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遼寧省中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32;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2)
·理論研討·
金元四大家辨治水液病變探析
陳鳳春1,谷峰2*
(1.遼寧省中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32;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2)
對水液病變的辨識,劉完素力倡“火郁濕阻”說,張從正則認為“飲當去水溫補轉(zhuǎn)劇論”,李東垣提出“津液不能?!崩碚?,朱丹溪創(chuàng)“陽水”“陰水”之說。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朱丹溪四大家的主要學術(shù)思想在對水液病變的辨治過程中,得以清晰體現(xiàn),對后世中醫(yī)臨床均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朱丹溪;金元四大家;水腫;水液病
所謂“儒之門戶分于宋,醫(yī)之門戶分于金元”,最著名的便是所謂金元四大家。其學術(shù)思想各異,對后世均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津液是構(gòu)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zhì)之一,水液病變,為臨床所常見。劉、張、李、朱四大家的主要學術(shù)思想,在其對水液病變的辨治過程中,亦得以清晰的體現(xiàn),本文試對此加以分析。
劉完素力倡“火熱論”,其對水腫病病機的認識,亦從火熱立說,認為水腫的形成,多由火郁而濕阻,力主通利泄水,使水濕之邪由二便而解。
《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濕類》云:“紿腫肉如泥,按之不起,泥之象也,土過濕則為泥,濕為病也,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故甚則紿腫矣。”水腫肌肉浮軟而松馳,按之凹陷而不起,如泥之狀;“土過濕則為泥”,在人體則水腫亦由濕阻肌肉而致。濕邪為病,可致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質(zhì)量加重等,這些疾病,均易出現(xiàn)水腫之變證。
而水濕之生,則由火熱導致。《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在釋“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時說:“地之體也,土。熱極盛則痞塞腫滿,物濕亦然,故長夏屬土,則庶物隆盛也?!薄缎鞣秸摗に疂窨傉摗罚骸胺蛑T濕者,濕為土氣,火熱能生土濕也,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濕物燥干也。濕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熱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滯而生水濕也,凡病濕者多自熱生”。這是由自然界火熱生土濕而提出的人體“濕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熱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滯而生水濕也,凡病濕者多自熱生”的結(jié)論。又從五行制化而言,如《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云:“所謂五行之理,過極則勝己者反來制之,故火熱過極則反兼于水化?!庇钟^其病機分析,如《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熱類》云:“或但傷飲食,而怫熱郁結(jié),亦如酒病,轉(zhuǎn)成水腫者不為少矣。終不知怫熱內(nèi)作則脈必沉數(shù)而實,法當辛苦寒藥治之,結(jié)散熱退,氣和而已?;驘嵘跤艚Y(jié)不能開通者,法當辛苦寒藥下之,熱退結(jié)散而無郁結(jié)也。所謂結(jié)者,怫郁而氣液不能宣通也,非謂大便之結(jié)硬耳”。
劉完素力倡水腫之濕熱相兼說,主張苦寒以燥濕清熱,雖有偏執(zhí)一辭之嫌,但從另一方面來講,也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水腫病的病機理論。
作為攻邪派代表人物,張從正的醫(yī)學思想,在有關(guān)水飲病的治療,亦體現(xiàn)得極為鮮明,主張水飲首應攻下?!度彘T事親·飲當去水溫補轉(zhuǎn)劇論二十四》詳細闡發(fā)了這一觀點。 張從正首先分析了水飲病的成因,指出:“論飲之所得。其來有五:有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慮而得之者,有痛飲而得之者,有熱時傷冷而得之者。飲證雖多,無出于此?!痹诖嘶A上,又進一步深入探求水飲病的病機,“夫憤郁而不得伸,則肝氣乘脾,脾氣不化,故為留飲。肝主慮……亦為留飲。人若病飲者,豈能出此五者之外乎”?
最后總結(jié)水飲病的特點,說:“夫水者,陰物也。但積水則生濕,停酒則生燥,久則成痰。在左脅者,同肥氣;在右脅者,同息賁;上入肺則多嗽;下入大腸則為瀉;入腎則為涌水,濯濯如囊漿。上下無所之,故在太陽則為支飲,皆由氣逆而得之。故濕在上者,目黃面?。辉谙抡?,股膝腫厥;在中者,支滿痞隔痰逆。在陽不去者,久則化氣;在陰不去者,久則成形”。
《金匱要略》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被視為治療水飲病之大法。不過張從正卻不以為然,稱:“今之用方者,例言飲為寒積,皆用溫熱之劑,以補之燥之。夫寒飲在中,反以熱藥從上投之,為寒所拒。水濕未除,反增心火;火既不降,水反下注;其上焦枯,其下寒眎?!秲?nèi)經(jīng)》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渠不信夫?況乎留飲下無補法,氣方隔塞,補則轉(zhuǎn)增。豈知《內(nèi)經(jīng)》所謂留者攻之?何后人不師古之甚也!且以白術(shù)、參、苓,飲者服之,尚加閉塞,況燔針艾火,其痞可知”。觀其論點,主要論據(jù)在于“夫寒飲在中,反以熱藥從上投之,為寒所拒”,其說或有以偏概全之處。
張子和雖被稱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然在祛邪的同時亦重視正氣在機體中的作用[1]。張氏治療水飲病,宗劉完素,主張苦寒瀉下,然并非一味亂攻,曰:“夫治病有先后,不可亂投。邪未去時,慎不可補也。大邪新去,恐反增其氣,轉(zhuǎn)甚于未治之時也。”其實仍是把握祛邪與扶正的辨證關(guān)系,如病勢以邪實為主,應先祛其邪氣,“邪未去時,慎不可補也”。
總體而言,張氏強調(diào)水濕飲邪之邪實性質(zhì),并發(fā)揮其臨床治療大法。不過對于因脾虛而生水濕之邪實,則認識不夠并加以反對,雖有偏頗之處,亦為一家之言,對攻下法治療水液病多有發(fā)揮,于中醫(yī)學理論不無貢獻。攻下之藥,以大黃為先。當代醫(yī)家亦不乏善用大黃治療腎病之案例[2]。
李杲《脾胃論》提出燥熱則“津液不能停”的理論,以解釋飲食勞役所傷而致自汗小便數(shù)?!镀⑽刚摗て⑽柑搫t九竅不通論》云:“飲食勞役所傷,自汗小便數(shù),陰火乘土位,清氣不生,陽道不行,乃陰血伏火。況陽明胃土,右燥左熱,故化燥火而津液不能停;且小便與汗,皆亡津液?!薄镀⑽刚摗の柑撛獨獠蛔阒T病所生論》也說:“夫飲食勞役皆自汗,乃足陽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故汗出小便數(shù)也?!崩铌椒浅V匾曣柮髟锘鹬隆敖蛞翰荒芡!钡睦碚?,在《脾胃論·用藥宜禁論》中,提出“足陽明胃經(jīng),行身之前,主腹?jié)M脹,大便難,宜下之,蓋陽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禁發(fā)汗、利小便,為重損津液,此二禁也”。
有關(guān)水腫病的分類,丹溪提出著名的“陽水”“陰水”說?!叭舯樯砟[,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飲,添磨生枳殼,重則疏鑿飲;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
丹溪陽水、陰水的分類,主要是以虛實為據(jù),陽水為實,陰水為虛。究其意,是對醫(yī)家不能辨水腫病虛實,一味以祛水藥攻之的糾正?!把韵履[,宜利小便;腰以上腫,宜發(fā)汗。此仲景之要法也。諸家只知治濕當利小便之說,執(zhí)此一途,用諸去水之藥,往往多死。又用導水丸、舟車丸、神佑丸之類大下之,此速死之兆。蓋脾極虛而敗,愈下愈虛,雖劫效目前,而陰損正氣,然病亦不旋踵而至。大法,宜大補中宮為主,看所挾加減,不爾則死?!薄八[,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術(shù)補脾,使脾氣得實,則自健運,自能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用二陳湯加白術(shù)、人參、蒼術(shù)為主,佐以黃芩、麥門冬、炒梔子制肝木?!薄按髟疲核[者,通身皮膚光腫如泡者是也,以健脾滲水利小便,進飲食,元氣實者可下”。
從丹溪的論述可知,醫(yī)家多有凡遇水腫之病,不問虛實,“只知治濕當利小便”“又用導水丸、舟車丸、神佑丸之類大下之”,殊不知若患者因脾虛不能制水而水漬停積,下之而重傷脾氣,愈下愈虛,病不可愈。字里行間,皆以強調(diào)“大補中宮”“補中”“健脾”“進飲食”為要,“元氣實者可下”。
關(guān)于水腫病的病機,丹溪認為“夫人之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水與谷而已。水則腎主之,土谷則脾主之,惟腎虛不能行水,惟脾虛不能制水,胃與脾合氣,胃為水谷之海,又因虛而不能傳化焉。故腎水泛溢,反得以浸漬脾土,于是三焦停滯,經(jīng)絡壅塞,水滲于皮膚,注于肌肉而發(fā)腫矣?!睆娬{(diào)脾胃虛衰,水液不化,在水腫病發(fā)病中的重要性。即便虛象不顯,“證雖可下,又當權(quán)其重輕,不可過用芫花、大戟、甘遂猛烈之劑,一發(fā)不收,吾恐峻決者易,固閉者難,水氣復來而無以治之也”。
除此之外,臨床常見的“提壺揭蓋”法治療水腫病,據(jù)考證,亦最早出于朱丹溪的有關(guān)醫(yī)案[3]。
[1]陳浩彬,譚曉媚.略論張子和攻邪中的扶正觀[J].光明中醫(yī),2011,26(10):1987.
[2]曾慶祥.妙用大黃治腎衰[J].吉林中醫(yī)藥,2007,27(8):11.
[3]潘之敏,劉坤.提壺揭蓋法驗案舉偶[J].吉林中醫(yī)藥,2012,32(5):526.
R228
A
1007-4813(2013)03-0377-02
陳鳳春(1972-),女,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脾胃病的臨床與科研。
*
谷 峰,E-mail:lngufeng@sohu.com。
201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