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認同理論視角下的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犯罪問題研究

      2013-03-21 08:07:21鞠麗華
      關鍵詞:務工人員新生代類別

      鞠麗華,劉 琪

      (山東警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2010年,全國總工會發(fā)布的《關于新生代農(nóng)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指出: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是指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nóng)就業(yè)為主的農(nóng)業(yè)戶籍人口。他們已經(jīng)是新時期進城務工人員的主力軍,在為我國城市化建設做出貢獻的同時,所引發(fā)的犯罪問題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不簡單是一個年齡概念,更多體現(xiàn)的是這一群體不同于老一代進城務工人員的特點。他們與農(nóng)村的關系逐漸疏遠,而在受教育程度、消費習慣、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社會關系網(wǎng)絡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表現(xiàn)出更強烈的親近城市的傾向。①參見清華大學社會學系與中國青基會《新生代農(nóng)民工研究》課題的調(diào)研報告:困境與行動——新生代農(nóng)民工與“農(nóng)民工生產(chǎn)體制”的碰撞。然而,親近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僅是一種傾向或者愿望,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并不認為自己是城市市民,他們的社會認同仍處于模糊化、不確定的狀態(tài)。而這種社會認同的不確定性與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走上犯罪道路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社會認同的新特點

      社會心理學中的社會認同理論,其核心是探討社會類別化的心理機制,也就是探討個人如何與一個或多個社會類別、社會群體建立心理聯(lián)系[1]。社會認同包括四個過程,通過以下四個過程的分析可以了解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社會認同的特點。

      (一)社會類別化

      人類對于各種信息都要進行類別化處理,從而對所處的環(huán)境進行組織化和簡化,以便更迅速和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當人們認為某些因素之間的相似性較大,而另一些因素之間的相似性也較大的時候,就傾向于將這些因素作為兩個類別分開,并趨向于夸大類別內(nèi)的相似性和類別間的差異。這一現(xiàn)象被心理學家稱為“加重效應”(accentuation effect)。在社會生活中這一現(xiàn)象也存在,當某一類別的社會成員特征凸顯時,人們會主動地在重要維度上夸大不同類別個體之間的差異,而將同一類別中個體的差異最小化。

      從最基本的身份類別來講,擺在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面前的身份類別有三大類,即農(nóng)民、市民、邊緣人(農(nóng)民工)。他們在對自己的社會身份進行認定時可從上述三項中作出選擇(即他們可能認為自己是農(nóng)民、可能認為自己是城市市民、可能認為自己既非農(nóng)民又非市民)。盡管有學者指出代表邊緣狀態(tài)的“農(nóng)民工”①本文中使用的是“進城務工人員”。一詞帶有歧視意義,建議停止使用這一概念。但是在我國特有的城鄉(xiāng)二元體制大背景下,不管是不是使用這一概念,人數(shù)達到2億的“農(nóng)民工”群體及與其伴生的各種社會現(xiàn)象都是我們當前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社會問題。

      (二)社會身份認同定位

      在對群體類別進行劃分的同時,個體也把有關自己的信息與這一劃分相聯(lián)系,因此形成對自己歸屬某一社會類別的定位。這一過程就是將自我與社會類別建立歸屬聯(lián)系的過程,也就是社會認同的過程。不僅如此,社會交往過程中的社會身份認同定位會產(chǎn)生相應的后果,即群體內(nèi)偏向和群體外歧視。由社會認同所引起的給內(nèi)群體成員較多的資源及正面評價的傾向,被稱之為內(nèi)群體偏向;相反,由認同缺乏而引起的給外群體成員較少的資源及負面評價的傾向,被稱之為外群體歧視。②S.Otten,A.Mummendey.To Our Benefitor at Your Expense-Justice Considerations in Intergroup Allocation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sources[J].Social Justice Research,1999(12):19-38.轉(zhuǎn)引自周曉紅.認同理論: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分析路徑[J].社會科學,2008(4):46-53.

      在社會身份認同定位過程中,傳統(tǒng)進城務工人員大多數(shù)幾乎毫不懷疑地認為自己的身份是農(nóng)民,而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則不同。一項調(diào)查顯示,對于職業(yè)身份,在新生代農(nóng)民工中,認為自己是“農(nóng)民”的只有32.3%,比傳統(tǒng)農(nóng)民工低22.5個百分點;而在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農(nóng)民工中,這一差異更加明顯,認為自己是“農(nóng)民”的僅占11.3%,這一比例幾乎是傳統(tǒng)農(nóng)民工的五分之一[2]。雖然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不認為自己是農(nóng)民,他們也有強烈的傾向城市的愿望,但是與此同時,他們大多也不認為自己是城市市民,實際上他們的確也不是市民,農(nóng)村戶籍讓他們無法享受市民待遇。來自西安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只有約11%的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認為自己是城市市民[3]。他們中的多數(shù)人傾向于認為自己是“打工者”或者“農(nóng)民工”,這一比例能夠占到34.5%,是傳統(tǒng)進城務工人員的2倍多,還有約10%的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表示說不清楚自己的身份[2]。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他們的社會認同處于雙重性、邊緣化和模糊化的狀態(tài)。

      這種社會認同的雙重性和邊緣化狀態(tài)帶來的結果是,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缺乏城市歸屬感。雖然他們在城市工作,但是卻經(jīng)常感覺到自己不屬于這里。不僅如此,由于外群體歧視的作用,特別是優(yōu)勢群體對劣勢群體的歧視,他們時常感覺到城市人對他們的排斥。一項調(diào)查顯示:近17%的進城務工人員經(jīng)?;蚩偸怯X得“城市人(本地人)很排斥外來打工者”,而上海市這一數(shù)字達28%。盡管他們感到自己不屬于城市人,也經(jīng)常受到城市人的排斥,但是65%以上的務工人員表示,自己從來不覺得“在城市里打工低人一等”[4]。

      (三)社會比較

      將對應類別之間的各種社會信息進行比較就是社會比較。比較社會群體,特別是我群體和他群體,會更加明確構成“我們”群體中的成員具有的相似性,以及“他們”群體中的成員與“我們”形成的區(qū)別性。社會比較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結果,一種是我群體比他群體優(yōu)越,即積極區(qū)分,這會滿足群體成員的自尊和自我激勵的需要;一種是我群體不如他群體優(yōu)越,群體成員的自尊就會遭受威脅,群體間的偏見、敵意甚至沖突就會產(chǎn)生。

      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在社會比較過程中,特別是在與打工所在城市市民比較過程中基本上是處于劣勢地位的。他們在城市干著臟、累、差的工作,工資待遇卻遠比不上城市市民;即使有些希望通過努力追求更好工作的進城務工人員,也由于主客觀原因受到市場排擠甚至歧視而無法獲得與城市市民平等的就業(yè)機會;更有甚者給他們貼上“農(nóng)民工”的標簽。①農(nóng)民工常常被認為是社會地位低下、素質(zhì)低甚至臟亂差的群體。

      (四)心理獨特性

      社會認同過程的結果是個體獲得作為內(nèi)群體成員、社會類別身份及社會角色導致的個體的獨特性和與外群體成員的區(qū)隔性,成為個體重要的自我表征。同時,社會認同過程為個體帶來共享的心理空間、認知表征、價值和社會規(guī)范。

      如前所述,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并沒有獲得穩(wěn)定的社會認同,因此他們并沒有形成屬于他們?nèi)后w的一致的心理特性。即使是在同一城市、同一行業(yè)甚至是同一公司打工的務工人員,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交流、共同利益訴求的表達也是相對較少的,也可以說沒有給他們提供一種社會空間讓他們進行開放性的表達和交流。然而與社會表達空間缺失相伴生的是小群體的大量形成和存在。這些小群體大都是以地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如很多公司中存在的形式多樣的同鄉(xiāng)會、老鄉(xiāng)會等。在這樣一些小群體中他們歸屬和獲得認同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滿足,但卻是一種相對狹隘的認同。

      綜上所述,社會身份認定的不確定性、社會比較的劣勢以及社會認同中小群體的存在構成了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社會認同過程的主要特點。

      二、社會認同與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犯罪

      心理是人們行為的內(nèi)部動力,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犯罪與其來到城市之后心理的變化相關,特別是與其城市生活中遇到的社會認同問題密切相關。

      (一)強烈愿望與殘酷現(xiàn)實間對比形成的心理落差

      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有強烈的留在城市的愿望,這是他們與老一代進城務工人員相比十分明顯的一個特點。老一代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打工之后大多都會回農(nóng)村置業(yè)、養(yǎng)老,而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則希望能在城市站穩(wěn)腳跟并有所發(fā)展。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fā)布的新生代農(nóng)民工研究報告顯示,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中有55.9%的人,打定主意將來在“打工城市買房定居”。他們外出打工的目的也不再單純是為了賺錢,而很大程度上是“體驗生活、實現(xiàn)夢想”[5]。

      可以說,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是滿懷著希望來到城市的,然而來到城市之后的現(xiàn)實情況卻不如他們想象中的美好。他們一方面向往過城市青年一樣體面的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程度和職業(yè)技能水平的欠缺,他們在城市難以獲得穩(wěn)定的工作。這一對比使得他們心理上產(chǎn)生強烈的落差。再加上年齡因素的影響,他們大多處于十幾、二十幾歲的年齡段,心智發(fā)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穩(wěn)定、身份認同尚不清晰、抗挫折能力低,面對紛繁復雜的城市社會和困難重重的生活境遇,在享樂心理和攀比心理的作用下,在城市生活中很容易迷失自己,走上犯罪道路。

      (二)社會認同的不確定性導致的城市歸屬感缺失

      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認同處于雙重性和邊緣化的狀態(tài),他們不認為自己是農(nóng)民,但是又沒有獲得城市市民的身份認同。雖然他們的生活空間已經(jīng)從農(nóng)村轉(zhuǎn)移到城市,但是在城鄉(xiāng)二元經(jīng)濟社會結構和戶籍制度背景下,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自身和城市居民都不把他們看成城市市民。這導致了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生存的地理空間和心理歸屬的割裂,他們雖然生活在城市,但是卻并不認為城市是他們的家。這種城市歸屬感的缺失直接來源于社會身份認同的不確定性。

      犯罪心理學研究表明,缺乏歸屬感的心理狀態(tài)容易導致犯罪行為的發(fā)生。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進城雖然完成了空間移居城市的轉(zhuǎn)變,但是從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社會交往、處事方式等方面還或多或少與城市市民不同。再加上他們在城市生活中較容易受到排斥,因此難以真正融入城市社會。城市社會不認同他們,他們自然就不以城市為家、不真正熱愛和維護他們所生存的城市。不僅如此,在他們遠離農(nóng)村之后,原來束縛自己的鄉(xiāng)村熟人文化、道德觀念,到了城市后蕩然無存。他們收入低下,不被城市認同,還干著又臟又累的工作,看到光怪陸離的城市生活后,由于缺乏約束,一些人就容易產(chǎn)生犯罪的沖動或傾向[6]。這也是一些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在農(nóng)村遵紀守法,到了城市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三)社會比較的劣勢形成的相對剝奪感

      相對剝奪感是指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標準或某種參照物相比較而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劣勢時所產(chǎn)生的受剝奪感,這種感覺會產(chǎn)生消極情緒,可以表現(xiàn)為憤怒、怨恨或不滿,甚至導致人們訴諸犯罪的手段獲取自己認為應得的財富。

      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向往城市生活,進城之后自然會和城市市民特別是同齡人相比較。顯然,他們在比較過程中是處于劣勢的。他們干著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工資待遇上卻遠遠低于城市市民,不僅如此,他們還受到城市市民的歧視,被認為是“下等外來公民”。這種社會比較過程中的劣勢必然使他們心理上產(chǎn)生不平衡感,他們感覺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自己應該得到的沒有得到。這種相對剝奪感會使他們產(chǎn)生情緒上的憤懣與不平,這種消極情緒如果不能及時正確地化解而長期積累,就會對城市社會逐漸形成一種仇視的心態(tài)[7]。為了解決城市打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他們不惜采取鋌而走險或者聚眾鬧事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財富和權利,從而促使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群體中的一部分人發(fā)生違法犯罪行為以至影響社會穩(wěn)定。

      (四)小群體中拉幫結派導致的不滿情緒的放大

      人都有歸屬的需要,與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缺失相伴隨的是他們中大量小群體的存在。各種同鄉(xiāng)會、老鄉(xiāng)會甚至幫派是這些小群體的主要表現(xiàn)。在這樣一些小群體中,他們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歸屬感,并借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在滿足一定程度歸屬需要的同時,這些小群體的存在也會成為違法犯罪滋生的土壤。首先是小群體的狹隘性。進城務工人員的工作大都是以地緣、鄉(xiāng)緣、血緣為規(guī)律分布的,即使是在一些規(guī)模較大的公司中也存在著不同的同鄉(xiāng)會。如果進城務工人員發(fā)現(xiàn)沒有自己的同鄉(xiāng)會,他的生存就會存在一定的困難,被排擠或?qū)で蟛坏秸諔?,而?nèi)部的一些糾紛正是同鄉(xiāng)會將其擴大的[4]。其次是小群體中不滿情緒的放大。Smith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群體成員的集體剝奪感在他們對群體表現(xiàn)明顯的認同時更為敏銳。①Smith H J,Spears R,Oyen M.‘People like us’: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deprition and.group membership salience on justice evaluations[J].Journal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94,30:277-299.轉(zhuǎn)引自張瑩瑞,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fā)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3):475-480.如前所述,本身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與城市市民在社會比較過程中就存在相對剝奪感,在同鄉(xiāng)會等一些小群體中,這種相對剝奪感往往會被夸大而變得更為強烈,這就是為什么最初單純的進城務工人員討薪等事件在親屬、老鄉(xiāng)的參與下演變成群體性沖突事件的原因。再次是小群體中的脅迫、唆使和拉攏。調(diào)查表明,以宗族、地緣為紐帶的進城務工人員犯罪團伙特別普遍,而且成員大都是“80、90后”的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在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對生活的追求已完全不同于上一代。他們有時會為了追求新的生活方式鋌而走險。如果周圍有違法犯罪的人員或犯罪組織的拉攏,特別是同鄉(xiāng)的拉攏,他們選擇犯罪的可能性就會更大。進城務工人員以地緣、鄉(xiāng)緣、血緣相結合實施犯罪,或者某類犯罪、某個一定區(qū)域的犯罪以老鄉(xiāng)為主,這是一種普遍的規(guī)律[6]。

      三、市民化過程中準確的社會認同定位——預防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犯罪的根本方法

      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犯罪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是他們的市民化過程。當然,市民化過程不僅僅是制度層面的市民化,而應是在制度、權利保障基礎上包括社會身份和社會角色在內(nèi)的心理上的真正市民化。

      按照社會認同理論,社會認同的構建是“以利益為基點,以文化為紐帶,以組織為歸屬”[8]的。從構建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社會認同的角度達到預防這一群體犯罪的目的也需要從上述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權利保障與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社會認同建構

      從本質(zhì)上來講,社會認同是一種利益共享。權利保障的不到位是制約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社會認同的根本原因。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在勞動就業(yè)、福利待遇、教育培訓、子女入學等問題上的權益保障還存在缺失或者明顯不足。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在權利訴求上已經(jīng)遠比老一代進城務工人員更為主動和強烈。他們比上一代有更強的平等意識和維權意識,對獲得平等的就業(yè)權、勞動和社會保障權、教育和發(fā)展權、政治參與權、話語表達權以及基本公共服務權等方面,都比父輩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現(xiàn)出維權態(tài)度由被動表達向積極主張轉(zhuǎn)變[2]。這種強烈需求和保障不足之間的矛盾要想得到解決就必須要尊重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的利益訴求,重視他們的呼聲,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他們享有與城市市民同等的權利。

      (二)城市文化與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社會認同建構

      文化包含知識、信仰、道德、藝術、法律、習俗,以及成為社會成員而習得的能力和習慣[9]。文化決定人們的價值觀,而價值觀影響到人們的社會行為方式。因而文化認同是社會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在完成從農(nóng)村到城市的地理生存空間轉(zhuǎn)變后,還面臨著鄉(xiāng)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轉(zhuǎn)變。由于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的年齡特征,他們在接受城市文化上比老一代要容易,然而也有不少進城務工人員在轉(zhuǎn)化過程中迷失自己。在城市打工,鄉(xiāng)村的熟人社會和道德約束不復存在,而陌生的城市中又沒有建立起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和城市生活習慣[10]。這一改變使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迷茫乃至失去約束。解決這一問題就是要加強對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的人文關懷,使其盡快適應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如,組織適合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特點的文體活動,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開展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的心理疏導和行為矯正服務,開展社會關懷活動,幫助他們自我管理、自我調(diào)適,緩解心理壓力;引導城市居民與務工人員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系,讓城市居民真正認識和了解務工人員的內(nèi)心世界等。

      (三)組織歸屬與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社會認同建構

      從社會學角度來講,人們通過社會活動所形成的社會組織是人際信任的基礎,而人際信任又是社會認同的基礎和初級形式。因而組織在社會認同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極其重要。

      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打工的組織歸屬是明顯不足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他們在城市打工面臨困境時,既不愿回歸農(nóng)村又很少求助于打工地政府和其他正規(guī)組織,社會也沒有專門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援助和支持的民間團體和機構。這一現(xiàn)實情況迫使他們只能求助于親屬或者老鄉(xiāng)。而如果這一非正式渠道也無法解決問題的話,很多人就會選擇鋌而走險。

      就目前而言,進城務工人員組織渠道主要有兩種:一是利用現(xiàn)有的工會組織體系,把他們整合到工會中去;二是成立各種各樣的自組織或群體[11]。鑒于進城務工人員自組織或群體作用的局限性,為了使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形成穩(wěn)定、一致的社會認同,目前應著力發(fā)揮工會組織的作用。特別是加強基層工會組織建設,創(chuàng)新組織形式和入會方式,同時大力推進區(qū)域性、行業(yè)性基層工會聯(lián)合會建設,使得工會組織真正能夠起到務工人員權益聚合、表達和維護的作用。

      只有從上述三個方面實現(xiàn)了真正的市民化,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在社會身份上才能形成準確定位而獲得城市歸屬感,在社會比較過程中才會感受到公平公正而減弱相對剝奪感,在社會認同上才能打破狹隘的“三緣”劃分而減少拉幫結派現(xiàn)象,從而從根本上達到預防和減少這一群體犯罪的目的。

      [1]Tafel H,Turner JC.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M]//Worchel S,Austin W(eds).Psychology ofIntergroup Relations.Chicago: Nelson Hall,1986:7-24.

      [2]全國總工會.關于新生代農(nóng)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N].工人日報,2010-6-21.

      [3]郭科,陳倩.新生代農(nóng)民工社會認同狀況的實證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49.

      [4]安卓,王羚.“新生代農(nóng)民工”再調(diào)查:我們渴望身份認同[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1-06-23.

      [5]劉俊彥,呂鵬.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新生代農(nóng)民工研究報告[R].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專題研究報告”2007年第9 號,2007-06.

      [6]歧視,讓他們成為陌生人——訪《中國法治藍皮書》“農(nóng)民工犯罪問題”撰寫人靳高風教授[N].南方周末,2011-07-07.

      [7]陸時莉.新生代農(nóng)民工犯罪心理分析及預防對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7):277-278.

      [8]鄭杭生.中國社會發(fā)展研究報告2009走向更有共識的社會:社會認同的挑戰(zhàn)及其應對[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6.

      [9]泰勒.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1.

      [10]吳玉軍,寧克平.城市化進程中農(nóng)民工的城市認同困境[J].浙江社會科學,2007(4):132.

      [11]陳建勝,劉志軍.加入工會抑或成立自組織——關于農(nóng)民工組織權的思考[J].人文雜志,2010(5):149.

      猜你喜歡
      務工人員新生代類別
      云南:800多名務工人員乘“務工專列”外出就業(yè)
      云南畫報(2022年3期)2022-04-19 11:15:48
      “新生代”學數(shù)學
      藜麥,護衛(wèi)糧食安全新生代
      新生代“雙35”09式
      創(chuàng)意新生代——2018倫敦New Designers展覽
      詩歌專列送務工人員返鄉(xiāng)過年
      中華詩詞(2017年3期)2017-11-27 03:44:21
      我國進城務工人員總量增至 28171萬人
      廣電媒體做好外來務工人員“關愛報道”的探討
      新聞傳播(2016年18期)2016-07-19 10:12:06
      服務類別
      新校長(2016年8期)2016-01-10 06:43:59
      論類別股東會
      商事法論集(2014年1期)2014-06-27 01:20:42
      滁州市| 涿鹿县| 迁安市| 宜良县| 石阡县| 民权县| 凤城市| 黔西县| 颍上县| 墨玉县| 自贡市| 内乡县| 新平| 德安县| 南投县| 遂平县| 靖远县| 宜春市| 泸水县| 栾城县| 恩施市| 申扎县| 滦南县| 松阳县| 旺苍县| 哈密市| 兴城市| 桑植县| 陇川县| 潍坊市| 广丰县| 梓潼县| 六枝特区| 泽库县| 墨江| 浏阳市| 华亭县| 铁岭县| 化德县| 山西省| 裕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