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敏,徐兆山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南京210029;2.鹽城市中醫(yī)院,江蘇鹽城224001)
徐兆山主任醫(yī)師,是南京市名中醫(yī),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脾胃??乒ぷ鞫嗄?其用中醫(yī)辨證論治及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治療疣狀胃炎經(jīng)驗豐富,筆者有幸隨師學習,現(xiàn)將導師治療疣狀胃炎經(jīng)驗介紹如下。
疣狀胃炎按其形態(tài)特征和病理演變可分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不完全型(或未成熟型)由炎癥水腫引起,病變隆起較低,頂部臍狀凹陷大而淺,易于消退;完全型(或成熟型)多由不完全型轉變而來,隆起病灶主要為組織增生而致,不易消退。老師認為,對不完全型疣狀胃炎,中醫(yī)藥有較好療效,而完全型疣狀胃炎先配合西醫(yī)內(nèi)鏡下治療,再服用中藥療效更好。老師根據(jù)前人論述,結合臨床實踐,認為疣狀胃炎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感受外邪:寒、濕、熱邪侵襲脾胃,使脾胃升降失司,日久邪氣內(nèi)生,損傷正氣。2)飲食不節(jié):平素喜飲食過飽,暴飲暴食,進食酸、辣、硬、干、燙食品及冷食等,或因病服藥(如阿司匹林、糖皮質激素、阿托品等)均可損傷脾胃功能,導致脾失健運,胃氣蘊滯。3)情志抑郁:現(xiàn)代人們生活節(jié)奏快,社會競爭激烈,工作生活壓力大,情志不暢,常見惱怒傷肝,肝失調達,橫逆犯胃,胃氣上逆;或憂思傷脾,脾失健運,胃失和降。4)久病體虛:胃素虛,或病后、產(chǎn)后虛弱,或勞倦過度,耗傷中氣,胃虛不能盛受水谷,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而成痰成瘀,亦可因正氣虧虛感受外邪而成虛實夾雜之證。
老師根據(jù)多年臨床經(jīng)驗認為:本病單純實證或虛證少見,總屬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部分患者以邪實為主,熱郁、痰阻、血瘀為其標,兼有本虛。
2.1 肝胃不和 癥見胃脘脹痛、噯氣、惡心、嘈雜、右脅肋不適,隨情緒波動明顯,噯氣、矢氣則舒,納食差,大便不暢,舌淡紅,苔白膩,脈細弦。治則: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方藥:四逆散加減。炒柴胡10 g,炒枳殼10 g,白芍 10 g,郁金 10 g,法半夏 10 g,茯苓 15 g,陳皮5 g,厚樸6 g,佛手10 g,丹參10 g等。
2.2 脾胃濕熱 癥見胃脘脹痛,噯氣、惡心、反酸、口苦、嘈雜,大便稀 ,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則:清熱化濕,理氣和中。方藥:黃連溫膽湯加減。法半夏10 g,茯苓15 g,陳皮 5 g,黃連 3 g,竹茹 6 g,吳茱萸 3 g,柴胡10 g,厚樸6 g,炒白術10g,煨木香10 g,郁金10 g等。
2.3 氣滯濕阻 癥見胃脘脹痛,噯氣、惡心、反酸、嘈雜、胸悶,大便稀,舌淡紅,苔薄膩,脈細弦。治則:調理氣機,化濕和中。方藥:半夏厚樸湯加減。蘇梗10 g,厚樸 6 g,法半夏 10 g,茯苓 15 g,陳皮 5 g,砂仁、白豆蔻各3 g,炒白術10 g,木香10 g,佛手6 g等。
2.4 痰瘀互阻 癥見胃脘疼痛,痛有定處,噯氣、嘈雜,胸悶,舌有瘀斑瘀點,苔白膩,脈細澀。治則:化瘀通絡,理氣和胃。方藥: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蒲黃15 g,香附10 g,丹參15 g,莪術 10 g,延胡索6 g,桃仁10 g,瓦楞子 15 g,白術10g,茯苓10 g,枳實 10g,木香10 g等。
導師認為,該病患者多慢性起病,反復發(fā)作,病程較長,故邪實中往往夾雜虛證,臨證中酌加黃芪、黨參、白術等益氣健脾之物培本補虛。老師遇以標實為主,兼有本虛之證,常配合烏貝消疣顆粒(由烏梅、浙貝母 、丹參 、黨參 、黃芪 、黃連 、白芍 、生牡蠣 、莪術 、石見穿、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甘草組成)祛邪消疣為主,兼以扶正每獲良效。
部分患者以本虛為主,脾胃氣虛為其本,兼有標實。如證屬脾胃虛弱:胃脘隱痛,噯氣、泛酸、食少,氣短,懶言,嘔吐清水,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則:健脾理氣,和胃止痛。方藥:六君子湯或黃芪建中湯加減,藥用:黨參、黃芪、郁金、丹參、白術、枳殼、白芍、炙甘草等。臨床中以本虛為主,兼有標實的證型,老師常配合用養(yǎng)胃消疣顆粒(由黨參、白術、黃芪、海螵蛸、瓦楞子、延胡索、黃連、白芍、白及、牡蠣、莪術、丹參、厚樸、甘草組成)以培本補虛為主,兼以清熱化痰,消積祛瘀。方中黨參、黃芪、白術補中益氣,培本補虛;牡蠣、烏賊骨、瓦楞子、白及軟堅散結消疣,制酸止痛、消痰軟堅;丹參、莪術、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黃連清熱瀉火;厚樸行氣消積、燥濕除滿;白芍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諸藥。
老師根據(jù)多年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無論是單純中醫(yī)還是西醫(yī)治療,對完全型疣狀胃炎均難以徹底消除病灶,對檢查明確的完全型疣狀胃炎往往先以內(nèi)鏡下熱極治療同時配合中藥。熱極系根據(jù)熱傳導和熱輻射的原理,使局部病變組織快速升溫使壞死、脫落,同時改善黏膜的血液循環(huán),加快組織修復,促進愈合,既有效又比較安全,是針對完全型疣狀胃炎較理想的治療方法。單純使用熱極治療,患者易出現(xiàn)治療部位疼痛不適等癥狀,其次患者胃內(nèi)環(huán)境未能得到有效改善,病因仍然存在,繼發(fā)癥狀改善較差,復發(fā)率較高。從這一基礎出發(fā),熱極治療以后加口服健脾和胃中藥治療。熱極治療消除疣狀胃炎隆起,達到驅邪之目的,用健脾和胃中藥(黨參、白術、黃芪、黃連、白芍、白及、牡蠣、莪術、丹參、厚樸、甘草等組成為主,隨癥加減)健脾和胃,培本補虛,改善胃內(nèi)環(huán)境,治療胃脘不適以及因熱極治療引起的疼痛,徹底根除疣狀胃炎,臨床療效可靠。
總之,疣狀胃炎作為特殊類型的胃炎,有一定的癌變傾向。隨著胃鏡檢查逐步被病人接受,檢出率不斷增高,其治療也日益受到重視[1]。如何進一步提高療效,選用優(yōu)化的治療方案,值得進一步探討。
[1]陳灝珠.實用內(nèi)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