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爾鉅
《孟子》中孔子言論輯疏
衷爾鉅
(中國社科院 哲學(xué)所,北京 100040)
研究孔子、儒家思想,不能僅限于《論語》,還應(yīng)注意參考先秦其他典籍中記載的資料,尤其是《孟子》?!睹献印芬粫4媪恕墩撜Z》未載的28條孔子言論,這些言論有比較高的可信性,它們不但可補(bǔ)《論語》之不足,而且其本身義蘊(yùn)豐富深刻,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儒家思想; 《孟子》;孔子言論;輯疏
研究孔子、儒家思想倘若只限于《論語》一書,而忽視、拒棄《論語》以外有關(guān)孔子的文獻(xiàn)資料,那實在可惜了,不啻自我封閉。《論語》無疑是孔子、儒家經(jīng)典文獻(xiàn),它最早記錄了孔子言行,是原始的、可靠的根據(jù)。但研究孔子、儒家思想不能僅限于《論語》,在以《論語》為主的同時,也應(yīng)注意參考先秦某些典籍中記載的資料,諸如《春秋左傳》、《國語》、《荀子》等,更值得特別重視的是《孟子》一書,保存了《論語》未載許多孔子言論,彌足珍貴,筆者考核,有比較高的可信性,它不但可補(bǔ)《論語》之不足,且其本身亦義蘊(yùn)豐富深刻,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本文從中輯出加以分疏,略作淺議。
先秦典籍中有不少引述孔子言論者,比較而言,就中《孟子》中的孔子言論可信性為高??墒?,包括我們的前人在內(nèi),很少把《孟子》中引述孔子的言論像對《論語》一樣來研究。之所以會如此,可能是認(rèn)為,孔子言論,經(jīng)孟不轉(zhuǎn)述,其真實性難說,持懷疑態(tài)度。孟子此人,當(dāng)時就是一個著名的好辯者,荀子批評他“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袛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荀子·非十二子》)先君子即指孔子,指責(zé)他假讬孔子言論。這一指責(zé)影響了后世對孟子引述孔子言論可信性,甚至懷疑孟子所引述孔子言論是他自己的臆造。其實,這并非公正客觀的指責(zé)。按荀子生活在學(xué)術(shù)上百家爭鳴極盛的戰(zhàn)國時期,各家各派在“鳴”的同時又對他家他派有“爭”,爭中就有攻,攻則難免尋其一點而不顧其余。荀子的《非十二子》,本身就是一篇爭鳴文章,并非公允的定論。且不論此文所指責(zé)的它囂、魏牟、田駢、宋鉼、鄧析、惠施、陳仲、史鱔等,因他們的著作都未流傳下來,從一些零星記下來的資料,很難窺其學(xué)說全貌,在此姑置之不論。只從他所“非”的墨子來看,就很難使人信服。他說墨子“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quán)稱,上功用,大儉約,而慢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并指斥其“足以欺惑愚眾”(同上)。在《荀子·解蔽》中說墨子學(xué)說“蔽于用而不知文”,如此等等,并未涉及墨子學(xué)說主旨:兼愛、尚同、尚賢、非命等。荀子固然是先秦時代一位偉大思想家,但也難免在爭鳴中的片面性。
有文獻(xiàn)資料可證明,荀子指責(zé)孟子“案往舊造說”并不公允,從《孟子》中引述最多的古籍《詩經(jīng)》和《尚書》看,都在數(shù)十則以上,以所引文字與傳世本二書原文對照,有的全文相同,有的基本一致,只是個別字或句略異。例如,在《孟子·梁惠王》(以下略書名)上章中,說梁惠王應(yīng)與民同樂,引《詩經(jīng)·大雅·靈臺》:“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jīng)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于牣魚躍?!边@首長達(dá)四十八字的詩,與今本對照,無一字之訛。有今本“鶴”作“翯”,二字不但音同且義無別。又《梁惠王》下章,答齊宣王問邦交之道時,引《詩經(jīng)·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于周祜,以對于天下?!迸c今本對照,無一字不同。再以引述《尚書》來看,《梁惠王》下章:“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這則文字引自《泰誓》,與今傳本對照,也只個別字異,其中“降”為“佑”,“助”為“相”,“之”為“綏”,于義無乖?!读夯萃酢废抡拢献訉R宣王憂慮諸侯在齊伐燕時聯(lián)合起兵救燕而引《仲虺之誥》中之文“《書》曰:‘湯一征,自葛始?!煜滦胖?。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這段文字與今本對照,只字句差異。今本文字是:“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獨后我?”今本“我”為“予”,文義無絲毫篡改。以上各引兩例足以說明孟子并無臆造。別有意趣的是,《孟子·離婁》上章引孺子之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苯癖尽拔摇弊鳌拔帷?。這是南方楚地一首民歌,錄存于《楚辭·漁父》中,流傳于北方魯?shù)?,?jīng)孟子引述也只一字吾、我之差。
還可舉一反證,說明孟子反對假造孔子言論,據(jù)《孟子·萬章》上章載,弟子咸丘蒙以所聞問于孟子:傳說舜為天子,堯與瞽瞍均以臣禮朝之??鬃訉Υ耸掠醒栽唬骸坝谒箷r也,天下殆哉,岌岌乎!”咸丘蒙對此語懷疑:“不識此語誠然乎哉?”孟子斷然否定說:“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敝赋獯耸青l(xiāng)野人粗鄙話,語氣極其輕蔑不屑。
我們說《孟子》中引孔子言論有較高可信性,是與先秦時期其他一些典籍比較而言。先秦典籍諸如《周易》《禮記》《荀子》《孝經(jīng)》等,均記錄了孔子不少的言論,但它們的可靠性卻不及《孟子》,有足夠的證據(jù)證明,其中多系儒家數(shù)傳后學(xué)所偽讬,這些偽讬之言,雖非如《莊子》中的寓言,也可作研究儒家思想資料,但不可認(rèn)定是孔子語。就以《荀子》來說,據(jù)梁啟超在《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考釋》中研究,《荀子》 書中 《君子》《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諸篇,或系弟子所記,非出自荀子本人,也未經(jīng)荀子審定。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還認(rèn)為,其中《仲尼》篇也非荀子所作,這些文篇所引述孔子言論的可信度也令人懷疑?!睹献印芬粫鴦t不然,它是孟子本人與其親授弟子萬章等編定。
且歷來公認(rèn),《孟子》一書,文辭優(yōu)美流暢,長于比喻,邏輯嚴(yán)密,形象生動,與指責(zé)的“無類”、“幽隱”、“閉約”相反。孟子引證孔子言論,也非冒充“先君子”之言,對此,下面還要繼續(xù)論述。
明清之際開一代樸學(xué)新風(fēng)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在所著《日知錄》卷七中說:“《孟子》書中引孔子之言凡二十有九,其載于《論語》者八,又大同小異。然則夫子之言,其不傳于后者多矣,故曰:‘仲尼沒而微言絕’?!闭沾丝紦?jù),則未載入《論語》者有二十一則,顧炎武認(rèn)為也出自孔子,并非偽讬之言。
本文下面要論述的是:從八則引文與《論語》原文對照,可以證明孟子引述是忠實嚴(yán)肅的;從而進(jìn)一步論述《論語》未載之孔子言論具有較高的可信性。
(一)《孟子》中所引《論語》所載孔子八則言論
1.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xué)不厭教不倦也。”
這則載于《孟子·公孫丑》上章?!墩撜Z·子罕》中有子貢答太宰問“夫子圣者與”說,孔子是“天縱之將圣”??鬃硬灰允ト俗跃樱f“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是一種答話語氣。《論語·述而》又有孔子自言“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與這幾則文字對照,孔子的話只“教”與“誨”之字別,于義則一致。
2.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
這則載于《孟子·公孫丑》上章,與《論語·里仁》中原文對照,無一字之差。
3.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維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
這則載于《孟子·滕文公》上章,與《論語·泰伯》中原文對照,文字無差異,只是《論語》中“大哉堯為君也”與“君哉舜(禹)也”分為二則,《孟子》中合為一則,于義無益損。
4.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p>
此則載于《孟子·離婁》上章,與《論語·先進(jìn)》中原文完全相同。
此則載于《孟子·滕文公》上章,《論語·顏淵》中原文“尚”為“上”,朱熹注:“古字通也?!庇酂o差。
6.鄉(xiāng)愿,德之賊也。
此則載于《孟子·盡心》下章,與《論語·陽貨》中原文全同。
7.孔子曰:“君薨,聽于冡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p>
此則是《孟子·滕文公》上章中之引文,與《論語·憲問》中原文對照,均說的是君薨后的喪禮。文字上有些差異,孟子所言“歠粥”以下十九字《論語》無,《論語·憲問》中卻有“百官總己以聽于冡宰三年”,《孟子》中無。文字之差異,正是顧炎武所言“又大同而小異”。大同指全文旨義,小異言字句,這種小異或所據(jù)抄本不同。這種情況下則亦然。
8.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狂簡,進(jìn)取,不忘其初?!?/p>
首先,在“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問題上,習(xí)近平指出,要堅持“為人民服務(wù),為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服務(wù),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wù),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服務(wù)”[4]?!八膫€服務(wù)”體現(xiàn)了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zhì)和方向,體現(xiàn)了黨一貫的教育方針。
此則載于《孟子·盡心》下章?!墩撜Z·公冶長》中原文是:“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倍t文句有差異,但均言的是孔子弟子“狂簡”。朱熹在《孟子集注》中亦說“此語與《論語》小異”。
就上舉八例可見,《孟子》中所引述孔子言論與《論語》所載,完全相同或只有字句差異而基本相同,文義無篡改。由此也可認(rèn)定,孟子引述孔子言論是嚴(yán)肅的,無臆造。由此也可以此來考察《論語》中之未載者。
(二)《孟子》中《論語》未載孔子言論疏釋
9.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郵置而傳命?!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章。以下略書名)
疏釋:置郵是古代傳遞信件之驛站。置是馬遞,郵是步遞??鬃拥牡掳?、義、弟、忠、恕、信、讓、中庸等,又是仁的體現(xiàn)。這段文字是孟子與弟子公孫丑議論人君要推行王道,行仁政,社會就會迅速德化?!墩撜Z·子路》中有“近者說,遠(yuǎn)者來”,《論語·季氏》中有“則修文德以來之”,其義與之一致。朱熹、王夫之均肯定此語出自孔子。朱熹說:“孟子引孔子之言如此?!保ā睹献蛹ⅰす珜O丑》上章)王夫之在肯定此語出自孔子后解釋說:“德者本于吾之誠,然而為天下之共信,其自家而邦,自國而天下也,速于置郵而傳命令焉。益被其德而尊親之,發(fā)為謳吟,競為趨附,人爭慕而爭傳之,不崇朝而遍天下。置郵者,法使之速也。德之流行,心速之也?!保ā端臅?xùn)義·孟子·公孫丑》上)
10.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保ā峨x婁》上章)
疏釋:孟子曾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保ā峨x婁》上章) 故引證孔子此言。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說,“所言之道,指君臣之道;道二,是言效法堯舜與否。效法堯舜,則盡君臣之道而仁,反之則不仁?!笨鬃友缘?,《論語》中出現(xiàn)過六十多次,一般指道德、學(xué)說或方式?!墩撜Z·里仁》:“吾道一以貫之”,《論語·憲問》“君子不仁有矣夫”,“君子道者三”,《論語·八佾》:“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些言論都提出了道與仁的關(guān)系。
11.《詩》云:“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服于周。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于京?!笨鬃釉唬骸叭什豢蔀楸娨?。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保ā峨x婁》上章)
疏釋:此詩出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為孟子引述,言孔子在讀到詩后議論,即使有十萬之眾也抵抗不住為仁者。仁者無敵,指得民心?!睹献印るx婁》下章“君仁莫不仁”,闡發(fā)孔子此意。
12.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笨鬃釉唬骸靶∽勇犞?,清斯濯纓,濁斯濯足,自取之也?!保ā峨x婁》上章)
疏釋:“孺子之歌”在《楚辭·漁父》中為“漁父之歌”。二者只文字“吾”、“我”之別,說明此歌當(dāng)時已在南楚北魯傳誦。滄浪,朱熹《孟子集注》曰“水名”,王夫之《四書稗疏·滄浪之水》:“按《禹貢》:‘漢水東為滄浪之水’,《書》注及酈道元皆云今均州武當(dāng)山下。漢流本清,方水漲時則沿漢溪間自山而溢,括蕩沙泥,下入于漢,因而濁耳。滄浪,楚水;其歌,楚人之歌。孔子南游楚,涉漢而聞之?!?/p>
按:滄浪之水歷來有四說:夏水,漢水之別流,漢水之下流,以漢水中之滄浪洲命名滄浪水。四說均未離漢水,今又有以為水在湖南常德境內(nèi)者。孟子引孔子此言,在以清濁喻仁與不仁,清濯纓濁濯足,猶前言之道二,仁不仁,均自行決定。論語·顏淵》:“為仁由己?!?/p>
13.昔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保ā豆珜O丑》上章)
疏釋:朱熹《孟子集注》:“夫子,孔子也??s,直也?!卑矗褐敝咐碇??!昂謱挷?,王夫之釋之曰:精者曰布,粗者曰褐,皆枲為之;‘寬博’之者,謂貧賤之夫,內(nèi)無裘纊之襯,外披粗布,邊幅不收,郎當(dāng)闊大也?!保ā端臅奘琛罚┌矗河率强鬃拥赖轮恢匾懂?,孔子言勇,有與義、恥、禮結(jié)合,如“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知恥近乎勇”《論語·里仁》),“惡勇而無禮者”(《論語·陽貨》)。此則言大勇,本于縮(理直)。
14.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滕文公》上章)
疏釋:此二句未明言孔子曰,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認(rèn)為是孔子贊美虞人之言。此二句《孟子》中二見,另一見于《萬章》下章。按:志士,指堅持仁愛具獨立人格的人,《論語·衛(wèi)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庇率?,指氣盛而無所畏懼之人,《論語·憲問》:“勇者不懼。”志士、勇士無本質(zhì)區(qū)別,只從仁義言,各有偏重。孟子曾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精神與孔子關(guān)于志士、勇士論述是一致的,也可說是孔子這一思想直接繼承發(fā)揮。
15.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告子》上章)
疏釋:此則顧炎武肯定是孔子之言,《日知錄》卷十八《心學(xué)》中說:“《論語》一書,言心者三: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乃操則存,舍則亡之訓(xùn),門人未之記,而獨見于《孟子》?!敝祆湓凇睹献蛹ⅰ分幸嗫隙ㄊ恰翱鬃友孕摹?,“孟子引之,以明心……神明不測”。王夫不同意朱熹此解“抹下‘仁義’二字,單說個靈明的物事”。他在《讀四書大全說》中強(qiáng)調(diào)說:“孔子曰:‘操則存’,言操此仁義之心而仁義存也;‘舍則忘’,言舍此仁義之心而仁義亡;‘出入無時,’言仁義之心雖吾性之固有,而不能從恒在也”;‘莫知其鄉(xiāng)’,言仁義之心不倚于事,不可執(zhí)一定體以為方所也?!蓖醴蛑斫饪鬃哟搜灾囊逊羌兇馑季S器官,而具道德意義了。
16.《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笨鬃釉唬骸盀榇嗽娬?,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保ā陡孀印飞险拢?/p>
疏釋:按孟子是在論述人皆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時引述《詩經(jīng)·大雅·烝民》中這段詩和孔子這段話的。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說:“有物必有法,如有耳目則有聰明之德,有父子則有孝慈之心,是民所秉執(zhí)之常性也,故人之情無不好此懿德者。以此觀之,則人性之善可見?!苯寡睹献诱x》:“孔子釋詩增必字也字故字,而性善之義見矣?!卑矗赫撊酥裕鬃又恢v:“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保ā墩撜Z·陽貨》)。
17.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告子》下章)
疏釋:這是孟子答弟子公孫丑轉(zhuǎn)述齊人高子評《詩·小雅·小弁》說是“小人之詩”時引述孔子的話。朱熹《詩集傳》為《小弁》解題曾引述孔之此言。又在《孟子集注》中說:“言舜猶怨慕,《小弁》之怨,不為不孝也?!卑矗耗?,思念,此意為孺慕,舜年至五十,猶如幼兒之思慕父母。《孟子·萬章》上章:“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蓖醴蛑端臅?xùn)義·孟子·告子》:“舜其至孝矣,根于心而必不可解者也。故五十而慕親,如孺子之慕其親也?!?/p>
18.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離婁》下章)
疏釋:徐子即孟子弟子徐辟。問于孟子,孔子“何取于水?”孟子回答說是嘆美“有本者”。此本,指孝為仁之本?!墩撜Z·學(xué)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矣與!”《荀子·宥坐》:“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徧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裙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yīng)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dá),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币缘赖掠^念來贊美水,也是以水來形容儒家道德學(xué)說。如此長論,疑為儒家后學(xué)所為?!墩撜Z·雍也》有“知者樂水”,韓嬰《韓詩外傳》解釋說:“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閑,似有智者,動而下之,似有理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歷險致遠(yuǎn),率成不毀,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寧,萬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水也?!贝硕巫h論,大同小異,或有授受淵源。
19.孔子曰:“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保ā度f章》上章)
疏釋:傳禪讓是中國唐虞時代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君主)傳位制度,先由部落推舉,經(jīng)過一段時間考核后而臨位;夏、商、周三朝是家族內(nèi)父子授受或兄終弟及承襲制。上述孔子講禪和繼,認(rèn)為其實質(zhì)是同一的。朱熹解釋其同一之“義”為“天命”?!睹献蛹ⅰ罚骸岸U,授也,或禪或繼,皆天命也?!蓖醴蛑凇端臅?xùn)義》中則說:“以禪為義,似乎公天下而不私,以繼為義,似乎守天下而不失。而其存也,則為一日之君,盡一日之道;其沒也,以天下之重,付天下之公。天欲君道之盛,則薦以自盡,天欲定一統(tǒng)之歸,則立子以象賢。古之帝王,順天應(yīng)人,又豈有異義哉!”《論語·泰伯》中記有孔子贊美禪讓語,稱頌“大哉”堯,“巍巍乎舜禹”。但孔子對禪讓也主張損益,《論語》:“殷因于夏禮,其損益可知也;周因干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
20.(孟子曰)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有之,子弒其父有之??鬃討?,作《春秋》?!洞呵铩?,天下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滕文公》下章)
疏釋:周敦頤《通書》:“《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為后世王者而修也。亂臣賊子誅死者于前,所以懼生者后也。宜乎萬世無窮?!敝祆湟矅庠唬骸爸倌嶙鳌洞呵铩芬栽⑼醴?、惇典、庸禮、命德、討罪,其大要皆天子之事也。知孔子者,謂此書之作,遏人欲于橫流,存天理于既滅,為后世慮,至深遠(yuǎn)也。罪孔子者,以謂無其位而讬三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權(quán),使亂臣賊子禁其欲而不得肆,則戚矣?!?/p>
21.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其文則史??鬃釉唬骸捌淞x則丘竊取之矣?!保ā峨x婁》下章)
疏釋:朱熹《孟子集注》:“竊取者,謙辭也,……蓋言斷之在己,辭謂筆則筆、削則削,游夏不能贊一辭也?!毖钥鬃幼鳌洞呵铩?,首見于《孟子》,《春秋》中還記載了孔子生卒年,孔子不可能自記生卒年,大概是孔子作過刪訂,即所謂筆削。其卒年,為以后的史官所記。《春秋》文筆簡練,一字寓褒貶,即所謂“ 《春秋》 筆法”。與《論語·子路》中所講“正名”一致。
22.(咸丘蒙曰)“……舜見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時也,天下殆矣,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言也。堯老而舜攝也。《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勲乃徂落,百姓如喪孝妣,三年,四年遏密八音。’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萬章》上章)
疏釋:《禮記·坊記》:“子云:‘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別也?!倍Y記》系儒家后學(xué)之作,此所言之子云,可作一佐證??鬃幼鹁?,主張集權(quán)一統(tǒng)?!墩撜Z·季氏》:“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則政不在大夫”。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3.《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牗戶,今此(今本作“女”,朱熹注:“女”讀作“汝”)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誰敢侮之?”(《公孫丑》上章)
疏釋:此詩以鴟鸮鳥為喻,主義是防患于未然。此詩乃《詩經(jīng)·豳風(fēng)·鴟鸮》之篇,朱熹認(rèn)為是周公之所作,說“孔子讀而贊之,以為知道也”。懂得治國之道。
24.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梁惠王》上章)
疏釋:趙岐注:“俑,偶人也,用之送死。仲尼重人類,謂秦穆公時以三良殉葬,本由有作俑者也!惡其造始,故曰此人其無后嗣乎!”孔子對作俑持反對態(tài)度,本于他愛人的仁的學(xué)說,實為反對以人殉葬制。趙岐所舉三良,指秦穆公卒時,以子車氏三子奄息、仲行、鍼虎殉,三人均善良之臣。詩經(jīng)·秦風(fēng)·黃鳥》為國人哀三良之作。
25.(孔子)于衛(wèi)主顏讎由。彌子之妻,子路妻兄弟也。彌子謂子路曰:“孔子主我,衛(wèi)卿可得也?!弊勇芬愿???鬃釉唬骸坝忻?。”(《萬章》上章)
疏釋: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孔子曰:‘有命’者,謂我若當(dāng)衛(wèi)卿,天自命也。得之不得曰有命者,言當(dāng)其不得,則曰我若當(dāng)?shù)?,則天自命我,而今未也。故曰‘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道則人有事焉,命則天有事焉之詞,若不求,則不以道言;不得,則不可以命言矣?!薄墩撜Z》中孔子言命,多指一種客觀必然性,偶而也講帶神秘性的天命?!蓖醴蛑诖怂坪跻惨钥陀^必然性解釋孔子所言之有命。
26.(公孫丑曰)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鬃蛹嬷唬骸拔矣谵o命則不能也。”(《公孫丑》上章)
疏釋:朱熹《孟子集注》:“說辭,言語也。德行,得于心而見于行事者也。”未解“辭命”。按:辭命,指教命,謂聘會往來使命之辭,相當(dāng)今之言外交辭令。
27.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xiāng)愿乎!鄉(xiāng)愿,德之賊也?!保ā侗M心》下章)
疏釋:《論語·陽貨》中有“鄉(xiāng)愿,德之賊也”,而無“惟其鄉(xiāng)愿乎!過我門而不入我室者,我不憾焉者”,朱熹《孟子集注》解釋說:“鄉(xiāng)愿,非有識者?!薄斑^門不入而恨之,以其不見親就為幸,深惡而痛絕之。”王夫之解釋此句說:“夫圣人樂育之心不輕距人,而望人之歸己以進(jìn)于善,乃于鄉(xiāng)愿則幸其自絕而恝棄之,何也?孔子尺嘗斥言之矣,曰:‘鄉(xiāng)愿,德之賊也?!保ā端臅?xùn)義·孟子·盡心》下)《孟子》書中所引似較完整文句。
28.孔子曰:“惡似是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xiāng)愿,恐其亂德也。”(《盡心》下章)
疏釋:《論語·陽貨》中有:“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孟子》中所引述內(nèi)容更多而完整?;蚴浅鲎运鶕?jù)版本不同。又今學(xué)者楊伯峻《論語譯注》:“紫之奪朱,春秋時候,魯桓公和齊桓公都喜歡穿紫色衣服,從《左傳·哀公十七年》衛(wèi)渾良夫‘紫衣狐裘’而被罪的事情看來,那時的紫色可能已代替了朱色而變?yōu)橹T侯衣服的正色了?!?/p>
《孟子》中還有幾則轉(zhuǎn)述孔子之意者,如“仲尼不為已甚者”(《離婁》下章)。又有幾則重見者,如“鄉(xiāng)愿,德之賊也”于《盡心》下章重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分別見于《滕文公》上章和《萬章》下章。顧炎武說《孟子》中引述孔子之言二十九則,只可作一概數(shù)看,并不十分準(zhǔn)確。本文所舉二十八則,或也有可核實者。
我們已對照《孟子》中引述的孔子言論有較高可信性之后,還想說明什么呢?下面再略抒淺見。
下面就《論語》未載《孟子》中孔子言論略談其理論及現(xiàn)實意義,淺見以為最少有下列幾點:
其一,多處補(bǔ)充了孔子學(xué)說。錄存于《論語》中孔子言論,無疑是所有孔子文獻(xiàn)資料中最可信的,因為《論語》是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的追記孔子談?wù)摗⒋鸬茏訂?,?jīng)幾度編輯整理而成書,成書年代約在戰(zhàn)國初孔子死后七十多年,為時不算太遠(yuǎn)?!墩撜Z》 之書名,最早見于《禮記·坊記》 。《孟子》中從未出現(xiàn)過作為書名的“論語”二字,所引多稱“孔子曰”,漢以前初編之本或稱《孔子曰》?!睹献印分兴觥墩撜Z》未載孔子言論,我們已論證過它有較高可信性,首先就應(yīng)肯定它補(bǔ)充了《論語》之未備,擴(kuò)展了研究孔子思想原始資料。從思想內(nèi)容方面說,上輯二十幾則多屬倫理道德之論,有說仁德、孝悌、勇等;屬史學(xué)方面,有論《春秋》和禪、繼;體現(xiàn)政治觀點有尊君思想,特別是人性論方面,涉及道與仁、心與操舍等,啟迪了宋代理學(xué)和心學(xué)的萌芽。
其二,為孟子完善孔子學(xué)說提供思想資料。孟子是孔子之后先秦時儒家巨擘,就象莊子完成老子開創(chuàng)道家學(xué)說,韓非集前期法家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思想大成一樣,孟子把孔子學(xué)說提高到新水平,把孔子學(xué)說體系化。他把孔子“仁”的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xué)說;發(fā)揮孔子“義”“惠”觀,提出“重民”主張;孔子論性,《論語》中只“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孟子引述孔子講民之秉彝、懿德,提出“性善論”?!叭酥援愑谇莴F者幾希”,就生物學(xué)而言,人與一般動物差別甚少,然獨具理性,為萬物之靈,就此點而言,性善論更深刻。孟子性善論為仁政、倫理學(xué)立下根基。又《論語》中孔子言“天”,說“獲罪于天,無所禱焉”,是有主宰意志的天。又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則是自然的天。孟子揚(yáng)棄這種動搖不定的觀點,提出:盡心知性知天,發(fā)端了中國哲學(xué)史上重要的“天人合一”概念。如此等等,均與孟子上述所引孔子言論有著深刻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其三,啟迪了理學(xué)、心學(xué)之萌生,是理學(xué)、心學(xué)思想之一淵源。理學(xué)、心學(xué)產(chǎn)生于宋代,盛于元、明、清三代,有約七百年歷史。任何學(xué)說都是有時間期限的,理學(xué)、心學(xué)生命力之長,在中外學(xué)術(shù)史上實為罕見。理學(xué)、心學(xué)又被稱新儒學(xué),新儒學(xué)無疑是先秦儒學(xué)的發(fā)展,最根本的是它把先秦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提高到世界觀來考察,探究的是理或心是世界的根本。理學(xué)中堅二程(顥、頤)和理學(xué)集大成者朱熹的“理”,就與孔子說的“道”有著密切繼承關(guān)聯(lián)。二程自視很高,曾說他們的最高范疇“理”,是“自家體貼出來的”[1](P424),不由師傳,也未繼承前人的思想資料。但實際并非如此,任何成為學(xué)說的都是從前人思想資料出發(fā)的。二程的“理”是從《論語》中“道”轉(zhuǎn)換、升華而來。《論語》中的“道”,一般指學(xué)術(shù)、道德、方法、技藝等,二程正是綜合這些內(nèi)涵,特別是孔子論道與仁的關(guān)系,二程以“體用一源”作了發(fā)揮性解釋,道為體,仁為用,把“道”轉(zhuǎn)換、升華為“理”。《孟子》中引述孔子言,有三則提及“道”,特別是講到道與仁的關(guān)系,把“仁”看成“道”的表現(xiàn),這在前面已論述過。孟子也講過,“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下章)應(yīng)該肯定,這對理學(xué)產(chǎn)生有重大影響。
再說心學(xué)。心學(xué)發(fā)軔者陸九淵并不諱言其學(xué)“因讀《孟子》而得之”[2](P471)。心學(xué)集大成者王守仁立志要“為象山一暴其說”(《王陽明全集·答徐成之》壬午),都強(qiáng)調(diào)主觀能動性。陸九淵說“先立乎其大者”[2](P400),此言就出自《孟子·告子》上章,他倡言“心即理”,把道德意識的“理”與“心”聯(lián)在一起,強(qiáng)調(diào)存心而勿失本心。他的“存”、“失”即《孟子》中所引孔子言“操”、“舍”。王守仁繼續(xù)陸九淵學(xué)說,提出“致良知”學(xué)說,他的“良知”與陸九淵的“本心”一致,他的“致”有著存而勿失,即操而勿舍內(nèi)容。
《孟子》中的孔子言論還有著現(xiàn)實意義,如“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與“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等一類箴言一樣,為中華民族鑄造了精魂。二千年來,造就了一大批又一大批為維護(hù)人民生存而拋頭灑鮮血的英杰,時至當(dāng)今還激勵著人們奮勇自強(qiáng)。
2009年8月初稿
2013年10月完稿
[1] 程顥, 程頤. 二程集[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
[2] 陸九淵. 陸九淵集[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0.
責(zé)任編輯:潘文竹
On Confucius Quotations in Analects of Mencius
ZHONG Er-ju
( Philosophy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40, China )
Beside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tudies on Confucius and Confucian thoughts should include other pre-Qin records, especially Analects of Mencius. This includes 28 quotations unseen in Analects of Confucius, which are important supplements worth careful study.
Confucian thought; Analects of Mencius; views of Confucius; collecting and sorting
B222
A
1005-7110(2013)06-0001-07
2013-10-06
衷爾鉅(1928-),男,江西南昌人,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哲學(xué)研究所離休特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xu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