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莉 郭琦 程棟
【摘要】 目的:通過對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相關代謝指標的檢測,探討2型糖尿病發(fā)生骨質(zhì)疏松癥的機制,為早期診斷、預防和治療提供依據(jù)。方法:入選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據(jù)正位腰椎的骨密度T值分為骨量正常組和骨量異常組,兩組患者均測量年齡、性別、病程、骨密度、糖化血紅蛋白、空腹C-肽、尿微量白蛋白、25-(OH)D3等8種指標,對比兩組間各項指標之間的差異,及其與骨密度之間的關系。并對骨量異常組進行隨機編組A、B,其中A組患者行鈣劑(鈣爾奇D)治療1年,B組患者行鈣劑(鈣爾奇D)和維生素D3注射液治療1年,比較治療前后骨密度的變化。結果:骨量異常組較骨量正常組年齡偏大,女性偏多,病程偏長,骨密度偏低,糖化血紅蛋白偏高,空腹C-肽水平偏低,25-(OH)D3水平偏低,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偏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M患者的BMD與年齡、病程、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呈負相關,與空腹C肽、25-(OH)D3呈正相關。行鈣劑和維生素D3治療的患者其骨密度治療前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對2型糖尿病患者監(jiān)測血清25-(OH)D3水平并配合骨密度測量,是早期篩查和診斷骨質(zhì)疏松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糖尿病; 骨質(zhì)疏松; 25-(OH)D3; 骨密度
骨質(zhì)疏松( osteoporo sis,OP)是指骨量減少,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骨脆性增加,易發(fā)骨折的一種全身性代謝性骨病[1]。多數(shù)學者認為,2型糖尿病也常合并骨量減少和骨質(zhì)疏松,且其發(fā)病率較正常人群高[2-3],其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本研究通過對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相關代謝指標的檢測,觀察2型糖尿病發(fā)生骨質(zhì)疏松癥的特點,研究糖尿病性骨質(zhì)疏松癥與各種代謝指標的關系,并對骨質(zhì)疏松患者進行鈣劑和維生素D3的治療,觀察療效,為早期診斷、預防和治療提供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來源于2011年1月1日-6月31日本院內(nèi)分泌科住院治療的患者,其中男70例,女89例,年齡(63.31±14.22)歲,病程(11.930±10.081) 年。納入和排除標準: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及分型標準確診為2型糖尿??;排除下列可引起繼發(fā)性OP的疾?。杭卓?、甲旁亢、庫欣綜合征、性腺功能減退等內(nèi)分泌疾病,結締組織病,骨髓瘤等血液病,肝腎疾病、血肌酐大于113 mmol/L的糖尿病腎病、惡性腫瘤等;制動,營養(yǎng)不良,服用糖皮質(zhì)激素、維生素D3、鈣劑、雙磷酸鹽、降鈣素、雌激素及雌激素受體調(diào)節(jié)劑等影響骨代謝的藥物。
1.2 研究分組 所有患者BMD的測定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chǎn)的雙能X線骨密度儀對患者進行正位腰椎(L1-4)的骨密度測定(T值),由同一醫(yī)師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操作,儀器每日進行質(zhì)控。按照《中國人骨質(zhì)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二稿)》,BMD>M-1SD,正常,BMD在M-1SD~-2SD之間為骨量減少,BMD 1.3 試驗指標 本試驗中所測量的指標主要包括年齡、性別、病程、骨密度、糖化血紅蛋白、空腹C-肽、尿微量白蛋白、25-(OH)D3共8種,其中糖化血紅蛋白(HbA1c)采用德國拜爾公司生產(chǎn)的DCA2000+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儀及配套試劑測量;空腹C肽水平、25-(OH)D3均采用羅氏411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尿微量白蛋白采取免疫比濁法測定。 1.4 試驗方法 (1)篩選糖尿病患者。(2)以骨密度水平高低區(qū)分糖尿病骨量正常組和糖尿病骨量異常組。(3)采取相同的方法測定兩組糖尿病患者的8種指標。(4)對比骨量異常組和骨量正常組各項生化指標之間的差異,及其與骨密度之間的關系,從而判斷糖尿病致骨質(zhì)疏松的發(fā)病機制。(5)對骨量異常組進行隨機編組A、B,其中A組患者行鈣劑治療1年,B組患者行鈣劑和維生素D3治療一年:住院期間兩組均應用10%葡萄糖酸鈣15 d,以后兩組均每日1片鈣爾奇D(蘇州立達,每片含元素鈣60 0mg,VitD3 125 IU),另外,B組給予維生素D3注射液,肌肉注射,首次30萬IU,半月后加強1次(30萬IU),以后每6個月注射一次(30萬IU),12月后再次測定骨密度,比較治療前后骨密度的變化。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兩組均數(shù)之間的比較用t檢驗,各個指標與骨密度的相關性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骨量異常組與骨量正常組各項指標的比較 通過對表1分析可以看出,骨量異常組年齡偏大,女性偏多,病程偏長,骨密度偏低,糖化血紅蛋白偏高,空腹C-肽水平偏低,25-(OH)D3水平偏低,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偏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DOP危險因素與骨密度的相關性分析 對DOP危險因素與骨密度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得出,DM患者的BMD與年齡、病程、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呈負相關,與空腹C肽、25-(OH)D3呈正相關,其中當25-(OH)D3小于12.000 ng/ml時,25-(OH)D3與骨密度完全線性相關。具體見表2。 2.3 骨量異常治療后的骨密度變化 對A、B組進行為期1年的治療后,采取相同方法測定骨密度。A組患者行鈣劑治療前后骨密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B組患者行鈣劑和維生素D3治療前后骨密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3 討論 骨質(zhì)疏松癥(OP)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前者指老年性及絕經(jīng)后骨質(zhì)疏松癥,后者與多種因素有關,糖尿病是導致骨質(zhì)疏松癥的常見原因。本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OP的發(fā)生與年齡、性別、病程、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水平、糖尿病腎病、25-(OH)D3水平等多種指標都有一定的關系。表2中DOP危險因素與骨密度的相關性可以表明,25-(OH)D3指標與骨密度的相關系數(shù)最大,特別是當25-(OH)D3的濃度小于12.000 ng/ml時,25-(OH)D3指標與骨密度呈線性相關,因此,對2型糖尿病并發(fā)骨質(zhì)疏松及骨量減少的早期診斷,25-(OH)D3指標的測量比其他各項指標測量的可信度更高。同時,嚴格控制血糖水平,及時補充胰島素治療,對預防糖尿病骨質(zhì)疏松均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維生素D,特別是其活性代謝產(chǎn)物-1,25-(OH)2D3是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鈣磷代謝平衡,促進腸鈣吸收,促進骨骼礦化的重要激素[4]。2型糖尿病患者相對胰島功能不足可引起1,25-(OH)2D3合成減少,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時,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使骨骼膠原蛋白糖化,導致骨脆性增加,同時高血糖抑制成骨細胞對1,25-(OH)2D3的反應,骨合成下降。25-(OH)D3在血液中濃度最高、最穩(wěn)定,半衰期最長,又是合成1,25-(OH)2D3的前體,因此25-(OH)D3是反映體內(nèi)維生素D水平及活性的良好指標[5-8]。Akhter等[9-10]通過對112例美國男子25-(OH)D與骨密度的研究認為,當25-(OH)D3≤15 ng/ml時,25-(OH)D3與骨密度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與本研究結果較為一致。
本研究發(fā)現(xiàn)2型糖尿病患者骨質(zhì)疏松的發(fā)病率較高,但發(fā)現(xiàn)率及治療率很低。故建議對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年齡大、病程長、女性、合并糖尿病腎病者應常規(guī)進行OP的篩查,比較簡單的方法是通過監(jiān)測血清25-(OH)D3水平配合骨密度測量,并及早進行維生素D3+鈣劑治療,是減少糖尿病合并骨質(zhì)疏松的關鍵措施。本研究也證實了應用維生素D3+鈣劑及早干預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骨密度較前明顯提高,進一步驗證了監(jiān)測血清25-(OH)D3水平作為DOP早期診斷指標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NIH Consensus Development Panel on Osteoporosis Prevention,Diagnosis,and Therapy.Osteoporosis prevention,diagnosis,and therapy[J].JAMA,2001,41(285):785-795.
[2] Vestergard P.Discrepancies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fracture risk in pati ents with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 a meta analysis[J].Osteoporos Int,2007,18(2):427-444.
[3]Holick M F,Garabedian M.Vitanmin D:photobiology,metabolism,mechanism of action,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In:Favus MJ,ed.Primer on the metabolic bone diseases and disorders of mineral metabolism[M].6th ed.Washington,DC:American Society for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2006:129-137.
[4] 徐琳,金暉,孫子林.糖尿病與脆性骨折[J].中國骨質(zhì)疏松雜志,2009,15(5):382-385.
[5] 曲冉,周洋.老年2型糖尿病性骨質(zhì)疏松發(fā)展機制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1(5):243-245.
[6] 王君,舒儀瓊.2型糖尿病骨質(zhì)疏松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2,13(2):93-99.
[7] Michael F,Holick M F.Resurrection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rickets[J]. Jclin invest,2006,116(49):2062-2072.
[8] Xia W B,Zhang Z L,Wang H F,et al.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alcitriol and/or Caltrate D in elderly Chinese women with low bone mass[J].Acta Pharmacol Sin, 2009,27(30):372-378.
[9] Akhter N,sinnott B,Mahmood K,et al.Effects of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on bone mineral desity in African American men[J].Osteoporos int,2009,18(20):745-750.
[10] Wang M C,Bachrach L K,Vanloan metal.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lean tissue mass and fat mass to bone density in young women[J].Bone,2005,96(37):474-481.
(收稿日期:2012-11-26) (本文編輯:陳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