索之上”,同社會史論戰(zhàn)時大相徑庭。作者對《史地周刊》所刊載的地理類分章也進行了介紹。《史地周刊》對教科書的探討,對師資和授課方式的討論,作者也進行了分析[19]。
此外,諸多論著都提到了民國史地期刊,但都沒有過多論述。如樓子英的《抗戰(zhàn)時期浙大文學院社會科學期刊介紹》[20],倪士毅的《播州風雨憶當年——浙大史地系在遵義》[21],燕京大學校友校史編寫委員會編的《燕京大學史稿》[22],李春雷的《傳承與更新:留美生與民國時期的史學》[23],姜義華、武克全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歷史學卷》[24],劉馨的《何炳松史學研究》[25],謝貴安的《中國史學史》[26],顏士之和許為民的《張其昀史地結合思想與浙江大學史地系辦學特色》[27],胡逢祥的《“五四”時期的“科學主義”思潮與中國史學的現(xiàn)代化建設》[28]和《現(xiàn)代中國史學專業(yè)學會的興起與運作》[29],王建偉的《〈史學年報〉及其學術史意義》[30]和《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專業(yè)期刊與史學革新》[31],左玉河的《學術期刊與中國史學研究的發(fā)展》[32],石增銀的《燕京大學歷史學會初探》[33],顏芳的《近代學術轉型視野下的燕京大學國學教育》[34],何方昱的《知識、權力與學科的合分——以浙大史地學系為中心(1936-1949)》[35]等。
三
從上述綜述可以看出,學界對民國史地期刊已給予較多的關注,在某些問題的認識上也不乏真知灼見。但總體上說,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具體而言,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界對史地期刊的探討主要把目光集中在《史地學報》上,對其它史地期刊如《史地叢刊》、《史地周刊》探討較少。史地期刊如《史地》、《史地雜志》等更是鮮有論述。第二,探討多著重于對某一史地期刊主要是《史地學報》的專門探討,少有兩種或多種期刊的比較研究。沒有比較研究,就很難看出史地期刊所探討主題內容的異同。而且,民國時期這些史地期刊的探討對象往往有共通之處,如對史地教育的探索、對西方史學理論的傳播、對唯物史觀的介紹等等。這些問題只有在比較之中才能看出不同學者認識的異同,也只有從認識的異同中才能深刻感受到語境的變化,諸如時代背景的變化、每個期刊治學旨趣的變化等。第三,一些重要的問題沒有得到重視。如近代學科化的大背景下,在20世紀20~40年代集中出現(xiàn)了如此多的以“史地”為名的學術期刊,原因何在,有何影響等。史地期刊對西方史學理論、唯物史觀的探討在史學實踐層面有何體現(xiàn)。史地期刊中長期對史地教育的探索,到底效果如何,產生了什么影響等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留下了繼續(xù)探討的空間。
因此,今后對史地期刊的探討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第一,擴大基本史料運用的范圍。除上述提到的《史地學報》、《史地叢刊》、《史地周刊》之外,其它的史地期刊諸如《史學與地學》、《史地》、《史地雜志》、《史地知識》、《史地叢刊》等都值得作深入的研究。將這些史地期刊作為一個整體,選擇某個角度展開探索,例如,從中國史學近代化的角度,探究這些史地期刊同中國史學近代化的互動關系。第二,注重比較研究。注意從縱向上考察不同時期的史地期刊所關注的重點的異同,同一史地期刊對某些問題認識的流變等,以此來把握時代主題的轉變與治學旨趣的變化。橫向上考察同一時期不同史地期刊關注重點的異同,對同一問題認識的不同,以此來探究所處語境的異同。第三,從史學學科化的角度進行考察。在近代學術分科、史學學科化的大背景下,史學卻常常同地學聯(lián)系在一起,突出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這些史地期刊的出現(xiàn)。那么,這些史地期刊為什么要把史學同地學放在一起?當時對史學同地學關系的認知在這些史地期刊中具體有何體現(xiàn)?這種“史地合一”對史學的學科化到底產生什么影響等問題,都值得加以探究。
本文的探討,難免掛一漏萬,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胡適當年從美國回來,在一次演講時引用了荷馬史詩的一句話:“我們如今回來了,你們看便不同了(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back again)!”[36]筆者實在沒有如此大的氣魄。如果本文能夠為后續(xù)的研究者提供一些資料的方便,也就達到寫作目的了。如果還能啟發(fā)關于一些問題的思考,那真是意外的收獲了。
注 釋:
①今天在學術研究中談到“史地”這個名詞時,主要指的是現(xiàn)代學科分化下意義上的歷史地理學。以“史地”命名的期刊所收錄的文章自然也就是關于歷史地理的。但民國在談到“史地”這個詞時,顯然與我們有很大的不同。民國時期在使用這個詞時,很大程度上是將其理解為歷史學和地理學兩個并行且分開的概念,當是受到近代學科分化的影響。相對應的,以“史地”為名的期刊所收錄的文章既有歷史學的,也有地理學的,歷史地理學一般會被當作地理學的下轄學科收錄其中,而并不是說其所收錄的文章一定要兼具史地兩科性質,探討邊疆史地、政區(qū)沿革等。這一點我們從民國史地類的期刊,如《史地叢刊》、《史地學報》、《史地周刊》等可以明顯看出來。本文的“史地期刊”指的就是民國時期專門收錄歷史學和地理學文章的期刊,主要是以“史地”為名的期刊,而像《禹貢》這種主要探討歷史地理特別是沿革地理的期刊,不在本文的考察范圍之內。
[1]張越,葉建.近代學術期刊的出現(xiàn)與史學的變化[J].史學史研究,2002(3):57-63.
[2]汪祖榮.五四與民國史學之發(fā)展[M]//杜維運,陳錦忠,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三).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509.
[3]齊思和.近百年來中國史學的發(fā)展[M]//王學典,陳峰,編.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3-34.
[4]張越.史學史通論與近現(xiàn)代中國史學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95-100.
[5]李勇,鄢可然.《史地學報》對魯濱遜新史學的傳播[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3(6):21-24.
[6]沈衛(wèi)威:《史地學報》及其文化立場[J].史學月刊,2004(3):54-59.
[7]何剛.治學與論教的近代互動——以南高史地學派的教學觀為例[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1):97-101.
[8]何剛.南高史地學派的史學思想——兼及郭沫若古史研究[J].郭沫若學刊,2008(4):32-34.
[9]程文標.論《史地學報》對近代中國史學的影響[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3):41-43.
[10]苗英健,孫桂英.五四時期史學代表性刊物之一:《史地學報》[J].出版史料,2012(1):80-85.
[11]劉蘭肖.晚清報刊與近代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53-278.
[12]彭明輝.歷史地理學與現(xiàn)代中國史學[M].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13]吳忠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南高史地學派研究[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
[14]陳寶云.學術與國家:《史地學報》及其學人群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15]麻星甫.何炳松與《史地叢刊》[J].暨南學報,1991(2):64-65.
[16]楊彩丹.北京高師與近代文化[D].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9:153-191.
[17]劉陳強.《大公報·史地周刊》的傳播內容研究[J].新聞世界,2011(6):129-130.
[18]劉龍心.尋求客觀對話的空間——1930年代中國期刊報紙中的史學類書評[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3):65-87.
[19]陳建守.燕京大學與現(xiàn)代中國史學發(fā)展[M].臺北: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系,2009:185-202,248-256.
[20]樓子英.抗戰(zhàn)時期浙大文學院社會科學介紹[M]//貴州省遵義地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浙江大學在遵義.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0:73-74,77.
[21]倪士毅.播州風雨憶當年——浙大史地系在遵義[M]//貴州省遵義地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浙江大學在遵義.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0:106-107.
[22]燕京大學校友校史稿編寫委員會,編.燕京大學史稿[M].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9:110.
[23]李春雷.傳承與更新:留美生與民國時期的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91-220.
[24]姜義華,武克全,主編.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歷史學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98-508.
[25]劉馨.何炳松史學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26]謝貴安.中國史學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568-574.
[27]顏士之,許為民.張其昀史地結合思想與浙江大學史地系辦學特色[J].浙江大學學報,1998(3):55-60.
[28]胡逢祥.“五四”時期的“科學主義”思潮與中國史學的現(xiàn)代化建設[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5(6):95-103.
[29]胡逢祥.現(xiàn)代中國史學專業(yè)學會的興起與運作[J].史林,2005(3):50-60.
[30]王建偉.《史學年報》及其學術史意義[J].遼寧大學學報,2006(5):99-103.
[31]王建偉.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專業(yè)期刊與史學革新[J].史學月刊,2008(1):116-123.
[32]左玉河.學術期刊與中國史學研究的發(fā)展[J].河北學刊,2008(5):86-91.
[33]石增銀.燕京大學歷史學會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4]顏芳.近代學術轉型視野下的燕京大學國學教育[D].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166-167.
[35]何方昱.知識、權力與學科的合分——以浙大史地學系為中心(1936-1949)[J].學術月刊,2012(5):145-154.
[36]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胡適演講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