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東
(安徽大學(xué)歷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黃河水患主要集中在中下游,“澠池、孟津而下,岸無山矣,即河南有比邙山,河陰有廣武山,亦僅障南岸,北岸殊無山,俱不能相夾束河。至武涉又有伊洛沁汜之水合流,故益泛濫亦固然之勢也。”[1]P1000黃河在進入河南省境內(nèi)之后,水勢開始放緩,水量開始變大,特別是在河南、山東兩省交界處,水患頻發(fā)。而黃河自古北上山東入海,僅在漢代、隋代有過幾次南下入淮的歷史,但是不久又北流而去,直到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東京留守杜充為了阻擋金兵南下,掘開黃河大堤,黃河才由泗入淮。自此而后,黃河主要向南流入淮河入海,但是北流也沒有完全斷絕,只是以南入淮河為主,北流山東為輔。正因為如此,黃河時常在河南境內(nèi)決口,向北流入山東古河道,給山東、河南兩岸的百姓帶來了巨大災(zāi)難。
洪武二十四年之前,黃河河道在開封城北四十里,分南北兩支,一支北經(jīng)山東境內(nèi)入海,一支向南匯入淮河入海。洪武二十四年(1391),黃河在原武決口,河道向南遷移,距離開封城北僅五里,向南流經(jīng)項城縣、潁上縣,至壽州正陽鎮(zhèn)注入淮河,黃河山東段斷流,黃河全部向南注入淮河入海。由于明初統(tǒng)治中心在江南一帶,黃河水患帶給明廷的只不過是幾個州縣的損失。但是自明成祖遷都北京后,黃河的下游正好處于運河的中間地段,所以“前代河決,不過壞民田廬,至明則妨漕矣,故視古尤急。”[2]P376永樂九年(1411),明成祖命工部尚書宋禮疏通會通河。會通河位于山東境內(nèi),水源并不是很多。宋禮經(jīng)過實地考察,運用汶上老人白英之策,在戴村筑壩,將汶水攔截下來,全部流向南旺;又開鑿了一條新河,從汶上袁家口向左遷移了十二里到達了張秋鎮(zhèn),五十里到達了壽張沙灣。新開河道利用了黃河故道,對于漕運來說成效顯著。但是自此以后,黃河多次在河南境內(nèi)的封丘金龍口地區(qū)決口,河水順勢向北流向山東舊河道,沖毀了運河張秋地段,影響了大運河的運輸:“宣德元年霪雨,溢開封州縣十。金龍口漸淤,而河復(fù)屢溢開封。正統(tǒng)二年筑陽武、原武、滎澤決岸。又決濮州、范縣。三年,河復(fù)決陽武及邳州,灌魚臺、金鄉(xiāng)、嘉祥。景泰七年夏,河南大雨,河決開封、河南、彰德。其秋,畿輔、山東大雨,諸水并溢,高地丈馀,堤岸多沖決。天順五年七月,河決汴梁土城,又決磚城,城中水丈馀,壞官民舍過半……”[3]P2015-2021
明廷在張秋河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弘治二年(1489)五月,黃河在金龍口決口,河南、山東多地受災(zāi),最重要的是河水向北沖毀了張秋運道,南北漕運受到了威脅,明廷派戶部侍郎白昂前往張秋治水。
黃河剛決口之時,河水有十分之七流向了北岸山東段,只有十分之三流向了東南。其中向南的河水自中牟楊橋到祥符地界分為兩支:一支經(jīng)尉氏縣會和潁水流向涂山入淮,另一支流經(jīng)通許等縣下荊山流入淮河。而向北流的河水,從原武流經(jīng)陽武、祥符、封丘、蘭陽、儀封、考城,很大一部分流向了張秋鎮(zhèn)。但是經(jīng)過了冬天的枯水期,決口已經(jīng)漸趨淤合,河水已經(jīng)由祥符翟家口匯合沁河,從丁家道口流向徐州。此時河水分為南北兩支,共同匯入淮河。
弘治三年(1490)春,白昂開始大規(guī)模治河。白昂治河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護好張秋運道,因此他動用了大量的人力修筑了陽武長堤來保衛(wèi)張秋。大堤修好之后,白昂又把中牟段的河水從滎澤陽橋引入了淮河;疏浚宿州的汴河故道,使汴水流入泗河;疏浚睢河,使其從歸德飲馬池流經(jīng)符離橋、到達宿遷、進入淮河;同時開鑿了十幾條月河用來排泄洪水,減緩水勢;最后堵塞三十六個決口。這樣一來,河水流入了汴水,汴水又流入了睢水,睢水流入了泗水,泗水最終流入了淮河以達大海。河患得到了平定。但是白昂深知這樣做只能治標不治本,河患早晚還會爆發(fā)。所以他又在魚臺、德州、吳橋修復(fù)了古代遺留下來的大堤;又從東平以北到興濟開鑿了十二條小河,流入山東境內(nèi)的大清河以及黃河故道,同時在河口地區(qū)分別建立石堰,定制時間來控制開啟,以此來確保將損失降到最少。
白昂治河仍然采取了將黃河導(dǎo)向南北兩個方向的方法,東南為主,東北為輔,這樣做也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果不其然,弘治五年(1492)秋七月,黃河在張秋再次決口,沛縣、蘭陽縣、鄆城縣都深受其害。隨后又在楊家口、金龍口決口,沖毀了黃陵崗與張秋大堤,向北沖毀運道,流入汶水入海,漕運又被阻隔,這次決口較上次損失更大。弘治帝命工部侍郎陳政前往治理,但是陳政不久就卒于任上。七年(1494)春二月,黃河再次在張秋決口,明廷命浙江左布政司劉大夏為右僉都御史,治理張秋決口,他提出了要在張秋上游河南段分流來緩解張秋大堤的壓力,但是剛剛動工,“張秋東堤復(fù)決九十余丈,奪運河水,盡東流,由東阿舊鹽河以入于海。決口闊至九十余丈,訛言沸騰,謂河不可治,宜復(fù)元海運,或謂陸挽雖勞無虞。”[4]P380明廷在此問題上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廢河運,另辟元代海運;另一派則主張全力督治河道。不過,由于海運的不確定性,以及南北運河已經(jīng)運行多年,明廷在經(jīng)過權(quán)衡利害之后,仍命劉大夏全力治理張秋水患。
劉大夏上任后,戴星出入,居無定所,日夜奔波在千里河岸上,摸清了張秋決口的前因后果。甫任之初,河流湍急,決口達到九十余丈,百斤大石放入決口當中立刻就會被卷走。劉大夏經(jīng)過巡視,認為要想堵塞決口,決不能將思路單單放在如何堵塞之上,而應(yīng)該將思路放寬。“欲于下流修治,緣水勢已逼,尤難為力。惟看得山東、河南與直隸大名府交界地方黃陵崗,南北古堤十存七八,賈魯舊河尚未泄水,必須修整前項堤防,筑塞東注河口,盡將河流疏道南去,使下徐沛,由淮入海。”[5]單單治理下游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是應(yīng)該上流、下流雙管齊下,同時做好持久作戰(zhàn)的準備,于是命人在決口西南方開鑿一條三里多長的月河用以運輸糧草。隨后在張秋上游進行了一系列的疏浚:疏浚儀封黃陵崗以南的賈魯河故道四十余里,使河水從曹縣流向徐州方向,以此來分散水勢;疏浚孫家渡口,另開新河七十余里,將河水導(dǎo)向南部的中牟、潁川,由兩地向東流入淮河;疏浚祥符、四府營地區(qū)的河段,使河水由陳留至歸德分為兩支,一支流入宿遷小河,一支流向渦河,最后都匯入淮河。在將上游河水分流之后,劉大夏開始命人全力堵塞張秋決口。沿著張秋兩岸,在河岸兩邊東西分別筑造石臺,用鐵索貫穿石臺,使兩岸相連。同時將巨艦載以石土放置決口之中,用鐵索阻擋,依靠鐵索以及巨艦,一步一步地填埋土石。剛開始之時,激流將土石沖刷殆盡,但是且合且決,隨決隨筑,又調(diào)來巨石壓制,晝夜不息,經(jīng)過數(shù)十個晝夜的努力,最終將決口合龍。決口堵塞成功后,又將大堤貫以巨石,將大堤變?yōu)槭?,隱若長虹,張秋決口順利合龍。張秋決口雖然被堵塞,但是怎樣才能將此河段的險情一勞永逸地解決呢?劉大夏又提出了將張秋上游的黃陵崗河口筑斷,使河水全部流向淮河,徹底斷絕黃河北流,山東將徹底杜絕黃河水患。明廷同意了他的主張。弘治八年(1495)正月,劉大夏又將黃陵崗等七處河口筑塞。黃陵崗河口位于張秋的上游,寬九十丈,荊隆等口又在黃陵崗的上游,寬四百三十余丈。黃河流到此處,由于河面十分寬闊,又地處豫東大平原,河水流速放緩,泥沙大量淤積,所以這幾處河口經(jīng)常在夏秋季節(jié)發(fā)生決口,河水順勢北流,流向古河道,給兩岸百姓以及山東運道帶來深重災(zāi)害。黃陵崗等河口被筑塞后,黃河重新流入蘭陽、考城河段,經(jīng)徐州、歸德、宿遷三個方向,最后都流入淮河入海。同時,劉大夏又在黃河北岸修筑大、小兩處長堤。大堤起自大名府胙城,歷經(jīng)滑縣、長垣、東明、曹州、曹縣,抵達虞城,全長三百六十里;小堤起自于家店,經(jīng)過銅瓦廂、東橋,抵達小宋集,全長六十里。大小二堤前后策應(yīng),都用石料筑之,起到了雙保險的作用?!昂恿骱隳闲泄实?,而下流張秋可無潰決之患矣。”[6]P1290
黃陵崗被筑斷以后,黃河北流的河段被徹底斷絕,黃河自開封、歸德以下,黃河裹挾淮、運入海路有三條:其一,自開封府蘭陽縣、考城縣而下,經(jīng)過李集口、堅城集入六座樓,出茶城而流向徐州、下邳,是謂濁河,此為中路;由曹縣、單縣而下,經(jīng)過豐縣、沛縣而出飛云橋,流入昭陽湖,而后入龍?zhí)?、出秦溝,流向徐州、下邳,是謂銀河,此為北路;由潘家口過司家道口至何家堤,路經(jīng)符離、睢寧,流入宿遷而出小河口,最后流入運河,是謂符離河,此為南路。這一大體情況一直持續(xù)到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在銅瓦廂再次大決口,河水盡數(shù)流向山東段,黃河由淮入海的歷史才告一段落。
劉大夏筑斷黃陵崗,使河水全數(shù)向南流入了淮河,緩解了運河山東段的漕運,但是卻給徐泗地區(qū)帶來了極大的水患威脅?!包S為運害,以故黃未治,運亦未治,只以通漕暫安目前,河、運之潰決無歲無之,而疏故道、開新河,亦頻開頻淤,常見不鮮。”[7]P136明廷是為了漕運才治河,并沒有利用河水的水性,北半球的河流水性決定了黃河應(yīng)該向北搖擺,明廷人為地改變黃河流向,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1][明]周之龍.漕河說[A].明經(jīng)世文編[C].北京:中華書局,1962.
[2][4][清]谷應(yīng)泰.明史紀事本末[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明]劉大夏.劉忠宣公遺集(文集卷一)[M].清光緒元年劉乙燃刻本,安徽大學(xué)圖書館藏.
[6][明]陳子龍.明經(jīng)世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2.
[7]杜省吾.黃河歷史述實[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