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 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8年10月“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的宣言《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Vision and Action)中指出:“必須教育大學生成為學識淵博且有遠大抱負的公民,能夠以批判精神思考和分析社會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提倡利用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獲得技能、才干和交往的能力,學會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的分析以及獨立思考和協同工作。 ”[1]
批判是指按照某種尺度對事物或現象進行事實上或價值上的判斷和評論,即對現象或事物的是非、善惡與美丑的斷定。《辭?!穼⑴薪忉尀?“評論是非”;[2]霍克海默指出,批判是價值意義上的超越,其目的在于“協調當下的秩序與其價值目的之間關系的努力,是區(qū)別現象與本質的努力,是考察事物的基礎的努力”。[3]批判就是懷疑那些看似明晰和正確的東西,揭示事物的本來面貌,改變事物現狀從而達到應該達到的境界,即馬克思所指出的:“使現存狀況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擺脫現實束縛,“在批判舊世界中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4]
在知識經濟時代,依靠資源壟斷和技術壟斷保持經濟優(yōu)勢的時代宣告結束,這時,決定經濟發(fā)展能力和保持經濟競爭優(yōu)勢最重要的因素是一個民族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沈向洋認為:創(chuàng)新,從敢于否定開始。創(chuàng)新是在否定舊事物的基礎上建立新事物,否定舊事物的思維過程實質上就是批判。因此,要創(chuàng)新,首先要有批判精神。一個人只有具備了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才能對客觀世界有自己的認識、自己的理解,才能作出明晰的判斷,為創(chuàng)新準備堅實的基礎。因而,批判精神的培養(yǎng)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何傳啟在1999年曾提出知識經濟的12個方面的特點,[5]我們認為比較重要的有:知識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是:知識(信息)、無形資產、知識勞動者;知識經濟的生產特征是:信息化、網絡化、實時生產、敏捷生產和智能生產等;知識經濟的技術特點是:數字化、智能化、知識化、可視化等;知識經濟的新企業(yè)文化:創(chuàng)新、合作、學習等;知識經濟的主要增長源泉:知識和信息的生產與應用、創(chuàng)新和知識勞動者。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在知識經濟的運行和發(fā)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娝钠絼t認為,由于經濟變得日益依賴于信息,雇主們需要尋求那些既能面對信息應用批判性思維技能,又能將自己的理解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的人,以及能夠用他們的知識和訓練對付新情景、新情況的人。在知識的傳播和生產中,在信息化網絡化的信息過濾中,在智能化的管理和合作、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批判精神。
大學是人才庫、思想庫、知識庫,研究高深之學問。大學生相對于其它社會群體來說,掌握著高深學問,功利性小,創(chuàng)新性強。只有在高深知識研究和無功利、創(chuàng)造性的基礎上才能增強判斷力和批判性,提高說服力,從而增強社會引導力。一般來說,準確、敏銳、深刻的判斷能力是以廣博而深厚的知識為基礎的。因為高深學問有自判斷能力和自發(fā)展能力,即有能力對各種前沿問題、疑難問題等作出科學的判斷,有能力按照知識的內在邏輯不斷向前發(fā)展。
科學只有在懷疑和批判中才能前進,如果沒有了懷疑和批判,那么科學就只能永遠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試想,如果門捷列夫只相信已發(fā)現的六十多種元素的存在,他的“元素周期律”能順利地得出嗎?他還能在他的“元素周期表”中留下空位以啟發(fā)后人的發(fā)現嗎?舍勒和普里斯特利各自獨立地發(fā)現了氧,然而由于他們的質疑能力和批判精神不強,不能擺脫燃素說的束縛,所以,當真理碰到鼻子尖上的時候還沒有得到真理。然而,拉瓦錫在重復普里斯特利實驗的基礎上,對燃素說給予了大膽的質疑和批判,從而建立起了氧化燃燒理論。對此,恩格斯曾給予高度評價:“拉瓦錫在普里斯特利制出的氧中發(fā)現了幻想的燃素的真實對立物,因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說。”
翻開西方科學史,幾乎每一個大科學家都對以前有關的科學理論持懷疑和批判態(tài)度,并提出自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假說。同樣,戰(zhàn)國時期如果沒有“百家爭鳴”,儒、墨、道、法等的學說就不會迅速發(fā)展,也就不會使我國的封建文化達到當時的世界高峰??茖W上的懷疑和批判精神必然導致不同科學假說的激烈爭論,而這種爭論是科學發(fā)展所必不可少的。今天的大學生是科學發(fā)展的后備力量,如果他們缺乏這種懷疑和批判精神,后果可想而知。
對于當今的大學生來說,在學習和研究中要培養(yǎng)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求異就包含著不滿足現狀和懷疑;創(chuàng)新就意味著拋棄舊的,創(chuàng)立新的,而拋棄舊的就必須具備批判精神?,F在的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的棟梁,他們批判精神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以后服務社會的質量。那么怎樣培養(yǎng)大學生的批判精神呢?我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是非常必要的。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和管理的主力軍,將來無論在何種部門工作,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他們高質量服務社會的根本保證。積極和富有建設性地對社會提出改進建議,不斷地促進人類進步,批判精神才是有價值的。因為批判的最終目的是建設,而不是破壞。從這種角度來說,缺乏社會責任感的批判精神并不是真正的批判精神。
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展開:改革課程,加強課程與社會政治、經濟的聯系,使大學生意識到學校、課程與社會的密切聯系;讓大學生參加或了解應用性科學研究課題,讓他們感覺到科學與社會息息相關;讓大學生參加社會調查或作為社會服務的志愿者,通過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從而理解社會和評價社會;讓大學生參與或了解部分社會決策的過程,讓他們親身體驗社會問題的復雜性和現實性。
問題的形成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波普爾說:“科學只能從問題開始……正是問題才激勵我們去學習,去發(fā)展我們的知識,去實驗,去觀察?!睕]有問題,就不會有創(chuàng)造。問題的來源主要靠反思,靠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思維進行批判。因此,批判性思維本身又要求學生能夠產生問題、形成問題。
應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引導他們對現有的觀念、假設提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思考問題的水平深入與否取決于提問的水平高低。何云峰提出了如下六種問題形式:[6]其一,事實性問題。這類問題是直截了當地獲取各種客觀信息。通常我們可采用六個基本要素去描述一個事實:何人 (Who)、何事(What)、何時(When)、何地(Where)、何故(Why)、如何(How)。其二,解釋性問題。這類問題是要對相應的事實和觀點加以選擇和組織,發(fā)現其間所包含的客觀關系。其三,分析性問題。目的是將一定的過程和事件劃分為一定的構成部分,對各部分分別地加以研究,并把握各部分間的相互關系。其四,綜合性問題。綜合是要把經過分析得到的觀點聯結成為整體或得出結論,對未來作出推論,提出解決方案或設計行動計劃。其五,評價性問題。一旦擁有了行動方案、結論,就要對這些方案進行評估,亦即依據一定的標準去作出決策。其六,應用性問題。當我們獲得了一定的知識和概念之后,還應當努力將相應的結論運用于其他各種場合,以便核實我們的推論是否正確。這六種類型問題的思考水平應該是逐漸升高的。我們認為,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學會利用這六種類型提出問題,對于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是適宜的。
幫助大學生形成提問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習的精細加工。遇到一個問題時,不妨問一下:這意味著什么?問題的本質是什么?有無別的角度可以對問題進行重新的思考?它的依據是什么?我如何來確定它?
信息量的迅猛增加與學生的學習時間、接受能力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所以,大學生在學習中批判性地選擇、過濾信息就顯得尤其重要。這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掌握批判性技能,進行批判性學習。
對于教材上的知識,要有選擇地、批判性地接受。一方面信息迅猛增加,另一方面知識也在不斷陳舊,尤其是技術領域的知識陳舊的速度更快。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鑒別哪些是陳舊的知識。但更重要的是要敢于對當時來說公認的、成熟的理論產生質疑,以批判的態(tài)度學習這些理論。還要根據知識的新的生長點,不斷地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
批判性思維通常都是與一些社會性問題有關,不是孤立地發(fā)表個人的看法。因此,必須學會同他人交流,以便進一步消除自己的偏見。這就要求大學生在批判性思考的時候,具有高度的開放性,愿意聽取和采納別人的不同觀點,能夠讓別人明白自己的觀點,從而達到相互溝通。這既是自己觀點的輸出,也是他人觀點的輸入。在這種信息交流過程中,要善于傾聽,抓住別人觀點原核心思想;要能夠歸納出支持這些觀點的理由和根據;如果你的觀點與之相悖,要準備作出恰當的反應,或自檢,或商榷。這時要清楚:世界上的許多實際問題并不是只有唯一正確的答案或唯一正確的解決辦法。要努力讓對方理解你的觀點,而不是讓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或僅僅是想贏得一場爭論。
教學不應該從原理和基本的定義開始,而應從例子開始,增加學習情境的真實性。案例教學是提供一個具體真實的(過去的或現實的)或虛擬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親自分析、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在案例教學中,每一個個體都需要貢獻自己的智慧,或獨自解決,或分工合作,只有參與者,沒有旁觀者。案例教學給學生提供的是即時信息和親身體驗。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充分運用邏輯思維、直覺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通過分析課題、收集和整理資料、形成假說或問題解決方案、驗證假說或實施問題解決方案、得出結論或結果的過程進行學習,這種學習的結果注重的不是事實,而是批判性思維過程本身。
大學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學術威望對大學生的學習情緒和狀態(tài)有潛在的作用。在大學校園里,應當增強教師的榜樣作用。首先,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學術道德影響學生,強化人文素養(yǎng),讓他們成為品行優(yōu)良者,自覺抵制被體制收買的教師、高度世俗化的教授和缺少創(chuàng)新意識的學者的消極影響;其次,教師用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科研工作精神引導學生,讓他們成為嚴肅的科學工作者,自覺抵制抄襲、虛構等不良習氣;第三,教師用自己的學術成果吸引學生,使他們看到自己未來的前途,成為創(chuàng)新型的研究者,對所學課程產生興趣進而樂學,并用審視的眼光看待所學的課程內容。
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知識的產生和傳播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技術的成熟,不僅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也使各種良莠不齊的知識擁擠現象更為嚴重,今天的大學生如果沒有批判性思維,就會被淹沒在浩如煙海的信息大潮中。
電腦不會使雜亂的信息變成思想,能否享用信息,關鍵在于人的素質,也就是人對信息的認知能力、敏感程度及開發(fā)利用能力。信息素養(yǎng)的核心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維,即能以各種信息工具和資源為基礎,運用批判性思維實現問題求解、決策和創(chuàng)新。
網絡,以它空前的廣泛性、信息的可選擇性、信息呈現的多媒體化、信息交流的實時性、交互性吸引和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德國作家尼古拉斯·鮑恩曾說:“直到現在,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政府或別的什么人能夠拒絕或想拒絕這個電子文明世界里的怪物。她新奇的自由性、便利性和挑戰(zhàn)性,掩蓋了她潛在的強暴性和危險?!焙棋男畔①Y源往往良莠不齊,包括暴力的、恐怖的、色情的、極度虛幻和歪曲的信息內容以及侵犯特定社會群體意識文化形態(tài)的“負信息”,[7]這就需要大學生必須具備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信息甄別能力和信息批判能力,能對網上的信息進行鑒別、遴選和批判,自覺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干擾和侵蝕。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最可悲的是“無批判性的人”。利用課堂主渠道對大學生進行批判思維的訓練和批判精神的培養(yǎng)是大學教學最迫切的任務之一。
[1]趙中建.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動框架[J].上海高教研究,1998,(12).
[2]辭海(第二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220.
[3](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25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8.
[5]何傳啟.第二次現代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何云峰.論批判性思維[J].社會科學輯刊,2000,(6).
[7]鐘志賢,楊蕾.論網絡時代的學習能力[J].電化教育研究,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