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 劉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10091)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中國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大力引進國外優(yōu)秀文化作品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要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輸出,從而實現(xiàn)平等的文化交流。在不同國家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文化典籍對外翻譯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覷,因為文化典籍最能代表一個國家傳統(tǒng)思想和精神文化。文化典籍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它包含了一切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文獻。(王宏印2009)以中國為例,在文學方面,《詩經》、《楚辭》、先秦諸子、唐詩宋詞、元代散曲、明清小說,還有無數(shù)的歷史著作、人物傳記等都屬于文化典籍。本文選取林語堂《幽夢影》的英譯本,來探討中國文學典籍英譯中文化的流失和補償。
文化典籍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典籍對外翻譯的意義,在于向國外傳播和弘揚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在典籍英譯中,最常見的問題是傳統(tǒng)文化詞的翻譯。所謂文化詞,就是指蘊含深厚文化內涵的詞語。由于文化典籍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經典之作,故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詞。而正是因為大量文化詞的存在,典籍翻譯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而這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典籍翻譯的困難,成為典籍翻譯中巨大的障礙。正如蔣堅松(2001)所言:“中國古籍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結晶,它在思想內容、語言形式、文化意蘊等方面都有不同于現(xiàn)代作品的特點。如果說一般的翻譯要溝通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化和受眾,那么古籍作品的翻譯則要跨越時間去溝通。”由此可見,典籍的翻譯要比翻譯一般的作品更有挑戰(zhàn)。為了準確地翻譯典籍,譯者需要克服思想內容、語言形式和文化意蘊上的差異,對源語中的每個詞都要進行考據(jù),從而準確地把握并傳達其文化內涵。
本文選取《幽夢影》林譯本中的部分例子,來說明典籍英譯中出現(xiàn)文化流失的原因,以及進行文化補償?shù)牟呗?。之所以選《幽夢影》為語料,原因如下:《幽夢影》是清代漲潮所著的一部隨筆小品集,一共包含了219條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和對自然的靜賞,以及120多位大學者和藝術家的點評;文中使用的是半文言半白話的語言風格,包含了大量的四字成語、歷史典故和文化負載詞,涉及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諸多方面。本文通過討論《幽夢影》英譯本中文化詞的翻譯,旨在說明在文化典籍英譯中,譯者應該采取最佳的態(tài)度和翻譯策略,以減少文化流失。
翻譯中的“文化流失”,指由于源語和目的語在文化或語言上存在差異,從而造成文化內涵不同意義和不同層次上的損失。(鄭柳依2012)在翻譯文化內涵豐富的文本時,文化流失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有時是由于譯者采取的翻譯策略造成的,而有時則是譯者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林語堂先生是“兩腳踏中西文化的”的語言大師,然而即使是在他的譯文中,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文化流失。這也印證了文化典籍的翻譯絕非易事。一些學者認為,文化流失在典籍翻譯中不可避免,下面就分類對《幽夢影》譯文中一些典型文化流失的例子做具體分析,同時筆者對其中一些句子給出了拙譯。
研究表明,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更具文化符號意義,文化的不可譯性和文化流失現(xiàn)象更加突出。(鄭柳依2012)在《幽夢影》中,專有名詞指的是人名、地名、朝代名、書名等,這類名詞一般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的名詞,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
例1.昭君以和親而顯,劉蕡以下第而傳。
Some men and women left a name for posterity because they were victims of some adverse circumstances.
昭君和劉蕡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人物,昭君是王嬙的字,漢元帝時期的宮女,她因為與匈奴和親而知名;劉蕡是唐文宗時期的進士,生性耿介,嫉惡如仇,因受到宦官的誣陷而被貶謫。在這里,林語堂先生并未把兩人的名字翻譯出來,而是將兩人泛化為“some men and women”,從而省去了對專有人名的翻譯。其原因正如林先生所說,“這是需要詳加解釋才能使西方讀者明白的事?!保◤埑?,林語堂2012:31)
例2.女子自十四五歲至二十四五歲,此十年中,無論燕秦吳越,其音大都嫵媚動人……
Girls between fourteen and twenty-five of whatever locality usually have a charming accent...
“燕秦吳越”分別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四個諸侯國,但在這里,很顯然不是指燕秦吳越這四個諸侯國,而是作泛指的用法。這是漢語中指代修辭格的一種,即以專有名詞指代一般性名詞。這句話的意思是“十四五至二十四五歲的女子,不論是來自哪個地方,都有著嬌媚動人的聲音?!币虼?,林語堂先生把“燕秦吳越”翻譯為“whatever locality”準確傳達出了原文的意義。這種翻譯造成的文化流失,是由于源語文本的語義所限,是無法避免的。
例3.心齋不知此苦,還是唐宋以上人耳。
Shintsai is not aware of the circumstances which force them to do it.He lives mentally in the Golden Age.
本句是天石評論張潮的一句話,意思是張潮就像是生活在唐宋時期一樣,不了解當時文人所處的境遇。因為唐宋時期是中國最繁盛的兩個歷史時期,林語堂先生把“唐宋”一詞翻譯為“Golden Age”,取得正是這層含義。但筆者認為,完全可以在“Golden Age”后面加上諸如“l(fā)ik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之類的解釋性話語。這樣,既不影響源語文化詞意義的傳達,也可以使西方讀者簡要了解中國的歷史。
例4.高語山林者,輒不善談市朝事,審若此則當并廢《史》《漢》諸書而不讀矣,蓋諸書所載皆古之市朝也。
Recluse scholars often disdain to discuss affairs of the government.But history is full of affairs of the
government.Should one stop reading history,too?They cannot have meant it.
《史》即《史記》,《漢》即《漢書》,是中國兩部著名的史學名作。在這里,林語堂先生并未將這兩部著作直譯出來,而是用history(史冊)一詞代替了具體的《史》和《漢》。然而,筆者認為源語中的這兩個文化形象是可以保留的,例如可譯為“Should one stop reading history,lik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History of Han?”這樣,不僅可以保留這兩部中國歷史著作的形象,而且還能使西方讀者理解“Historical Records”和“History of Han”是中國的兩部史冊。
例5.圣藻曰:晨鐘夕磬,發(fā)人深省。
Shengtsao:What a profound warning!
在中國文化里,有“晨鐘暮鼓”之說,敲鐘擊鼓是古代的一種報時方式,“磬”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石制打擊樂器和禮器。晨鐘夕磬(或晨鐘暮鼓)比喻使人警覺醒悟。在這里,“晨鐘夕磬”和“發(fā)人深省”意思一致,因此林語堂先生采取“合二為一”的方式,把該句翻譯為“What a profound warning!”,完整地出傳達出了原意。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意譯也使得譯文喪失了“鐘”和“磬”的形象。若是能加上適當?shù)慕忉寗t更好,例如“What a profound warning like the striking of a bell or a qing(a musical instrument in ancient China)!”
例6.有牙簽玉軸而不能讀者,蠹魚也,書賈也。
...and those who are in daily touch with rare editions and fine bindings but cannot read them-the moths and book dealers.
在中國古代,“牙簽”是象牙骨等制成的簽牌,系在書卷上作為標識,以便翻檢圖書?!坝褫S”是用美玉制成的卷型書的卷軸,也是為了便于查閱圖書。因此,“牙簽玉軸”一詞也是借代用法,指精美的圖書。在譯文中,林語堂將“牙簽玉軸”翻譯為“rare editions and fine bindings”,恰當?shù)貍鬟_了原文的意思,但遺憾的是,這種譯法卻讓西方讀者失去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機會。因此,筆者認為,若是將“牙簽玉軸”翻譯為“rare editions and fine bindings with ivory sticks and jade scrolls serving as bookmarks.”就能解決這一問題。
文化典籍中常常含有大量的典故,典故是指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帶有較濃厚的文化色彩。典故可以分為四類:成語典故,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歷史典故,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文學典故,如“大江東去,浪淘盡”;文化典故,如“牛郎織女”。典故的形式十分簡單,但其蘊含的文化意義卻非常深厚。因此,文化因素是翻譯典故時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下面就以《幽夢影》譯文中典故的翻譯為例,來探討一下文化流失的現(xiàn)象。
例7.鱗蟲中金魚,羽蟲中紫燕,可云物類神仙。正如東方曼倩避世金馬門,人不得而害之。
Be a goldfish among the fish and a swallow among the birds.There are like Taoist fairies that go through life like the witty Tungfang Manching,safe from harm from those in power.
“避世金馬門”屬于歷史典故,源自《史記·滑稽列傳》,“朔行殿中,郎謂之曰:‘人皆以先生為狂。’朔曰:‘如朔等,所謂避世于朝廷閑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瘃R門者,宦者署門也,門傍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庇纱丝梢姡@個歷史典故用來形容身為朝官卻逃避事務。林語堂先生未直譯出“東方朔避世金馬門”這一典故,而是用“the witty Tungfang Manching”對其進行模糊化處理。這種譯法固然省去了繁瑣的注釋,但譯文中的信息明顯少于源語中的信息(即翻譯欠額),因而造成文化信息的流失。筆者認為,可以對譯文改進如下:“...Taoist fairies that go through life like the witty Tungfang Manching who serves as a court official in the West Han Dynasty,but fails to do his duty.”
例8.大家之文,吾愛之慕之,吾愿學之;名家之文,吾愛之慕之,吾不敢學之。學大家而不得,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也;學名家而不得,則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矣。
One can admire and try to imitate the writing of great thinkers,but not that of a famous writer.One can fail and yet not make too bad a mistake in the first case,but the result may be disastrous in the second.
“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犬”這則典故源自《后漢書·馬援傳》:“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成,陷為天下輕薄子,所為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痹谶@里,林語堂先生僅僅把典故的意思表達了出來,卻沒有顧及其文化內涵,從而造成文化信息的流失。筆者認為,可以在原譯文后加上諸如 “Just as if one fails to carve a swan,the result will still be like a duck;but if one fails to draw a tiger,the result will unfortunately resemble a dog.”之類的語句,這樣就能完整地表現(xiàn)出這個歷史典故。
文化典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全面、集中的體現(xiàn),因而對其翻譯應兼顧文本與文化,尤其是文化詞的譯介是典籍翻譯成功的關鍵之一。(朱義華,王宏2005)譯者在翻譯典籍中的文化詞時,必須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進行文化補償,因為文化詞負載著濃厚的文化內涵,如果不采取補償手段,則造成文化流失,不僅不能傳神地表達出原意,還會使國外讀者失去了解異域文化的機會,因此達不到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在《幽夢影》的譯本中,主要的文化補償手段有三種,一種是加注法,一種是增譯法,另一種是兩種方法的結合。其中,加注法又可以細分為音譯加注法和直譯加注法兩類。下面就對這三種補償手段舉例闡述:
3.1.1 音譯加注法
音譯加注法是翻譯文化空缺詞的一種常用方法,即用漢語拼音將詞匯“翻譯”出來,同時用注釋的方法對其解釋,以幫助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減輕他們的閱讀負擔。例如:
例1.宜于耳復宜于目者,彈琴也,吹蕭也;宜于耳不宜于目者,吹笙也,擪管也。
Musical instruments that are good to listen to and to look at playing are the chin and the shiao [a flute];those good to listen to,but not to look at playing are the sheng[small reed organ held close to the mouth]and the kuan[oboe-like instrument].
在這個句子中,蕭、笙和擪管都是中國傳統(tǒng)的樂器,當然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匯,因此林語堂先生便采取音譯加注法,來翻譯這幾個中國傳統(tǒng)的樂器名稱。
例2.如何是獨樂樂,曰鼓琴;如何是與人樂樂,曰奕棋;如何是與眾樂樂,曰馬吊。
To amuse oneself,play the chin,to amuse oneself with a friend,play chess,and to have general entertainment,play matiao[a game of cards,ancestor of mahjong].
在這個句子中,“馬吊”一詞具有中國文化色彩,是古代的一種紙牌游戲,有點類似于今天的麻將,在翻譯這個詞語時,林先生也采用了音譯加注法,向讀者解釋了這個詞的文化含義。
3.1.2 直譯加注法
直譯加注法也是翻譯具有文化色彩詞的常用方法,即按照源語字面意思翻譯,同時加注對其解釋,以免造成目的語讀者的誤解或困惑。
例3.春者天之本懷,秋者天之別調。
Spring is the natural disposition of Heaven[the creator];autumn is one of its varying moods.
例4.天極不難做……
Is it very difficult for heaven[God]to bring peace to the world?I do not think so.
上面兩句的翻譯,林先生采取的都是直譯加注法。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上天是最主要的精神信仰,從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老天爺”、“蒼天”、“上天”等詞匯就可以看出。因此,林先生在翻譯這兩句中的“天”時,均將其直譯為“heaven”。但在西方,人們普遍信仰基督教中的上帝,即“God”(或“the creator”)。因此,為了不使西方讀者感到困惑,他分別對兩句譯文中的“heaven”一詞加了注釋。
《幽夢影》原文中有些文化詞若是直譯,則有可能會使西方讀者產生困惑,或給他們的理解增加負擔。而林語堂先生采用增譯法,即在譯文中添加了原文中沒有的信息,從而有助于西方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和了解中國文化。
例5.梅邊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傍之石宜瘦,盆內之石宜巧。
Different types of rocks should be selected for different places: “primitive” ones should be placed with the plum tree,rugged,heavy ones near pines,slender slabs near bamboos,and delicate varieties in a flowerpot or tray.
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就懂得賞石,如在書房中擺放彩石,在客廳里置放雅石。另外,不同植物旁放置的石頭也不盡相同,石頭的大小和尺寸,必須要與植物的特點相符。在這句的翻譯中,林語堂先生在句首增加了“Different types of rocks should be selected for different places”,較清楚地解釋了下文中“不同地方放置不同種類石頭”的原因。這樣的譯法既避免了譯文突兀,也使西方讀者對中國的“石文化”有了簡單了解。
例6.(杜)茶村曰:田單之牛亦曾效力疆場,至馬之隱者則絕無之矣。
Chaochun:Once under General Tien Tan,the cow was used in battle by having its tail set on fire to rush the enemy lines,but I have never heard of a retired horse.
這句話中包含了一個歷史典故:在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田單將軍巧布火牛陣,打敗燕及諸國,并收復齊國失地。在原文中,并沒有對這個典故的詳細介紹,而林語堂先生在翻譯時,補充了典故的具體內容,從而增加了原文沒有的信息,便于西方讀者了解中國歷史。
例7.《水滸傳》是一部怒書,《西游記》是一部悟書,《金瓶梅》是一部哀書。
Among the classics of fiction,the Shuihu[about a band of rebels in times of a bad government]is a book of anger,the Shiyuchi[a religious allegory and story of adventure]is a book of spiritual awakening,and the Chinpingmei[Hsimen Ching and His Six Wives],a book of sorrow.
在這個例子中,林語堂先生在譯文中增加了“Among the classics of fiction,”從而使西方讀者明白,下面提到的書都是中國的古典小說。同時,他在翻譯書名時,采用了音譯加注釋的方法,分別對各部書做了簡要概括,從而使西方讀者對這些古典著作有大致的了解。
例8.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豪,蕉與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The following flowers create each a mood:the plum flower goes with poetry [which alone of all flowers blooms in pink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snow],the orchid with seclusion [flowering on mountain cliffs content with being unseen],the chrysanthemum with the rustic flavor,the lotus with simplicity of heart,the cherry apple with glamour,the peony with success[power andwealth],the banana and the bamboo with gentlemanly charm,the begonia with seductive beauty,the pine tree with retirement,the plane tree with absence of worry,and the willow with sentimentality.
本例的漢語原文十分簡單,但卻蘊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賦予各種植物以不同的文化含義,詩詞文章中不同的植物形象,會使人們產生不同的聯(lián)想。而西方讀者由于缺乏相關的文化背景,無法了解這些植物代表的文化內涵。因此,林語堂先生在翻譯時,首先采用增譯法,增加了“The following flowers create each a mood:”對整個句子進行了總的概述,同時還采用直譯加注法,簡單解釋了每個植物形象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從而很好地保存了原文的文化內涵。
本文通過對《幽夢影》林譯本中“文化流失”現(xiàn)象及文化補償策略的討論,得出的結論是:林譯文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文化流失”現(xiàn)象,這與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有關,同時也和譯者翻譯策略的選擇有關。林語堂先生在翻譯《幽夢影》時,之所以舍棄源語中的諸多文化形象,正如他所言,這些文化詞是“需要詳加解釋才能使西方讀者明白的事。”毫無疑義,這樣的翻譯確實能減輕目的語讀者的閱讀負擔,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翻譯方法卻造成了漢語文化的流失。這似乎與典籍翻譯的初衷相背,因為典籍翻譯的目的正是為了宣傳其中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從文化交流的目的來看,譯者在典籍翻譯工作中,要積極探索最佳的翻譯策略,從而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最終實現(xiàn)平等的文化交流。
蔣堅松 (2001).古籍翻譯中理解的若干問題 [J].外語與外語教學 (11)。
王宏印(2009).中國文化典籍英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張潮,林語堂(譯)(2012).幽夢影:漢英對照 [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鄭柳依 (2012).從翻譯中的“文化流失”論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2)。
朱義華,王宏 (2005).典籍英譯傳統(tǒng)文化詞的傳譯難點與策略 [C].汪榕培,李正栓主編.典籍英譯研究(第一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